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年哪里出了问题

时间:2022-08-08 04:20:04

不良少年哪里出了问题

要是不早点把那些学坏的孩子抓起来的话,他们注定一辈子都要当坏蛋吗?

暑假已经来到,令家长们头疼的是孩子在假期难以管理。父母要上班,身心都处于极大变化阶段的小孩子缺乏约束,四处游荡,家长担心他们会学坏,也担心他们会受到坏人的伤害。最近,英国一些专家建议,存在于教育制度中多年的暑假应被废除,原因是暑假缺少参与有纪律的活动,这导致一些少年无所事事,少年犯罪率由此升高。在我国台湾,少年在假期使用网络的次数增多,结果遭受坏人侵害的人数也增多。台湾2007年害犯罪事件通报数据显示,台湾因网络交友而遭网友害的案件为578件,平均一天就有1.5件,其中高达63%的受害者是12岁到18岁的少年,而且他们受害的时间大多在假期。

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一位加班到很晚的白领女青年独自一人,穿过灯光昏瞎的公园回家去。突然之间,她浑身打了个冷战,因为前面有一群身着奇装异服的人,他们都是些10多岁的小混混。她路过时,那些玩世不恭的少年正放肆地大笑,对着她做一些下流的动作。或许他们从今天早上逃学了,他们正在谈论刚刚抢劫一个老奶奶的事情。看得出来,他们一点也不觉得羞耻,甚至还正自鸣得意呢。还好,他们没有对那位女青年做进一步的伤害。

上面描述的是英国伦敦一处公园监控录像拍摄下来的场景。嗨,现在的这些小孩子呀,一言难尽……从商业街禁止年轻人聚众喧哗到媒体上连篇累牍地报道最近10来岁的少年持刀伤人或开枪杀人的大量案件,公众对于少年犯罪和及其行为的关注在日益增加。政治家和媒体的评论员都在喋喋不休地争论少年犯罪增加的原因,或许是来自家庭暴力、酗酒、电视的消极影响,或许是整个社会风气开始变坏,但是大家都在猜测,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拯救不良少年的方法。

如今,新一代科学家正试图对这一争论作出解释。借助于先进的大脑图形和分子遗传学,他们正在解开这个谜――到底青少年变坏是哪里出了问题,而且他们正在针对已经获得的原因研发新的方法,企图将青少年犯罪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

有的一时失足,有的从小就坏

10多岁少年的沾染恶习已屡见不鲜了,人们对此忧心忡忡。儿童心理学家麦克尔・鲁特和犯罪学家戴维・史密斯在他们合著的《年轻人的社会心理紊乱:时代的趋势及其原因》书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青少年犯罪一直在持续稳定增长,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里从1950年到1990年平均增长了5倍。

美国和英国的官方统计和政府调查表明,犯罪活动高峰期的年龄对男孩子来说是17~18岁,而对女孩子来说是14~15岁。但是,伦敦心理学院的特丽・莫菲特却认为,少年犯罪实际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类型是青春期受到狐朋狗友的诱惑而一时失足,这一群体的少年到了20岁以上往往就不怎么犯罪了。而另一类型的犯罪问题就大多了,俗话说:“三岁看大”,一些不良少年其实从幼儿园时候就开始显示出的行为迹象;如果加上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如家庭教育不良、家境贫穷,或自小养成种种恶习,那就会使他们有极大的危险成为终生的惯犯。

莫菲特在这一领域大多数研究成果来自于她和新西兰达尼丁的欧塔古大学搞的一个项目“达尼丁少年研究”,当地1972年和1973年出生的孩子都签约参加了这个多学科的青少年健康与发展研究项目,一共有535个男孩和502个女孩。莫菲特将“达尼丁少年研究”的资料与其他的研究资料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她发现所有那些最终变成终身罪犯的少男少女们似乎都表现出某种早期发作的心理障碍,或者从小三岁起就性情暴躁,难于与人相处。这些孩子往往智商较低,语言表达能力差,而且往往有注意力不集中、身体机能亢进的症状。这些问题在男孩中更为常见,通常在10多岁就会犯罪。这也就是一种行为紊乱的表现,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这种精神紊乱现象,表现为暴力、残酷无情和不守规矩的叛逆倾向。

