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8-07 02:01:02

论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策略

摘 要: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特点等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应用。针对现代汉语,文章提出了五条教学策略:一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二是精讲多练;三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四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五是合理设置考评内容。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策略 教学改革

关于教学策略,学术界看法不一。根据我们的理解,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特点等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应用。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策略,除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关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将另文以详),我们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我们的了解,不少学生不了解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性质,不知道这门课与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这是必修课,必须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才不得不学,因而学习很是被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要告诉他们语言学是他们的专业,是他们将来安身立命的根本。现代汉语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不好现代汉语,会严重影响整个语言学的学习。北京大学著名语言学家王理嘉曾中肯地指出:“低年级的许多看来平淡无奇的课程是后来学好高年级课程的必要基础,一些学术性较强的专题选修课,实质上都是基础课程中某个方面的扩展和加深。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扎实,对将来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汉语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语言文字的修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关系十分密切。”[1]而对于新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等侧重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生,更要告诉他们,专业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现代汉语就是为了提高其语言文字的修养而开设的,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确章节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每个章节的开始都应向学生明确说明学习这一章节的目的。比如学习语法这一章的目的是让大家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具有辨别词性、短语、句子的类型,析句、造句以及分辨句子正误的能力。可以向学生展示本校本科甚至硕士毕业论文中大量真实的语病,从反面提醒学生学好这一章,以免自己将来出现同样多的错误。

只有让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才可能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才可能积极配合教师,扭转为考试而学习的尴尬局面。

二、精讲多练

语言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文学类课程考试前一周好好背一背或许能考个不错的分数,而语言类课程想通过考试前一周背一背获取不错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对语言类课程而言,基础知识重要,技能训练更重要。要学好现代汉语,多练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短语的结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和实词的组合,一类是实词和虚词的组合。前者包括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同位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量词短语、方位短语等10类,后者包括介词短语、助词短语两类。让学生记住这12类的名称,甚至把书中对这12类短语的描述背下来并不能达到要求,因为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能根据知识对具体的短语进行分析,自己确定短语的结构类型。掌握了相关知识与准确运用相关知识还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只有多练,把知识成功转化为技能,方能跨过这段距离。

黄伯荣、廖序东提出,“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例为2:1。语音、语法部分的练习比例可提高些。”[2]两位先生谈的是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比例。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和练习的时间比例为1:3才恰当。也就是说,学了一节课的知识,课内外要花三节课时间来练习,方能把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

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就要向学生明确说明练习对于学习现代汉语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提出讲授和练习的时间在比例上的要求。为引导学生课外练习,课内应留出时间及时针对所讲授内容安排练习。对现代汉语而言,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满堂灌的结果注定是糟糕的。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吕叔湘先生曾说:“如果说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3]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应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关于现代汉语具体的教学方法,同仁们提出过多种,如:讲授法、启发法、特例法、讨论法、指点法、比较法、归纳法、归谬法、模仿法、实践法等等。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既要统筹安排,也要能根据学生、教学内容等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短语的层次分析是语法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可首先用讲授法向学生说明层次分析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切分出来的成分都要是语言中存在的语言单位(词或短语),二是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要能够组合,三是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组合起来的意义要与整个结构的原意一致,然后运用特例法特别强调连谓结构、联合结构、兼语结构的切分问题,在分别举例说明后采用实践法,给出一些实例(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出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接着一边观察学生们的分析,一边运用指点法指点学生分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运用归纳法,归纳总结学生在分析时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三点以避免这些错误:一是先状后宾补,二是宾语和补语谁在后先切谁,三是多层修饰语一层一层切。也就是说,我们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先后综合运用了讲授法、特例法、实践法、指点法、归纳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要特别强调的是,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回避它们的缺点,切不可滥用某种教学方法。现在不少教师都意识到填鸭式教学不好,要启发学生。怎么启发呢?最简单直接的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可是要让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是有讲究的,陈一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提出11类问题:预测性、过渡性问题,激疑性问题,深化理解的问题,诱导学生透过现象、形式把握精神实质的问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问题,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问题,培养自学能力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问题,发展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问题。[4]陈先生有多年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的经验,归纳的问题都是有启发性的。可是,如果教师为提问而提问,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于深奥,或者提问过滥,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启而不发。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等有机结合起来,形象生动,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提高趣味性。现代汉语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比文学类课程枯燥乏味,改革现代汉语课程必须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而提高趣味性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入手。与其他课程相比,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课程趣味性尤为重要。第二个作用是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上文提到,现代汉语课讲究精讲多练,必须在课堂留出足够的练习时间。一门课的课时本是有限的,除去练习的时间,剩下的就更少了,因此必须“精讲”。教师要让自己的讲授做到精,就必须善于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从这个方面看,多媒体技术对于现代汉语教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李如龙说的那样,“研制和应用现代汉语CAI课件……是大多数成人教学课程,尤其是语言训练课程的根本改革方向。”[5]

