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08 04:09:15

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在人们大力追逐物质财富社会背景下学校也趋于功利化。人文精神常常被人们遗忘。出现了只见“知识”,不见“人”的可怕现象。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教育对于社会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如何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在生物课堂上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构建生物课堂中人文精神渗透目标,探寻高中生物教材与人文精神渗透的结合点;高中生物课堂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突破点,从而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人文精神;生物、课堂教学、渗透

一、生物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人文精神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这一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①。它除了求“真”以外,更注重求“善”求“美”、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生命科学是讲述生命现象本质规律的科学,它显示着人类对生命的关注,生物课程中人文教育的重点是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②。

1、人文关怀

社会发展的真谛是人的发展,怎样关注人类长足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一种科技时代的人文关切。表现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爱生命。关注社会。表现为关注生物技术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安全问题,正确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站在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正确对待科学,科学只有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

第一, 关注自然表现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形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承认和认同其他生命的存在价值,才能体现人的本质的力量,才能巩固和发展人自身主体地位、实现人的主体性。也只有关注自然,关注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才能长足发展。

第二, 关爱生命。表现为关注自身生命;关注他人生命;关注地球其他生命。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地面对现实,增强抗挫折承受力,认真反思自己的存在价值,能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和自我控制,最终能真正对自己生命负责。对他人生命尊重爱护。表现为亲情、友情、爱情、疼爱等。站在关怀人类自身发展的高度,建立生态伦理观,能辨正地看待大千世界的各种生命现象。

2.科学理性

科学理性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就是人类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表现为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尊重和追求,也就是求真、求实和求利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执着求索和尊重,对客观实际与实用的追求与尊重,对真实利益的追求与尊重。另外还有不断求知的精神,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继承的精神③。而在生物学课堂教学同样需要这种科学理性,这种科学理性构成了生物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二、生物课堂中人文精神渗透目标

1、关注生命,珍视生命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提升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既认识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使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进而能够从容的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保护小动物爱护花草。

2、增强环保意识,爱护环境

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思想上、行动上尊重环境,热爱环境,使学生明白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了,任何直接间接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3、对生物美感的培养

生物学科教学中如果能把生物美感列为教学目标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多种多样,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在讲解形态结构等知识时,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

4、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反映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观,它来自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④。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关于可持续发展内容理解,生物学科应该是一个“主阵地”。

使学生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才能很好的实现其他的人文目标。

三、高中生物教材人文精神渗透点(苏教版必修一为例)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人类面临的问题:健康问题,癌症、传染病。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伟大,脆弱在于每年癌症,传染病的死亡率很高。引入实例与癌症抗争的人们说明很伟大,理解生命并珍爱生命。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使学生认识生命的物质性,理解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和世界观。实验二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启发学生讨论本实验在生活中的用途,学会把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实验一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细胞,增强学生探索精神,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把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ATP与酶,认识到酶的本质生物催化剂,了解日常生活酶的应用,加酶洗衣粉,多酶片。认识到课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增加学习生物的兴趣。光合作用。认识到我们的食物和呼吸需要的氧气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衣服、课桌、书本、药材等很多也来自光合作用。第五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增殖的学习便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复杂性从而珍视生命。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癌变。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不乱扔电池,不使用含氟里昂的电器等,关注自我生存环境安全。

四、高中生物课堂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突破点

1、在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史和生物学家进行探索的故事

科学技术与社会在协调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服务于人类为前提,因此科学技术与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锲而不舍的求实精神,自信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格魅力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好素材。教材中有两大类的史料,

2、注重生物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随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物学与人文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人文社会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晚婚、优生和优育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营养问题与智力开发问题,老年性疾病和防止衰老问题等。都与生物科学研究与发展进程有着直接关系。

3、渗透生命教育

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提倡利用现有知识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⑤。可以利用产生、受精作用以及生物个体发育来了解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多么的不易,充满了艰辛,但又那么偶然,生命诞生充满了神奇。

注解及参考文献:

[1]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16―21,27.

[2]余自强.关于提升高中生物课程人文教育价值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03,(8):34

[3]张学文.试析当代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J].亚太教育论坛,2003,(6)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新华网资料,2003年10月9日.

[5]孙明霞.生命教育:生物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2,(2):13-15.

注解

①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16―21,27

②余自强.关于提升高中生物课程人文教育价值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03,(8):34

③张学文.试析当代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J].亚太教育论坛,2003,(6)

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新华网资料,2003年10月9日.

⑤孙明霞.生命教育:生物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2,(2):13-15.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下一篇:“白色污染”对北方农业的危害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