让沉默的羔羊不在沉默

时间:2022-07-16 12:45:03

【摘 要】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总是沉默不语,他们被认为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思维不够灵活的差生。他们是被忽视的群体,是被老师和同伴遗忘的“角落”,他们不“差”却被贴上“差生”标签,他们不想沉默却不得不沉默,他们想融入集体却发现这样的梦越来越漂缈。他们可被称为幼儿中的“弱势群体”,可这个“弱势群体”偏偏遭致教育者的忽视。本案例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放心,我不会叫他”,实际上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案例 关注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50-02

一、案例描述

今天学习古诗。为了进一步激发小朋友们学习的动力,我便“灵机一动”,随口定了个制度:“明天来抽查背这首古诗,如果有哪位小朋友背不上来,全体小朋友都将受到惩罚。”说完,小朋友面面相觑,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可别让其他小朋友因为你不会背而受到牵连。请不要做害群之马。”我还适时地用上刚学的“害群之马”这个成语。

即时分析:随口制定让每位小朋友明天必须背出古诗,如果哪位小朋友背不下来,集体受罚的制度。在这里,教师控制、支配着幼儿,完全无视幼儿的认识、想法、感受。况且,这种惩罚还带有一定的“诛连性”,即由于个别孩子的原因,而牵连整个班级,这对于那个“个人”压力太大,他怎么能负担得起如此的责任,另外,将由于个人的行为而招致的惩罚“连累”整个班级其他成员,对于其他成员来讲不是很冤吗?

这时有个小朋友站起来问:“姚老师,你如果抽查蒋一涯,那我们肯定受罚啊!”“放心,我不会叫他”。听我这么一说,其他小朋友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有个别小朋友还夸张地做了“Ye,Ye”的手势。这时,我把目光投向角落,那是蒋一涯的位置。我们的目光相遇了,我从他的眼神中里看到了一种东西,不是高兴,是失落。

即时分析:蒋一涯小朋友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放心,我不会叫他”,但实际上教师的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态度。我们在“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接纳儿童”时,更多地关注那些引人注目、活泼可爱的孩子,殊不知,在班级集体中,还有一些孩子是“不可爱”的,他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他们的缺点或过失总成为小朋友评头论足的对象,“我不会叫他”,实际上是无视他的存在,而教师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无形中加深了“他”在集体中的弱势地位。“尊重、接纳、理解”在这里已成为一种美丽的无形外衣。

我赶紧随小朋友一起来到盥洗室,不能在活动室多停留一秒钟,此时,我多么希望他走到我面前,来质问我一句:“老师,为什么不叫我?”

可被我伤害的他,敢吗?我的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对,该去看看,当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活动室,站在门框偷偷地看去,我傻眼了:“他和几个小朋友在那里嬉笑打闹,已经没有上课时的失落。”

即时分析:对于不适应“育”的受教育者来说,不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发展,无法体会到成功感,只会加深他们的自责感和自卑感,由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伴的挖苦、鄙视,于是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案例中的蒋一涯小朋友当听到老师对其他小朋友承诺“放心,我不会叫他!”时,除了一时的失落外,仍能与其他小朋友嬉笑打闹,这种表面平静无所谓的心理状态下实质上已经隐藏了自尊、自信和自爱。我们不得不反思,什么是夺去他自尊的刽子手。

我猛然惊醒,为了挽救自己的无意的教育行为,我决定对蒋一涯小朋友实行挽救行动。

挽救行动之一:改变态度

待孩子们安静下来后,我走到前面,说:“孩子们,我改变主意了,我相信明天蒋一涯小朋友肯定也和大家一样会完成任务的!”我信任地看着他,我们的目光再次相遇,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样东西,不是高兴,是失落甚至带点恐惧。

即时分析:天啊,这是怎么回事?不被提问时他是失落,得知他被抽问时为什么还是失落,甚至多了一份恐惧?蒋一涯已习惯于在集体中被冷落、拒绝,要让他重新树立自信心,应对他付出更多的关爱。

