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平布依民间故事流传性特征

时间:2022-08-08 01:00:39

浅析罗平布依民间故事流传性特征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罗平布依民间故事流传性特征作了比较明析的阐述。即:指出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大都是布依人自己编织出的风物传说,其特征表现在:解释性、地域性、民族性、传奇性。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透露出神性意识;罗平布依民间故事的流传,促进了本民族内部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由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民间故事;风物传说;神性意识;情感因素;流传性

罗平地处滇东高原向黔西南过渡的斜坡上,这里山峦起伏,境内河流众多,造就了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罗平多依河畔的布依族是个“歌舞的民族”,在这里,你会被布依人婉转的山歌淹没;红、黄、白、紫、黑五色花饭,会让你称赞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家”,清脆的竹林和山光水色让你陶醉,这是一个“文明”的民族,走进布依山寨的吊脚楼,你会被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织锦所吸引。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编织了许多讲述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景物的优美动听的风物传说。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画卷和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习俗。下面,笔者就罗平布依民间故事流传性特征谈点粗浅的看法。

1.布依族风物传说的特征

罗平县境内那净若素练的南盘江、九龙河、多依河,穿行于群山间,奔腾不息;那重重叠叠的白腊山、马把山、美女山、大云山、仙云山、背锅山,奇丽多姿,高耸入云;还有那神奇幽深的龙潭、三台叠水,碧波荡漾,流水潺潺······与此相应的,富于智慧的布依人民,编织了说明和解释这些优美秀丽山川景物的成因、由来、形貌及其特征。诸如《马把山、美女山与背锅山》、《温泉与铜鼓》、《大云、仙云、蛇围三山的来历》、《神龙战铜鼓》、《黑龙斗白龙》等,构成一组布依山乡自然风光的优美传说。这些传说内容丰富,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同时还具有鲜明的特征。

1.1 解释性。这是民间传说的一个基本特征。指民间传说所具有的解释和说明有关事物的成因、由来、特点、作用、意义等特征。地方布依族风物传说也不例外,它具有鲜明的解释性特征。例如:《大云、仙云、蛇围三山的来历》,生动有趣的解释了罗平县老厂乡大柳树村的大云山、仙云山和蛇围三山的由来、名称及形貌特点;《黑龙斗白龙》解释和说明罗平多依河、河、九龙河、九龙桥、落水洞、大叠水以及白腊山、盔甲山等山川景物自然风光的由来和特点;《马把山、美女山与背锅山》①解释和说明了马把山、美女山、背锅山三山的成因、来历及其特征。这些生动、形象、有趣的解释和说明,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有一定的历史影子,比较可信;有的则通过幻想和虚构,铺叙演化而成,无从考查。但无论属哪一种情况,它们都反映了布依人民的褒贬、爱憎、理想、愿望,体现了他们的历史观。

1.2 地域性。是指民间传说独具的地域性的思想内涵,艺术色彩的特征。有的地方风物传说,是该地区特有而为其他地区所无,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罗平布依人民生活在层峦叠嶂、山川秀丽、风光宜人的自然环境里。独特的自然环境、自然气候、山川河流、风光奇景,反映在民间故事中,使得布依族的民间故事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温泉与铜鼓的传说》开篇就这样叙述:“在罗平以北的初纳村有三个奇特的龙潭,分别冒出清水、浑水和热水。它们坐落成三角形,相距不过四五丈。”②这三个奇特的龙潭是布依族家乡初纳村特有而其他地区所无,如果离开布依族家乡初纳村,三个奇特的龙潭也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事物、景物,是与这个地域紧密结合的。同样的道理,布依族地方风物传说特别引人瞩目,是与它那浓郁的地域特色分不开。

1.3 民族性。也是民间传说的一个基本特征,指民间传说独具的民族性。每个民族的民间故事,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内容,独特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布依族与其他族相比,由于居住的地域,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差异以及民族的性格、气质、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乃至的不同,因而有它自己的根本特性。例如“布依闹水”③由一部悲壮惨烈的民族史演绎而来,通过智慧的布依人民世代相传,形成为一种真正的以轻松演绎沉重,化腐朽为神奇的布依民俗特色活动。今天,尽管世事沧桑,布依闹水的神奇故事早以成为历史中的神话,而“闹水”却成为吉祥、幸福、永恒的画面。可见,它们为本民族所有而其他民族所无的特色,反映在民间故事创作中,使得民间故事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人们知道,布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爱自由和进步的民族,也是一个非常善良、团结友爱、富于反抗的民族。布依地方风物传说,突出地表现了他们这些崇高美德,例如,在《黑龙斗白龙》④中,那个石龙山的美丽女儿,眼看洪水就要淹没百姓居住的村庄时,她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洪水泥沙,使百姓幸免于难,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流产。又如,在《大云、仙云、蛇围三山的来历》⑤中,塑造了勇敢、智慧的大云、仙云兄妹两个英雄形象,为了百姓重新过上欢乐、自由、幸福的生活,他们智除妖蛇,献出年轻的生命。从这两则传说中,我们看到了布依人民同自然搏斗的情景及战胜大自然的坚强的斗争意志和大无畏精神。布依地方风物传说在描述特有的地方风物场景的同时,还反映了布依族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

