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设传媒特色大学的再认识

时间:2022-09-14 01:37:28

对于建设传媒特色大学的再认识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特色大学的发展规律和建设传媒特色大学的现有条件,提出了建设传媒特色大学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特色 传媒特色 信息社会 传媒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90-02

纵观国内外著名大学,无一不是特色鲜明,大学特色对于现代大学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同。如何使传媒大学彰显传媒特色,我们认为必须在遵循大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变化需要,深入理解传媒特色的含义,使之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地行动,同时改革不适用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

一、特色建设必须遵循的特定规律

大学属于社会中独特的亚文化系统,大学特色本身有其特性,大学特色的形成也有特定规律。

1.大学特色的时代性与社会性

现代意义的大学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这些大学的孕育得益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着相似的形成过程,也因各自所处地域环境不同而各具特色。如萨莱诺和波洛尼亚各以医学和法律著名,巴黎大学以神学著名。此时的大学以保存、整理和传授人类已有知识和实用技能为主要职能。

这种大学传入英国后,在绅士文化的影响下,良好教养比高深学识更被看重,形成了注重心智和性格培养的精英教育模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是英国古典大学的突出代表。导师制、寄宿制的培养方式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治校理念,都是英国大学特色。

19世纪初,德国在洪堡的倡导下创建柏林大学。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研究合一的办学思想,明确了大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双重职能,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典范。洪堡还强调大学应独立于政府和社会、实行民主管理与教授治校,倡导师生应不为政治和经济利益所左右,应完全潜心于科学探索。柏林大学将洪堡的理念传到欧美各国,大学开始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起来,柏林大学成为当时的世界学术中心。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农业进入转型期,社会急需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威斯康星大学通过经济学家、农业专家等参与生产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推动了威斯康星州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威斯康星大学经费增加、规模扩大,在畜牧科学等学科领域迅速处于全美领先地位,从普通州立大学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大学之一。由此,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办学原则。时至今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三项职能已是世界各国大学的共识。

由此可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程,大学特色在不同社会时代有不同表现,但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有特色的大学,大学的特色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2.大学特色的思想性与制度性

1916年前的北京大学因循旧制,风气陈腐保守,声名狼藉。蔡元培任校长后,提出“仿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思想,革故鼎新,使北大在很短时间内就聚集了一批有学问、有思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形成了各种学派、思潮与主义交锋的一个平台。那种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自由学风也由此形成,成为北大吸引一代代学子的独特传统。[1]北大的历史说明,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办学思想带来的是天壤之别的差异。

所以,建设有特色的大学首先必须有正确而独特的办学思想。然而,思想是内在的,特色是外在的。建设特色大学的过程就是准确地将办学思想外化和传递的过程。外化和传递的载体有各种表现形式,首先要外化为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和言行,还要外化为校训、校风、校园文化等,才能使办学思想代代相传、办学特色持久保持。

校训是概括办学思想最为凝练的语言形式,也最能传达特色。诸如哈佛大学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等, 都被广为传颂并激励着人们。还有清华大学的“行胜于言”、西南联大的“刚毅艰卓”、哈佛大学的“让自由探索的空气漫布校园”等反映校园文化的校风、学风,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莘莘学子的心理、性格和言谈举止,在他们身上留下独特的印记。

特色还要落实在制度上,才能形成稳定的特色,不会因时代变迁、人员更替而丢失。牛津大学一直沿用的本科生个人导师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大特色。导师制基于英国绅士的培养思想,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辅导。牛津大学被誉为英国高等教育的王冠,而其导师制则被视为王冠上的明珠。

3.大学特色的学科性与学术性

凡世界一流大学总是具有标志性的学科和学术大师。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而一流学科主要由一流师资的学科素养和学术声望来体现。如耶鲁大学的法学和生物学、加州理工学院的工科等等,都是有口皆碑,也都有成就卓越的教授和科学家。哈佛商学院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名扬世界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与其独特的学科定位和案例教学法密不可分。[2]北大的文科具有优势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批像季羡林先生那样的大师。

当然,任何大学不可能也不必每个学科都是世界领先。因此,要做出特色,首先要因地制宜,要厘清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所在,不能盲目攀比和模仿。同样,也不可能每所大学都是大师云集,但求在某个、某几个学术领域有大师级的教授,能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形成学术团队,就能产生不同寻常的特色。

