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涵:艺术市场是一个生态链

时间:2022-08-07 04:07:54

王一涵:艺术市场是一个生态链

一个人集智慧、美貌和富有于一身,自然引得众人艳羡。

第三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王一涵从幕后渐渐显现。王一涵履历非常简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研究生毕业,1998至2000年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2001年至2005年6月任北京索卡艺术中心总经理及艺术总监,同时于2002年初出任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会监事,2005年7月至今担任中艺博文化传播公司法人代表及执行董事,负责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组织筹备工作。

王一涵酷爱艺术,读大学一年级时,即成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当年最年轻的全省获奖者,也是安徽省美术协会当时最年轻的会员。读研究生二年级时,机遇又让她成为索卡艺术中心总经理。丰富的艺术活动,使她对艺术市场有着独特见解。

《文物天地》: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是画廊、艺术博览会、拍卖行三分天下,但前两者相对较弱。作为一名策展人,您是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的?

王一涵:中国艺术品市场大体上包括古董、字画、当代艺术三个大方面,古董与字画的交易市场在中国源远流长,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当代艺术市场则因为刚刚兴起,也因为是新的,没有经验可循,可能在最初的阶段会显得没有次序,不规范,会有一些问题,但这都是很正常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历一些阶段。只要中国在未来仍然保持好的经济发展,国家越来越富强文明,当代艺术市场便会随之有着好的发展。

《文物天地》:中国大陆艺术博览会与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差距何在?

王一涵:大陆艺术博览会通常的参照对象为瑞士巴塞尔等国际上最知名艺术博览会,从具体细节方面看,差距是简单明了的。譬如,知名国际艺术博览会规模都比较大,展馆设施比较好,参展画乘平比较整齐,成交额也比大陆艺术博览会高很多等等。这些差距有些部分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在短期内有所缩减,但有些事情则需要依靠整个宏观条件的进步与改善。

《文物天地》:艺术博览会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影响有多大,未来会有怎样的前景?

王一涵:品质高的艺术博览会对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会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与影响。

从画廊博览会来看,在2003年时,我们觉得中国画廊非常少,同时中国当时也没有专业的艺术博览会,于是我们于2004年创办了首届画廊博览会DD当时,全北京的画廊大约只有十来家。这几年,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催生出许多新的画廊,很多国外画廊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这里面有不少是因参加了画廊博览会后,对中国渐有兴趣,从而决定来中国的。此外,画廊博览会的参展画廊中,百分之九十都是以展览当代艺术作品为主,且三分之二的画廊来自于海外各地的优秀画廊,这些画廊将各国的杰出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带来展示,介绍给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及艺术爱好者,这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学习与交流的作用。同时,也因画廊博览会的举办,吸引了海外人士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这一切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有着重大作用。

对于中国艺术市场来讲,能让本地的画廊和国际的画廊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学习更规范的画廊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使整个产业能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

《文物天地》:衡量艺术博览会成功的标尺是什么?

王一涵:一个好的博览会,首要条件是参与的画廊素质一定要统一,其中的落差如果太大,就没有办法具备高的展览水准。另外,我觉得,好的艺术博览会要有当代观点,也就是说,它能够充分掌握参与画廊本身的特质,汇整成为一个主题概念或口号,这个主题更能成为一个有前瞻性眼光的未来艺术发展趋势,这样的主题操作得宜,自然就能成为一个指标性的艺术博览会。

充分的宣传介绍,邀请到众多的收藏家到场参观也是很重要的。

《文物天地》:艺术品市场催生了大批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水平参差不齐的艺术博览会不仅在异地竞争,也在同城展开市场和眼球争夺战。以北京为例,就存在着画廊博览会和“艺术北京”两个几乎同类的博览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是如何考虑画博会的品牌经营的?