1.4 传奇性。是布依族风物传说的鲜明特征。其情节是稀奇的,不如此不能广传。布依族的风物传说吸收一些神话色彩的情节,具有丰富的幻想,大胆的夸张和浓烈的传奇色彩。传说《报老多采青石盖天》、《茫耶寻谷种》、《三兄弟找水》等,其故事情节一般都显得离奇、曲折,主人公都具有“超人间”的神性因素,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例如《三兄弟找水》叙述很久以前发生大旱,庄稼枯萎。有一家三兄弟带领众人寻找水源。三人大战妖魔,杀死石头精,夺得了水源,战胜了干旱,赢得了丰收。⑥这些传说的故事情节,富有绮丽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人感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奇而可信,信而又奇,具有浓郁的传奇性特征。充分反映了布依先民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情景。

2.罗平布依民间故事流传过程中透露出神性意识

可以说,任何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故事,或多或少总能渗透或体现该地区该民族的神性意识,引导和激励该民族从困惑中解脱,在沉浮中奋发,于开拓中进取,因而使神性意识成为该民族生活的结果,也成为该民族生活的动力之一。纵观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其间充满了浓烈而又独特的神性意识。罗平布依人民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其民间故事的流传,且表现出浓烈而独特的神性意识,其中在万物来源的认识及对生命的转换两方面尤为明显。

2.1 对万物来源的意识。在神话《开天辟地》⑦中讲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以及一些自然事物的形成等,在表现与许多民族一样对万物来源的认识上,也体现了其独特的神性意识。世界最初的状况是什么?没有高山、也没有江河,满世界都是水,水一直淹没了天,导致天不会亮也不会黑。这里对水的强调充分体现了人类上古时期共有的对水之力的恐惧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出布依人对水的崇拜和特有的依赖心理。这是布依先民对世界产生的神性理解,与其说它是人类文明不发达时的产物,不如说它是人类文明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神性启蒙的产物:人类的祖先是辛勤幸福的,他们创造了祖先和万物,后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这个世界应用的和谐而去奋斗和继续创造呢?

罗平布依民间故事里也有许多事物来源的传说。《动物为什么不说人话》展示的是开天辟地时,动物都会说话,后来,天神怕不好管,就在食物里放药,连人都要哑掉,幸亏沾了仙气的癞蛤蟆及时告知了人,人才没有哑掉,其他动物都因吃了药而变哑,只能叫一声同类才听得懂的声音,这当然是布依先民对动物的各种语言的生动的神性理解,同时传说中的猪造了田而被狗占了功劳,以至猪只能吃草而狗倒可以吃饭以及使人不哑而有功的癞蛤蟆倒变得半哑只能鼓气的叙述,也可以说是布依先民对社会不公的一种神性巧饰和暗示。还有许多是关于罗平境内的白腊山、九龙河、大叠水、马把山的传说故事,不仅充满了神性意识,还有其深刻的神性文化。

2.2 对生命转换的叙述。生命,对于人而言,是一场浩然无息的状态存在,是一切短暂的爱恋、友情、人际交往的生命之流的汇集,是人通过思考充分展示人的痛苦,印证人自身存在的意识的开始与结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是不能离开神性的,因为神性使人不断保持“期待”,在“期待”中前行。生命能否转换?在神性意识里,回答是肯定的。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对神性意识的展示也充分渗透到生命的转换层面上。

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在生死转换的表现上更多的是形态变异,即要么在阴阳两界的故事叙述中展示人生前死后处于两种不同时空中的沟通情形,要么在同一时空中展示物质形态的变异。《阴皇上》⑧讲到同父异母的两兄弟的争斗在阳间同一时空中以“哥哥”的失败和毁灭为结果,“哥哥”在临死之前虽有“白发老人”、“雷公”和“龙王”的帮助,但终未逃脱死神之手,这表面上看是“人定胜天”思想的展示,但却很明确地赋予“哥哥”这个角色以强烈的悲剧色彩。即使是对“哥哥”死后的叙述(包括阴魂对话,神威发力使“弟弟”屈服)也感染上了这种悲剧基调,这应该是布依人一种特有的神性认识。

神性意识,作为一种生命意识,具有生生不息的审美价值和生命本体论价值,它标举宇宙的无限,让人由有限的境地进入无限创造,自由和美,其精神集中体现为超越,其实,人类文明的真实涵义就是超越自然,超越自我。从这个角度理解,罗平布依民间故事中展示的神性意识,我们恐怕很难用“迷信”、“盲从”等词语作为表达的支点。