挽救行动之二:适时帮助

抱着一个也不能落下的决心,我决定从今晚做起。吃完晚饭,我早早地来到他家,看到我他先惊讶后紧张,我赶紧说:今天老师想和你一起来学古诗,好吗?”“嗯,好!”“那你把知道的先教我吧。”我信任地看着他,果然,他高兴地念了起来,虽断断续续念的不完整。但看他那么认真地念着,我竖起大拇指,他的脸红了,教了他三年,我从没见他这么自信。后来,我尝试利用蒋一涯画画好的特长来帮他理解古诗。在我的提议下,我们边画图边念古诗,他终于感受到了古诗的美,对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看到他熟练地朗诵古诗,我信任地对他说:“相信你明天一定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完成任务。”可他却低着头说:“老师,我明天可不可以不抽到。”“为什么?”“我怕小朋友笑我。”“那你先念给我听听”。他大胆地朗诵起来,我连忙说:“老师都认为你行,小朋友肯定也认为你行的。”他疑惑地点了点头。

即时分析:孩子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速度是有差异的。而对于蒋一涯小朋友来说,要让他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完全理解并复述古诗是有困难的。此时,教师通过晚上对他的个别辅导,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及成功感。在帮助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将帮助者的角色与受助者角色平等起来,在教师创设的互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蒋一涯的学习兴趣和自信。然而要让他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我,还应摆脱他的“弱势地位”。

挽救活动之三:同伴认同

第二天,当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蒋一涯,鼓励他在小朋友面前朗诵时,孩子们此时又窃窃私语起来“蒋一涯肯定背不出来!我们肯定受罚。”看到蒋一涯有退缩的神情,我赶紧边竖大拇指边说:“今天,老师相信他。”只见蒋一涯慢慢地朗诵起来,活动室里鸦雀无声。当蒋一涯朗诵结束,活动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知谁喊了一句:“蒋一涯,真棒!”此时的蒋一涯终于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即时分析:当小朋友对蒋一涯说“蒋一涯真棒时”,我们更多地体会到孩子们的童真,所谓的“差生”、“弱势群体”是教师平时不良行为教育所致。而孩子们对同伴的态度,更多地受教师评析的影响,只有教师真心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不放弃对每一位孩子的期望,孩子们才能健康、自信快乐地成长。

二、反思与体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幼教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接纳儿童”是多么重要。然而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本案例中,为了挽救“放心,我不会叫他。”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教师采取了三个挽救行动,使蒋一涯小朋友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反思这个案例,我得到以下启示:

1.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是“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前提

加德纳指出:“在过去,教育系统成了筛选机器。它持一个标准,并看谁适合这个标准才让谁受教育……”,“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的差异性和由此产生的智力发展的多样性应得到尊重”。案例中,教师做出唯一的评价是让每个幼儿都学会背古诗,这违背了教育应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原则,因为幼儿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即使教师提供相同的材料,用同样的方式影响所有孩子,他们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也不可能相同,有时差异会很大。案例中蒋一涯小朋友由于他的思维相对较弱,而教师平时只注重智力能力的评价,无形中使他成为教师、幼儿心中的“差生”。

如果在学习古诗时,教师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他们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的教育策略,认真思考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使每个幼儿都按自己的速度学习,让每个幼儿享受适当的教育。

2.注意接纳、耐心等待、善于引导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根本保证

接纳和发现每一个幼儿的独特价值,帮助每个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尤其要关注那些闪光点少甚至没有闪光点的孩子,不断寻求挖掘并培植这样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增多,面不断扩大,因为闪光点太少不足以使孩子形成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案例中,由于教师平时十分注重单一的智力方面的评价,以致于蒋一涯小朋友身上的其它闪光点不断被老师所扼杀,久而久之,他成为班中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应给予适合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

(1)制定反映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体系,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要给予每个幼儿适宜的指导,就要判断幼儿的兴趣、原有经验和当前水平,在判断了幼儿发展水平后,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幼儿的认识水平给予适合其水平的指导,以促进幼儿在当前水平向更高一级的水平迈进。案例中的蒋一涯小朋友,在古诗学习的第一课时,如果教师根据他的实际发展水平,只要求他感受古诗优美的境界、诗句押韵的美感等,比他背会古诗更有意义和价值。

(2)因人而异的要求和激励性的评价。教师接纳和支持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接纳他们不同于同伴的行为和需求,引导他们的发展,而不是单一地要求明天都会背诵古诗。对于他们的特殊要求适当满足,允许他们与众不同,教师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要看到和鼓励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为有“留白”活水来 下一篇:优化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