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客二分”思想

时间:2022-08-07 08:46:53

浅析“主客二分”思想

【摘要】

叶朗先生“美在意象”思想的系统构成,可以主要从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批判与否定以及对“意象世界”整体诠释两大部分组成,本文试从“主客二分”思想内容进行展开论述。

【关键词】

主客二分;渊源;影响;批判

关于“主客二分”美学思想的来源,“主客二分”思想起源于西方,直到海德格尔开始才慢慢看到“主客二分”思想的危害。而美学这一学科也是在上世纪由西方传到中国的,而且在传播中并没有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所以不同门类的美学思想几乎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传入到中国。而这样的传播方式,也导致了如今我国美学研究的现状,那就是传统美学思想的冷落和带有中国的东方文化色彩的美学体系的缺失。在这种状况下,“主客二分”的思想也对美学研究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1.“主客二分”思想的核心观点

其实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形成一个较为简单的印象,就是将审美主体的“我”和世界分隔开来,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存在,然后用西方传统的客观的目光来审视这些主体或者这些客体的某些特点或者特性,去追寻所谓“美的本质”的问题。因而无论认识美是主观的,还是美是客观的,其实都采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对美学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的,而这,也就是主客二分思想的核心内容。

2.“主客二分”思想的历史渊源

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是源于西方的,在西方历史上,柏拉图在《大西庇阿斯篇》中开始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是“美是理念”,而这种理念是绝对客观的先于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而存在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所认为的美的本质,是客观的。而这种将主体和客体分开的美学研究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概念,在这之后的历史里,许许多多的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没能跳出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直到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才开始对这种思维方式开始进行反思和批判。萨特说:我们每一种感觉都伴随着意识活动,即意识到人的存在是“起揭示作用”的,就是说由于人的存在,才“有”万物的存在,或者说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由于我们存在于世界之上,于是便产生了繁复的关系,是我们使这一棵树与这一角天空发生关系,多亏我们,这颗寂灭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是我们的汽车和我们的飞机的速度把地球这个庞大的提及组织起来。我们每有举动,这个世界便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他将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之中。至少它将停滞在那里;没有那么疯狂的人相信它将要消失。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而大地将永远停留在麻痹状态中,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唤醒它。

从萨特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超越了西方美学中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是将审美的客体和审美的主体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体系当中,用统一的眼光去看待美,从而逐渐将美学研究的方向从对美的本质的研究转变成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3.“主客二分”思想的影响

第一,也是最严重的影响,在于“主客二分”这样的美学思维方式,很容易就将美学的研究带上歧路。现在看来,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对审美过程和审美现象的研究,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将美学的研究带到美的“本质”的研究上去,而“美本质”这一美学命题,已经被证明对美学的研究史无用的甚至是有危害的,因为关于“美本质”的研究,其实只是在“美”的外衣下面进行着“人本质”的研究了。而这样的路,已经不是美学的路,而是哲学上的研究了。这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那场“美学大讨论”最大的局限所在。

第二,“主客二分”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结合在一起,同样对美学研究的本身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还是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那场美学思想大讨论为例,在那场大讨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不是主观的,就是客观的,没有中间的路线可以走。这样的口号,当然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然而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代表就适用于美学研究本身的领域,因为在美学研究上,“情”和“景”是无法用分隔的孤立的目光去看待的,这样的思维方式更加重了对“本质”的讨论和研究,而对于真正的美学学科本身的研究,却没有任何帮助。

4.叶朗先生对于“主客二分”思想的批判

首先,要想树立“美在意象”的新的美学观点,就必须对“主客二分”的思想方式进行批评和舍弃。叶朗先生正是从几个方面对这种思想方式,进行了批判和破除。

第一,对于“美是主观的”这一观点的批判。叶朗先生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禅宗出发进行了阐述,引用慧能禅师的那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而成功地消解了那个纯粹主观的“美”。

第二,对于“美是客观的”这一观点的批判,叶朗先生也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出发,从而消解了那个纯粹客观的,外在的“美”。

当然,除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之外,叶朗先生也吸收了西方美学思想的精髓,通过对审美活动的重新定义,将审美活动从原先的认识活动转变到体验活动上去,从根本上瓦解了“主客二分”这种思维的理论基础,从而将美学的思维方式从“主客二分”带到了“天人合一”上来。

而对于“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破除,叶朗先生也将中国古代很多珍贵的美学概念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成为“主客二分”思想的替代者,而这个替代者,就是“意象”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意象”这一概念所强调的,就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思维方式,因为叶朗先生所引用的“意象”这一概念,正是“主客二分”最好的替代品,从而将美学的思维方式从“主客二分”转移到了“美在意象”。

而最后,针对从“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出发从而强调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叶朗先生同样也提出了他的看法,那就是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其实应该转移到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上来。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朗.胸中之竹[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称谓词“公公”的发展演变 下一篇: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