二、特色建设可以依托的现实基础

进入信息时代的21世纪,建设具有传媒特色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建设传媒特色大学是恰逢其时

2003年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有力地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信息被看成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时代对于大学来说,一方面深刻影响到大学的教学理念、模式、体制等;另一方面,在全社会中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更是参与社会变革、乃至于导引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吴启迪提出,信息社会的高等学校应具有“四大功能”,即教育、科研、服务和交往。这是多功能型现代大学的主要标志,也是世纪大学的重要使命。[3]苏志武在2009年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发表的演说《传媒影响世界,教育引领传媒》中也指出,传媒和教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两者都以传播文化、缔造文明为己任。

因此我们认为,21世纪大学的功能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还应该有第四项职能,就是引导或导向职能。作为在信息时代进行传媒教育的大学,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更要担负起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责,这是时代对我们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2.建设传媒特色大学是人心所思

凯文•曼尼在《大媒体潮》中使用了“大传媒”一词描述传媒业不分领域而全面竞争的现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相互独立的传媒将形成一个全方位整合各种传播媒介的大传媒平台,传统大众传媒业、电信业、信息业将统一融合到一种新产业之下,这个新产业就是“大传媒业”。[4]

信息社会的到来、大传媒业的出现,人们对接受传媒教育有了更多期待。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就提出了传媒素养教育的概念,随后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逐渐将传媒素养教育纳入大中小学课堂。传媒素养教育的要义就是通过教育培养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5]早期的传媒素养概念多是针对传媒的受者给出,目前来看传媒素养的含义与上述信息素养的定义趋于一致。

如果说传媒素养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来说是一种基本人权,那么对于传媒从业者和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必备素质。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中,进行传媒教育的大学在传媒素养教育和传媒专业教育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

3.建设传媒特色大学是分所当为

经过50余年的努力,中国传媒大学从单一学科的行业学校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播音主持艺术等为代表的特色学科,培养了很多广电领域高层人才,为建设为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奠定了雄厚基础。

最早设立的新闻学,在形成完整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特色,如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和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等。广播电视艺术学是最有特色和影响的传统优势学科,其重要成果是广播电视语言艺术,由播音艺术宗师齐越开创。其它学科如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传播学、市重点学科动画学等为全面协调发展储备了空间;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服务社会,设有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等提供灵活多样的传媒服务与传媒教育。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努力,也离不开国家的发展政策和社会的和谐环境。这些成果既是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特色大学的优势所在,也是用以回报社会的责任所在。

三、特色建设应该考虑的基本策略

1.转变理念是基础

传媒特色大学以传媒教育为特色,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传媒专业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播传媒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传媒行为习惯。为此,管理者和教育者自己必须具备良好的传媒素养。

对于传媒从业者和教育者来说,不仅是传媒的受者,更是传媒的传者,不仅要具有高水准的获取、分析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更要具备高水准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传媒素养更要强调传者的素养,传者传递什么信息、怎样传递信息都应充分考虑到受者,我们认为这就是传媒特色大学的特色理念。

教育者首先要有这种理念,并用这种理念来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都能充分体会传媒的快捷和方便,深刻感悟传媒的精神和力量,逐渐将其化为行为习惯,走出校门后能将这种无形印记带向社会。如若如此,又何愁毕业生没有特色。

2.完善制度是保证

制度是将理念化为行动的保证。只是一两个人改变想法和做法无法建设特色大学,必须完善相应的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和调整所有人的行为,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3.准确定位是关键

传统特色学科要站在信息社会的角度审视学科的发展以保持优势。非特色学科如何体现传媒特色,我们认为准确定位是关键。比如传媒经济属于非特色学科,但传媒经济在经济学中是特色领域。按照入主流、强特色的思路,应将传媒经济学定位为有传媒特色的经济学,而非有经济特色的传媒学科。有了明确定位,还要循序渐进将传媒理念体现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上。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北大传统与大学文化[J].粤海风,2009(5):3~10

2 刘 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3 吴启迪.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理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6~10

4 陈立敏、包 晓.中国传媒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变革[J].生产力研究,2009(17):8~15

5 董广安.泛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记者,2009(3)

上一篇:虚拟实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为有“留白”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