“天生的坏孩子”究竟在哪里与众不同呢?他们许多人在认识和情感上的特征似乎具有遗传因素。确实,几十年来对于双胞胎和收养子女的研究表明,的行为和犯罪多发生在家庭之中。2005年莫菲特在一篇文章中断定,这些有行为的另类少年之中,有遗传因素的占了一半。但是决不能就此认为“龙生龙凤生凤”,从而堕入“血统论”的泥坑。青少年犯罪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先天也有后天,既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孩子有暴力犯罪倾向的心理缺陷也可能是在婴幼儿时期获得的,比如出生后营养不良、出生并发症或者出生体重过轻。一些未成年人的身体异常,例如耳朵低位与舌头沟槽都是迹象,可能与生长期营养不良或受到伤害有关;而这些身体异常可能遭来嘲笑和讥讽,也会引发他们的心理。

童年遭虐待,少年就变坏

除了对一些少年从童年开始就进行跟踪分析外,莫菲特还企图从基因层面上分析不良少年变坏的原因。近年来,这一研究有了令人兴奋的进展,莫菲特等人注意到一种叫做MAO-A的单胺氧化酶的基因。莫菲特的团队利用从参与“达尼丁少年研究”的男性身上提取的血样,来检测他们体内MAO-A酶的表现情况,将他们按照酶活动量高低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研究人员还将男孩子按照童年时期的遭到虐待的经历分组,有8%的男孩童年时曾经受到严重虐待,有28%的被认为受到了一些虐待。

MAO-A酶本身并不能预言他们将来的行为如何。但是,当男孩体内MAO-A的酶活动量低,而且受到了虐待的话,其结果是惊人的。与同基因型然而未曾受过虐待的男孩相比,这些男孩青春期的行为紊乱要高3倍,长大成人后暴力犯罪的要高10倍。那些MAO-A酶活动量高的男孩几乎不受童年期受虐的任何影响,在行为方面,那些曾经受虐与未曾受虐的男孩之间也没有多大差别。

因此,科学家认为幼时受虐与MAO-A的酶活动量低会增加儿童的感情冲动与逆反心理。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的塞斯・普拉克指出,对一些9岁儿童来说,受虐的比未受虐的在生气与不友善的表情反应方面要快得多。这种对于最初威胁的警惕可能有助于儿童适应这个充满了危险与剥夺的生活。这也可能导致提高逆反心理及感情冲动诉诸暴力的程度,因为忧虑而敏感的儿童在察觉到他人的敌意时,会迅速发出攻击以保护自己。

同样,在2006年,美国马里兰州贝希思达的国立心理健康研究所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仪扫描大脑,表明健康人中那些MAO-A酶活动量低的人,其大脑神经中枢的负面情感处理区域比较活跃,对害怕、战斗或者飞跃做出更强烈的反应。当MAO-A酶活动量低的人看到生气或者害怕的面孔图像时,或唤起负面的回忆时,大脑皮层中的负面情感处理区域变得十

分活跃,而负责消除这种刺激的区域的反应活动有所降低。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敌视心理、脑部损伤以及童年时期遭遇身体摧残是不良少年具有暴力倾向的决定性因素。该大学心理学系神经精神病学和精神生理学研究室主任费吉・奥斯特罗斯基在调查了40名“危险性极高”的少年罪犯后得出了上述结论。这40名少年罪犯有男有女,都是作案两次以上的杀人犯。该人群的脑部组织还会因母亲酗酒或童年时期遭受身体摧残或害而变化,他们小时候常常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能量和活力,因此常常受责骂。

冷酷无情很可怕,行为干预很关键

美国2008年6月初曝光的一份记录显示,一名16岁的在校少年曾经与一名男子共同策划一起校园枪击案。这名少年在笔记本中说想要通过此举“一夜成名”,并发誓要打破以往枪击案的杀人纪录,而自己绝不会有丝毫愧疚之意。目前这名少年已经被当地警方拘留,少年法庭已经对他提出。这名少年是印第安纳州米沙沃卡市一所高中的学生,他在笔记本中表达了自己对学校中大多数人的不满情绪,其中写道:“我想要打破现有的校园枪击案杀人纪录,我想要一夜成名,唯一能够阻止我的就是把我永远关进监狱里,要不就是我自杀或者被警察杀死。我可以不带任何愧疚之意地去杀人,因为这个社会糟透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如同美国那位企图通过杀人“一夜成名”的少年一样,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出现一些行为,变得越来越冷酷。有些孩子的行为的早期发作,在情绪上一点反应也没有。在测试中,一组冷酷无情特性较高的问题儿童缺乏同情与内疚,好寻求刺激、胆大包天、唯我独尊。他们的智力平常,受到表扬和奖赏就沾沾自喜,对批评和惩罚却满不在乎。英国国立心理健康研究所的心理专家詹姆斯・布莱尔认为,他们情感上的缺陷在于其倾向的核心。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警告和威胁,就很难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正处于犯罪边缘的危险境地,从此他们会更加无法无天。