3.罗平布依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

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罗平布依民间故事植根于生活,植根于自然,是布依人对生活最纯真、最朴实的反映。在罗平县,只要是有布依人居住的乡镇,无不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布依人民,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滋润了他们的情怀,布依人在秀美的山里生,在秀美的山里长,与大自然保持着亲和的、融洽的关系。布依族通过讲民间故事,一代代不断总结,一代代口口相传,把本民族的美好道德和高尚情操作为一种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并且不断加以发扬光大,用以规范本民族的行为,促进了本民族内部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与其他兄弟民族相互尊重,友好相处。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开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论,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恶习。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争时间,憨人混时间”等,如此严厉有效的家教造就了布依族普遍恪守“敬老得少”的社会信念,他们认为:没有老人就没有我们自己,我们自觉用行动去尊敬和赡养老人,往后,下一代也会同样效法我们。布依族对老人敬重,主要表现在重视赡养老人。如谁不孝敬父母,就要受到谴责,斥之忤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可忘。布依族这种赡养老人义不容辞的观念在罗平布依民间大型神话故事《太阳三姑娘》⑨第7节、8节、9节中写到石龙孝敬母亲,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处处寻医救母。天天捕鱼给母亲补身子,听人说燕窝补,就不畏艰险到山上找燕窝来煮粥给母亲吃。而不孝子——黑狗,被世人斥之为忤逆。

布依人民通过家喻户晓的《一袋石子》、《十坛黄金》、《一车稻穗》、《望娘滩》等民间故事的流传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它对布依人民性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影响。民间故事进行着热爱劳动、勇敢、谦虚等道德教育,可以给儿童以形象的感染,他们生来最先接受的一段教育就是民间故事的教育。民间故事是社会斗争的武器,它渗透着劳动人民的爱憎,同时也培养了布依人民淳朴的审美情感。

4.由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引起的思考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虽然各种新的娱乐方式不断产生,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交流还是靠口头语言。人们靠语言获得信息,靠语言传递情感。例如现在流行的“酒桌文化”,即在饭桌上讲笑话、故事,也是民间故事口头传播的发展。

而今,由于社会各方面的改革,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日益现代化,乡村日益城市化。这一切都在急剧改变着人们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罗平农村闲时间坐在一起“讲古”、“盘歌”的机会日渐减少了。人们不满足于那种民间古朴、单调的讲唱文娱活动。随着文明的进步,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导致这样的结果:如果民间故事只囿于“口头性”的传承,其发展就必然会受阻。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打工、求学等诸多原因导致讲故事的风气已经大大减弱,老一代人逐渐故世,青年一代或打工或求学,已不再安于生活在闭塞的小山村,孩子们虽然也爱听故事,学校开有故事课。可是他们更愿意看电视。偶尔还在讲故事的只剩下耄耋的老人了。民间故事的口头讲述在现代文化进程的冲击下弱势尽显。这一客观变化是否意味着以口头性为本质的民间故事会很快消亡?当然不会,这是因为:

从根本上说,只要人类在,就要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并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口头性就必然存在。比如,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个人不寻常的遭遇,就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在流传过程中,就始终离不开语言作为媒介,或者说语言就自然成为表现的工具,这样以来,在没有用文字表现出来之前,它就在人民群众的口头上广为流传。

民间故事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现在,人们能从书刊、杂志、旅游等多方面享受文化娱乐。民间故事也在随着这些娱乐方式的日趋丰富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存在形式,其内容并没有随着传播形式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母题与情节,思想与情感取向仍旧是属于民众的,表达着民众的理想,倾诉着民众的情感,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

那么,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今后罗平布依民间故事何去何从?它的前景如何?笔者深信:该地区优秀的传统故事,作为社会主义的精神食粮的一部分,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继续传播、发展。这是因为,民间故事在内容上反映了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并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形式上又为本民族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因此,人民群众不可能厌弃它,而是把它作为文艺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加以欣赏和保护。尤其在该地区,一些古老的风俗一直保留至今。在这些古老的风俗中,群众自编的民间故事何止千万!在城乡,新故事创作和讲演活动,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现在还有很大的发展。这一点笔者确信,该地区的民间故事的前景是光明的、美好的。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罗平布依民间故事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将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更替和演变。人类社会、社会生活是民间故事生长的沃土,只要土壤在,苗儿总是要茁壮成长起来的。

注释:

①、政协罗平县委员会编《罗平布依族实录》,罗平县文史资料第九辑,2007、11、29,第408页。

②、政协罗平县委员会编《罗平布依族实录》,罗平县文史资料第九辑,2007、11、29,第517页。

③、笔者于2009年12月,在罗平多依河村向张国玉、刘炳华、刘学坤等人调查所得。

④、政协罗平县委员会编《罗平布依族实录》,罗平县文史资料第九辑,2007、11、29,第298页。

⑤、唐恒《罗平旅游文化丛书研究论文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2,第82页。

⑥、韦汉鸿主编惠水布依族,惠水县布依学会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6页。

⑦、政协罗平县委员会编《罗平布依族实录》,罗平县文史资料第九辑,2007、11、29,第198页。

⑧、笔者于2010年2月,在罗平多依河村向李建华、刘斌、王宏文等老前辈调查所得。

⑨、政协罗平县委员会编《罗平布依族实录》,罗平县文史资料第九辑,2007、11、29,第159~164页。

收稿日期:2012-10-25

上一篇:“四步”阅读教学 下一篇:浅谈青少年传媒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