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几起案例论抛尸案件现场的勘查要点

时间:2022-08-07 01:56:50

结合几起案例论抛尸案件现场的勘查要点

[摘 要]杀人抛尸案件,从杀人到运尸再到抛尸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经过一系列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要求勘查人员全面、细致的勘查整个过程,分析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和作案条件,以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证明犯罪事实。

[关键词]杀人抛尸 细节勘查 全面分析 证明犯罪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78-01

抛尸案件,无论是抛整具尸体还是抛尸块,都可以从抛尸地点、包装方法、附着物证、运尸痕迹以及关联现场等具体细节分析出犯罪分子特殊的心理状态和作案条件。勘查人员认真、细致的勘查,全面分析这些特点,可以对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证明犯罪分子的作案事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尸体包装物的勘查。犯罪嫌疑人在运尸过程中,一般都要为了掩人耳目而使用掩饰物包裹尸体。通常情况下,以口袋、纸箱、被褥、床单、窗帘等物品居多。通过包装物特征分析,经过物证调查,可判明杀人第一现场所应具备的条件。因此,研究分析包装物是直接逼近犯罪分子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是抛尸现场最有价值的证据。如生活用品较多,则判明居室可能性大,口袋、纸箱等特征,一般可指向使用范围、职业特征、经济状况。如2012年我市某区的一起杀人埋尸案件,包裹尸体的纸箱为锁边机包装箱,捆扎纸箱的绳子为加工床上用品的边角布料,分析该杀人现场极有可能为某加工纺织用品的场所。遂根据该线索展开侦查工作,直接发现了杀人中心现场,从而一举破获了该案。

二、尸体附着物的勘查。尸体上沾附的非抛尸现场物质,一般情况下是在杀人或运尸过程中形成的,通过附着物成分分析,有助于判明主体现场或运尸工具应具备的物质条件,进而分析尸体的存放环境或移尸环境。如2013年我市某县国道边的水沟内发现一具交通事故死亡的男尸。在尸体衣物上发现附着有大量的白色石灰,而现场周围并无这种石灰,据此分析应是抛尸时的车辆上的石灰附着在了死者的身上。于是集中力量进行图侦,通过道路监控录像重点锁定拉运石灰的嫌疑肇事车辆,最终将肇事司机绳之于法。

三、根据抛尸位置判断犯罪分子的抛尸方式,嫌疑人特征。2007年6月,徐州市铁路沿线某小区发生一起杀人抛尸案件。尸体为年轻女性,偏胖,,被用床单包裹的非常严实,丢弃在小区内的花坛里,死亡时间不超过24小时。由于该小区的特殊地形,花坛下方不远就是铁轨,而花坛的另一侧是隔离绿化带的矮墙,所以嫌疑人搬运尸体无法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只能肩扛手抱,徒步抛尸。鉴于该具尸体体态偏胖,较沉重,分析认为嫌疑人应该具有较强体力,且第一现场距离抛尸地点不会太远。于是专案组将侦查范围划定为以抛尸地点为圆心,半径在0.5公里内的村庄和小区内。在此范围内将符合具有前科劣迹、适龄强壮男性、具备独居场所,具有作案时间等条件的可疑人员全部站队,逐一排查,很快在距离抛尸地点不到100米 的一栋宿舍楼房内排查到了符合条件的嫌疑人吴某某,技术人员在其独自居住的宿舍内发现了死者的衣物和毛发,证明了吴某某的宿舍就是杀人第一现场。通过审讯,吴某某交待了其偶遇外地来徐游玩的受害人后,见色起意,将其哄骗至宿舍,因不成而将受害人掐死。因觉得死者为外地人不会有人认识,便将死者衣物扒掉后用床单包裹,扛至小区绿化带内准备掩埋。后因有行人经过,吴某某受到惊吓,就先将尸体藏在绿化带内,没想到公安机关如此迅速就直接查到了其宿舍内,以致于连死者的衣物都没来及处理就被抓获。

四、杀人抛尸案件关联现场布局的勘查。分尸案件一般存在多个抛尸现场,根据每个抛尸现场的方位,分析其中内在关联性,据此推断主体现场的方位。如线状抛尸,查明抛尸的起始点,将有助于分析主体现场方位;环状抛尸现场,分析半径,则可以推断主体现场处于圆心的位置。如果是水中尸体,则要分析抛尸点,同时还要对附近是否还存有更适宜的抛尸匿尸地点进行分析,犯罪分子抛尸的心理状态是尽可能远离住处,但如果居住地或现场附近有河流的话,则有可能就进抛尸。如果关联现场具有特定性,则可以分析犯罪分子的职业特点,如矿井下抛尸、砖窑内匿时等,通常情况下,埋尸现场往往距杀人现场不远,如田野土地、窖井等,从犯罪分子心理分析,一般为就进埋尸。2013年我市某县一起杀人埋尸案件,由于死者对犯罪嫌疑人贾某的妻子纠缠不休,导致贾某愤怒异常,让妻子将死者约至家中,贾某手持凶器埋伏在隐蔽处,趁其不备突起袭击,将其杀死后就近掩埋在屋后菜地内。公安机关到贾某住处搜查时,发现该处土迹新鲜,与周围菜地有明显差别,经挖掘发现了被掩埋的死者尸体。

五、杀人抛尸案件现场反常痕迹物证的发现和利用。在杀人抛尸的过程中,无论犯罪分子有多么严密周详的计划,都会有令其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发生,有其不可预料和控制的因素掺杂在其中,更何况相当一部分犯罪嫌疑人会在在慌忙和混乱中完成犯罪过程,不具备周密的安排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计划,会出现其犯罪动作不能够完全实施的情况,罪犯的犯罪意图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其行为不具有严谨的逻辑性。 所以,刑事技术人员在勘查现场的过程中,对于现场上出现的反常痕迹物证,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论证,有时恰恰通过这种不符合常理和逻辑的痕迹物证,能反映出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顺藤摸瓜,发现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找到案件的突破口。

由此可见,杀人抛尸案件的整个过程,需要犯罪分子经过一系列的犯罪动作才能够完成。这就要求刑事技术人员对杀人并抛尸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查,通过各个犯罪环节分析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和作案条件,根据犯罪分子对尸体采用不同处理方式以及尸体不同的表现形态的一些细节方面,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从而在侦查工作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因案施策,因情制宜,达到侦破案件及为刑事诉讼提供有力证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吕导中 痕迹检验教程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年12月.

[2] 王大中 王焕彩,高波 犯罪现场勘查技术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3] 万大良 张福源 几类案件现场勘验重点 江苏省公安厅刑侦局培训资料,2006年6月.

上一篇:地铁在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措施 下一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矿山机电控制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