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让不良少年知道自己对他人造成的痛苦,就很难不让他们变得冷酷无情。在社会上,知道干什么事会受到惩罚、会让别人害怕或难过,往往就会让你不去做这种事情。但是这种知识似乎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有所削弱。那些心理变态的人如果想要什么东西或惩罚谁,就会直截了当明目张胆的去做,他们似乎更喜欢这样的行为方式。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大学的波尔・弗里克说,这种目标明确的暴力是问题青少年的特征。他估计约有30%的早期发作的的孩子显示出有冷酷的特性,他还发现这些孩子最容易有暴力倾向,而且恶习难改。

在具有冷酷特性的问题儿童中,基因的作用比其他行为的作用更大些。英国伦敦心理研究院的埃西・韦丁在2005年对7岁的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约有67%的具有冷酷特性的儿童的特性是可以用遗传基因来解释的。布莱尔认为,事实上对于冷酷特性没发现有什么明显的社会原因,与家庭教育差甚至虐待也基本上没什么联系。但这并不是说社会压力就没有任何作用了。比如说贫穷,可能就为犯罪提供了动机。心理疾病仅仅是感情出了问题,并不能驱使人去做坏事,除非做那些的行为有明显的好处。

了解了孩子究竟是不是冷酷无情,使得心理学家能够及早的识别确定那些高危险性的孩子,并在他们陷入犯罪的深渊之前及时干预,给予适当的治疗。心理学院的斯提芬・斯科特说,这和20年前的办法有着天壤之别,那时只是进行一般的治疗和劝告,然后等上几个月,看他们是否会浪子回头。

改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克服其行为新方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使孩子具有遗传上的恶劣行为的癖性,或者有像贫穷那样的社会危险因素,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会使一切变得迥然不同。2D01年斯科特办了一个三个月的家长教育实验班,他强调表扬对于形成良好行为的重要性,而一贯的无情惩罚则会造成恶劣的行为。办班之后,家长纷纷反映,使用表扬和奖励为主的教育之后,孩子很少出现行为上的问题了,即使不再进一步加强教育,这些进步也能继续一年之久。

2005年,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戴维・豪斯和马克・戴兹也搞了一个相似的家庭教育试验项目,对象是4-8岁的男孩,其中有一些具有冷酷特性的问题儿童。试验证明惩罚对于这些问题儿童丝毫没有效果,而表扬和奖励则效果良好,尽管不是所有具有冷酷特性的问题男孩都改邪归正了。

无论采用何种干预措施,所有研究都表明,对有犯罪倾向的儿童进行教育干预“越早越好”,对8岁以下的儿童的行为管理将会更加有效,甚至一些成功的教育策略是在孩子出生前进行胎教。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戴维奥兹对从1978年到1980年间新纽约州出生的315名儿童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调查。1998年他写出了一个研究报告。研究项目中那些当母亲的都接受了长达一个月的实地参观,学习家庭护理,内容从怀孕一直到孩子满周岁,重点在于积极的婴儿护理、营养学以及母亲个人的身体发育。

和那些未经过儿童行为干预的家庭相比,经过行为干预的孩子很少沾染抽烟喝酒的恶习,异的也很少。进行这些行为干预价格不菲,但是效果卓著,使孩子健康发展,避免了终身犯罪。最近来自达尼丁的研究报告表明,到了32岁,在稳定的高犯罪率组里的男性,比起低犯罪率的组成为烟鬼的可能性要高10倍,吸毒成瘾的可能性要高22倍,因心理疾病而住院的可能性要高19倍,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也要高得多。高犯罪率的组里,无论男女都更有可能虐待其伴侣,特别是女的更有可能虐待其子女,潜在的促使他们走上同样的生活之路。既然我们能及早地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帮助,我们就肯定有能力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上一篇:家在徐汇 第14期 下一篇:越南盾重蹈泰国铢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