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阅读教学

时间:2022-10-13 06:31:59

“四步”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是习作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受到情感教育的主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显然,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基本手段,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提炼出了 “四步阅读教学法”,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自主读文,概括内容

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读后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整体入手概括。在交流中及时提炼问题,获取学生在初读中掌握文本知识的信息以及他们想要探究的疑惑,便于调控学生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如果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如《彩色的非洲》,学生一读便知课文主要写了非洲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教师通过“色彩斑斓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进入阅读教学的第二步。

2.浏览课文,梳理脉络

“浏览”是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双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小学教材中入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这些名篇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这些优美的作品却远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远离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关键是要针对不同文学的作品引领学生找准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把握住文章脉络,在学生的头脑中搭建出课文的骨架,顺着脉络才能引导学生步步摸到“课文主旨”这个瓜,才能使阅读教学更有效。

对叙事类文章,引导学生抓事情发生的原因、发展的经过及结果,很容易理清脉络;写人的课文,让学生说说主要写谁,他干了什么?经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来理清脉络;对于哲理性强的散文,小学生还无法将自己的体会理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他们也是不知如何理解,不知从何下手,不知沿着怎样的思路来理解。此时,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理解这些写作思路隐秘的散文呢?根据散文“松散、杂乱”的写作特点,教师要为学生指出一种思路、一种把握文脉的主线,让学生顺着这条主线寻找作者的写作思路,逐步深入理解文章,进而最终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如《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是杏林子写的,为了让学生走近作者的情感,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就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脉主线:从飞蛾强烈求生,引出珍爱自己生命;从一粒香瓜子逆境中努力向上,引出生命力的顽强;从静听自己的心跳,引出不能糟蹋生命。步步铺垫,主题浮出水面—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火烧云》就是一篇文质兼美、逸趣横生的写景之作。是现代东北作家萧红的一篇散文。它虽通俗易懂,读之却让人如同徜徉于语言文字的河流之中,让人回味、让人遐想。文章主要展现了乡村傍晚时火烧云从上来到消失的过程中颜色、形状不断变化的“美”,文字中洋溢着对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的赞美。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品味《火烧云》一文: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作品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变”和“美”来进行。以理解火烧云的“变”为主线,以领略火烧云的“美”来品味。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破读下,先理解火烧云颜色绚烂多彩的变化。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红”字和第二自然段中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或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欣赏火烧云颜色瑰丽无比的变化美,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美。然后再领略火烧云形状瞬息万变的特点,还要围绕“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品味自然之美、语言之美。在欣赏作品语言所赋予和描绘的图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可能还有哪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还有哪些一转眼就变化或消失的形状。这样以认识火烧云的“变化之美”来领略“自然之美、语言之美”,以欣赏“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来发现火烧云的“变化之美”。文章的脉络和主题就都得以凸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得到落实。

3.精读课文,感悟主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时,既要整体把握,找准理解文学作品的切入点,突出文章的“主线、文眼”,还要明确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始终围绕这些轴心,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基础知识是星罗棋布的散见在教材之中,是隐性的。可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了实践“新理念”,把课堂教学虚化了,教师不敢扣词析句,不敢指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涵了。对主题深刻的课文靠单一的学生自读自悟是悟不透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读字、读词、读句及读文都需要教师教。精读课文这一环节就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精读中教师要讲文章的精华,讲规律性的东西,讲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难点。要讲得准确,精炼,特别是善于在关键处启发、点拨学生的思维。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还是举个描写人物的课文,在精读中让学生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

3.1 抓住“单元导语、文前提示语”理解课文,教学就不会走岔路。

3.2 抓住课后思考题精读课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不会落空。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后安排了6项思考训练题:朗读谈感受;读重点段,体会用词的精准、句子的生动形象;默读后说感悟;背诵重点段,抄写喜欢的语句;小练笔写写家乡的某一处景或某个物,写出特点;阅读链接《威尼斯之夜》。这样从读到悟。从悟到说,从说到诵,到写,再回归到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语文的工具性更为突出。抓住这些思考题进行的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3.3 借助文中提示语。在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在第六组综合性实践活动《走进信息世界》中出现较多,多以受到启发,说话拓展,交流感受为主。这是对课文的深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好素材,遇到这样的提示语我从不一带而过。

3.4 精读中利用多种手段,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帮助突破难点。可借助插图,利用多媒体资源(《彩色的非洲》),还可采用简笔画,(如《蟋蟀的住宅》《记金华的双龙洞》)。演示实验(《乌鸦喝水》、《赵州桥》)。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4.找读句段,学习写法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整体上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验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欣赏和学习。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练习仿写(仿写句子、段落、篇章)、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我们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范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篇课文,挖掘教材,寻找读写结合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却又不可能在某一堂课中全都得到落实。应本着“简简单单的原则”去进行,不求一节课铺展式的全面渗透,但求每一堂课简单地“进入”,深入地“走出”,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学。教学必须从需要或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落实以点带面,使学生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争取一课一得,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删繁就简、返朴归真!

收稿日期:2012-09-25

上一篇:初中化学知识的趣味化记忆 下一篇:浅析罗平布依民间故事流传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