我们认为,几十年来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成效不明显,与教学手段有很大关系。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上现代汉语课。即使有些教师用上了课件,课件的制作质量也不高,只是把原来的读教材改为读课件而已。孟建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教师更由于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过分热衷,只注意到了外在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问题的处理上往往喧宾夺主,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造成了惟以现代教学手段为最佳教学手段的现实。”[6]许多人忘了只有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

五、合理设置考评内容

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考试评估,已有一些同仁提出过看法。田宇贺指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将现代汉语的课程考试一分为三:机考、笔试、口试。”[7]肖宇(2005)提出了现代汉语考试改革的设想和实施办法:1.分析现代汉语各章节的具体特征,寻找出相应适合考试方式方法,加强阶段性考试;2.坚持期末教考分离;3.探索构建以期末教考分析为主,阶段考试为辅,机试、笔试、口试相结合的科学考试模式,努力做到多种形式互补,彻底打破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评模式。这些看法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希望能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评估,是对长期流行的期末笔试且一般只考察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这样一种考评方式的一种反击。但笔者认为已有看法往往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很难实施,因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肖宇的改革方案比较系统,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点:1.期末教考分离;2.加强阶段性考试;3.机试、笔试、口试相结合。第一点没有问题,容易实现,后两点都不容易实现。现代汉语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课,高等教育侧重自主性学习,在高等教育中难觅阶段性考试的踪影,同样,在高等教育中也很难见到一门课程既要机试,又要笔试、口试。要把现代汉语课程放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问题,不要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对立起来,弄成个另类,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长期流行的期末笔试一般只考察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考评方式是有问题的。在一些学校,一套期末试卷100分,全部是考察基础知识和语言分析能力的,既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也给新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等其他专业考。许多新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考不及格,于是我们的教师就埋怨这些专业的学生素质差,丝毫没有怀疑这样的测试是否有问题。这是很遗憾的。我们建议可以根据具体课程目标对考评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考评模式是“平时+期末”,考评内容可以是这样的:平时分是30分,其中出勤情况10分、回答问题准确性10分、口语表达能力10分;期末试卷分是70分,其中基础知识和语言分析能力55分,书面表达能力(一篇小作文)15分。也就是说,在整个测试中,基础知识和语言分析能力是重点,占55%,同时也兼顾了语言运用能力,占25%。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考评模式是“口试+笔试”,考评内容可以是这样的:口试是30分,考察口头表达能力;笔试是60分,其中书面表达能力30分,与新闻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30分。最后加上10分的出勤情况。这样的安排就切合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目标。

(本文得到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汉语精品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3010085]的资助,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王理嘉.现代汉语教学改革随想[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

(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教学与自学参考[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7.

[3]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J].语文学习,1991,(10).

[4]陈一.问题贯穿法――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

究,1991,(4).

[5]李如龙.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J].语文建设,1998,(5).

[6]孟建安.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检讨与批评[J].肇庆学院学报,

2005,(1).

[7]田宇贺.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刍议[J].白城师范学院

学报,2003,(3).

[8]肖宇.现代汉语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5,(5).

(殷树林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50080;冯莉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150080)

上一篇:小说短篇 11期 下一篇: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