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注重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7 07:27:40

激发学习兴趣 注重教学设计

摘 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不仅要用积极、健康、饱满、丰富的自身情感调动学生情感,更要注重教学设计,不断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可以从导语设计、使用多种媒介、引导联想与想象、讲究提问艺术、组织课内外活动五个方面来探究。

关键词:情感 兴趣 导语设计 多种媒介 联想与想象 提问艺术 自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各方面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

1 以情动人,引起共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学生情感调控者的角色,如果教师自身蕴积着积极饱满的情感,必定能在教学中及时调控学生的情感,并感染和教育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分析问题时的绘声绘色,评价学生时表情、目光、手势等都要把握好。心理学家孟昭兰指出: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趣情绪状态中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教师积极饱满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出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比如,高一学生开学第一堂课,我就谈到我学语文的经历和读书故事,他们被老师积极的情感、有趣的方式吸引了,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因此,也更愿意进入语文世界。再比如上《沁园春・长沙》一课,当我满怀激情的范读时,在座的很多学生也忍不住小声的跟读起来,流露出平常少见的豪情壮志。我想这些都是教师以情动人,用自身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吧。

2 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确实,如果教师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巧妙的设计,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那对于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落实,对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教学过程。

2.1 讲究导语设计

有人说,影视前3分钟若抓不住观众,就算不上成功之作;演讲时开讲语如不能挑起听众的兴奋神经,引起共鸣,便难以达到掌声震耳之境。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同样也很重要。开讲阶段,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调动起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开讲,重视一堂课的导语设计,把它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针对不同课文的特色进行精心的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上《善良》一课,有位老师先用雪村的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讲到身边行善反而被污蔑受委屈的事情,激起学生对该不该行善、善良有没有过时的扪问,引发他们情感上的震撼,由此入手去分析作者的看法既水到渠成,又做足了情感积淀,使学生非常容易也非常愿意走入文本,积极思索文中的观点,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另外,也有很多老师经常用生动的故事、文章的时代背景、名人名言、古诗词或设计悬念、欣赏图片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效果都不错。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打过这样的比喻,她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要想教学取得成功,让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确实要讲究导语设计。

2.2 善于利用多种媒介

有时,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再优美,也比不上音乐、图片等直观物质来得生动,更能吸引学生。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老师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各种媒介物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越来越注意合适的设计和使用它们。

如上《音乐就在你心中》一课,可以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歌曲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首,并说出原因,在此基础上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的观点和“百货中百客”等说法,甚至也可以安排学生演唱各种风格的代表作,使他们更积极的融入课文中去;而如果上《牡丹的拒绝》一课就可以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各种牡丹的风姿、洛阳牡丹花会的盛况,那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叫做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又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的情景,能用最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产生积极投入的情绪,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3 善于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能时时关注他们的兴趣点,联系社会,联系现实,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如上《读〈伊索寓言〉》可以举生活中、社会上很多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述的“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样一个观点;上《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可以由作者讲到的巴黎民居引导学生去追寻我们当地的民居,看看我们这个城市的文物文化保护如何;上《威尼斯商人》这样富有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的戏剧,可以联系很多情节曲折的影视作品如《天龙八部》,让学生更有兴趣去体会戏剧中的矛盾

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懂得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徜徉于语文的海洋,找到心中的世界。教材选取的很多课文都文质兼美,尤其是古诗词,大多有丰富的意境可以挖掘,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情境和主人公的心境,如上《天净沙・秋思》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让学生自己在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改编中体悟到诗词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品味到游子的“断肠”滋味,获得了心灵上的震撼,在情感的投入中引发学习兴趣,由此能更好的把握诗歌。

2.4 讲究提问艺术

学贵有疑。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提问,善于设疑。设疑―解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问题设计得巧妙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兴趣,让沉寂的课堂活跃起来。如上《我若为王》这一课为了让学生从文本真正的意识到奴性的危害,从感情上对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可以设计问题:你想不想为王?你打算怎样为王?这样一来,既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5 设计课内外自主活动,进行延伸拓展

能在课堂内外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当的设计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能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投入,极大的调动学生主动性,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从而让他们深入把握课文,甚至能对所学过的文章终生难忘。

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辩论赛、讨论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如上《祝福》一课,有老师别出心裁的组织学生成立专案组调查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学生的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展开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明确鲁迅先生的矛头所指,既调动学生的感情又完成了教学目标,非常有效。而对于一些古诗词,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和记住这些课文,也可以播放相关的演唱版、吟唱版,甚至也可以让学生去创造自编版,都是行之有效的课堂

活动。

在课外,也同样可以组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他们的热情延续,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如上完《世间最美的坟墓》布置学生给他自己写一篇墓志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去思考自己的生与死,非常愉快的接受和完成了这项任务。而上完《雷雨》、《茶馆》等戏剧,组织学生进行表演,然后进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剧中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尤其是几位表演得惟妙惟肖的同学更使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让同学们对这些课文印象非常深刻,收到了比课堂上教学更好的效果。另外对于名篇名作,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视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深刻。

3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还要落实它的人文性,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思维和个性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用自身积极、健康、饱满、丰富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传递给学生,注意挖掘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巧妙设计,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人格完善和思维发展,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 蒋玉蓉.以生为本:职校语文教学评价的基点[J].文教资料,2011(12).

上一篇: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申请的分析和建议 下一篇:基于MATLAB的二次谐波制动变压器差动保护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