王一涵:其实,我个人一点也不觉得“艺术北京”与画廊博览会存在有力的竞争关系,更不觉得在北京因同时有这两个艺术博览会的存在会让环境恶化。首先这是两个不同定位的博览会,在参展画廊的结构以及组织操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互相基本上没有太大干扰。其次一年当中有两个艺术博览会可以让更多的画廊都有参与的机会,不是坏事。

对于我来讲,要经营好画廊博览会,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边要认认真真的去做事情,一边要勤于思考。每一年博览会的组成部分虽说在形式上通常都比较相似,很难有大的花样上的翻新,但能够让人不停追求的是如何通过对活动内容的把握来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以及在各个细节中对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提高与进步是需要一步又一步,一年又一年的努力才可以积累的到,所以我们需要用专注而持久的态度来做这件事情,这样我们每年才能带给大家一场具有领先意义又有优良质量的艺术博览会。

《文物天地》: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以2006年4月中旬的第三届最为成功,确立的参展标准和审核严格倍受业界欣赏。今年的第四届能否超越去年?

王一涵:今年与去年相比,我们觉得有很大的质的飞跃。画廊方面,今年共有118家画廊参加我们的博览会,来自于20个国家与地区,其中中国(包括香港与台湾地区)是54家,国外画廊64家。参展画廊在地区分布上比去年更加广泛,这势必意味着今年的博览会也更为国际化与多元化,如印度与以色列的画廊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参加博览会,相信他们会带来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此外在欧美地区,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画廊来参展,首次来华的有美国的HOWARD GREENBERG画廊,德国的 KEWENIG 画廊,西班牙的LA FABRICA 画廊等,总的来看,今年的参展画廊阵容更加壮大与出色。

另外今年我们有几个特别重要的学术展览与活动。主要有三个特别活动:一个是名为“Memories on E-Motion”的多媒体艺术展,这个展览在形式上是我们在博览会的D区准备了6个空间,每个空间在80平方米左右,我们邀请6位国际策展人,每位策展人推荐一位艺术家,每个艺术家被分配到一个空间,然后根据“Memories on E-Motion”的主题来创作并展出作品。我们非常荣幸能邀请到这些策展人与艺术家,因为他们对艺术都具有极为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以及卓越的表达能力,同时在国际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影响,有三位策展人与三位艺术家来自亚洲,另外三位策展人与三位艺术家则来自欧美。

另一个特别活动是为期4天的“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这个活动主要通过播放各种录像作品加上现场的演讲、交流来讨论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自由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开始,90年代当代艺术与知识分子讨论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到2000年我们开始讨论的全球化等问题,参与者有电影导演、建筑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多媒体艺术节负责人、科学家等众多国内外人士。我们做这个活动主要是希望能将艺术博览会所关心的艺术问题在内容上扩大化,使各种艺术领域的人都能参与到我们的博览会中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别活动是“SUBLIMINALS”展览,展览将集中呈现数个非营利艺术机构带来的艺术项目,虽然通常这些艺术机构不直接参加艺术博览会,但是不可置疑的,艺术机构对整个当代艺术产业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艺术机构对于中国的业内人士和大众来说略有陌生,SUBLIMINALS将会提供给每一个参与的艺术机构一个空间去展示自己,并着力介绍他们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功能。

在博览会期间,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小型的艺术沙龙与讨论会等。

《文物天地》:在总结去岁秋拍得失时,有拍卖人士表示,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公司直接从画家手中拿画,压缩了一级市场画廊的生存空间,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王一涵:我亦有此感。艺术市场是一个生态链,要让每一个环节都起到应该与应有的作用,尊重市场规律,遵守商业规则,才能长久发展。

《文物天地》:艺术品市场存在着作品雷同的现象,这在油画市场更为明显。艺术品中介机构如何促进艺术家的创作?

王一涵:艺术作品的雷同的确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主要还是由于很多艺术家过于看重利益回报的原因导致,一种图式的作品在市场上受欢迎后,艺术家本人去复制,别的艺术家也跟着模仿。

作为画廊,也不能因艺术家的某种风格作品好卖,便要求艺术家一直画同类型的作品,不要太多限制艺术家的创作,同时多从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去考虑,或许会对艺术家的创作有所益处。

上一篇:中国玉器进入“玉无价”时代 下一篇:李峰:市场调整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