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级英语课前演讲设计的启示

时间:2022-08-08 12:11:56

多元智能理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级英语课前演讲设计的启示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使英语课堂活动,尤其是高级英语课前演讲部分更加富有个性,其尊重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靠多元化的设计与评价手段,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补足劣势,提高其语言综合能力。

关键~:多元智能;英语教学;课前演讲

高级英语承接基础英语,立足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对课文的预习、理解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课前演讲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课前演讲部分设计不清晰、形式模糊、衡量标准单一,学生通常不愿做、不爱听、没收获。而大多数教师将教学精力集中到词句讲解、篇章分析方面,没有充分把握住课前演讲这一教学环节,使之流于形式,因而错过了帮助学生成为多角度、有深度的思考者和学习者的机会,丧失了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机会。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一个解题能力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一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可以分成八个以上的范畴。智能是动态发展的,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其聪明才智表现在各个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而个体的智能组合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智能分布结构来了解学生,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发展机会。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改变传统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能力而忽视学生其他智能优势的评价态度。

二、结合应用型特点、遵循多元化的设计原则

应用型高校是以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及其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职业型高等教育,因而要求教学应“接地气”,教学内容要衔接生活,体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级英语课程属于语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和分析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高级英语虽然以发展语言能力为主,但其实际培养目标是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服务,并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多元化差异。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展现学生除语言智能外其他方面的智能,如视觉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从而达成培养目标。

课前演讲是学生面对班级全体同学演示一个特定的话题,或解释某一个主题相关问题的陈述性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与课文主题相关内容的演讲。通过课前演讲,学生从接受者转变成展示者和课程进度的推动者。教师在布置高级英语课前演讲的课题时,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充分的评估,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需求,采取多元化、自由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课前演讲内容与成绩构成的多元化

高级英语是高年级阶段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此时,学生已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较为流利的目的语,对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目的语与母语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此提高提出问题并依据资料给出解决策略的能力。这一阶段课前演讲的安排应灵活、全面,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个人优势。

课前演讲在高级英语平时成绩中占有重要比例,因而在设计成绩构成时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学生各方面的智能。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高级英语课前演讲成绩评价可大致涵盖内容设计、语言表达、主题关联性及扩展、多媒体使用、课堂互动五方面,能够展现学生的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智能。结合高级英语的教学目标,在设定分数时,除内容设计占40%外,其他四部分各占15%,以此给学生充分展现个体智能的机会。课前演讲还包括综合评价环节,包括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学生自评三部分,以此来推动学生内省智能的发展。在个体展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同一小组负责同一课教学内容的推进,以及文章背景、跨文化元素的展示。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密切配合,帮助个体更好地完成个人任务,从而促进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培养多元化、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傅瑞屏.智能多元、学习风格和学能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思想纵横,2008(6):84-87.

[2]宋昕.Presentation在三本院校英语课堂的效能探究[J].海外英语,2016(3):59-60.

上一篇:适宜沈阳地区栽培的三种功能型蔬菜栽培技术 下一篇:创新培训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