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探析

时间:2022-08-07 01:52:14

“圆的认识”教学探析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几何的章节,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锥的基础。圆是几何中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圆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圆有初步的认识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带领学生探究、尝试、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从中获取知识。

关键词:圆;教学;探究

数学是一个过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在数学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给自己的学生分享数学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关于圆的记载是比较早的,那么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平面图形――圆。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也比较容易不集中,根据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在小学的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跟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拿出一枚硬币,让学生观察并且回答硬币的形状,然后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学生这时候会说出有关圆的很多物体,有的说轮胎,有的说电扇,有的说天上的太阳等等。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些圆形的物体美吗?”很多学生会回答美,接着可以继续发问:“在生活中这么多圆形的物体,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认识圆呢?”很多学生在信心比较满的时候很轻易地回答想。一个小小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快乐学习。

二、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初步体验认识圆。在现代课堂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也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有关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与这些图形有什么区别,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然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作业纸,让学生动手画圆(不能借助圆形物体),这时很多学生会发现,很难将圆画好。那如果画圆的工具呢?固定圆规的一只脚,转动另一只,则会发现圆很好画。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这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就会开始思考,体验圆的奥秘,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半径、直径和圆心等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并让学生动手测量,学生会发现半径是直径的1/2。再让学生把手中的圆进行对折,会发现圆是以自己的直径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这时候学生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这时候教师可以继续引导,让学生思考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一系列有趣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开心地思考,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

三、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学生对圆的有关知识认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该如何运用,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练习的内容也要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能够慢慢地接受。

例1.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 cm和4 cm,他们的直径比是( ),周长比是( ),面积比是( )。这个例题基本上涵盖了有关圆的所有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时候也不至于陌生,会根据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很快算出答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再将难度稍微增加。

例2.把一张圆形纸片沿半径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其周长( )。

A.等于圆周长 B.大于圆周长

C.小于圆周长 D.无法比较

这道题考查的是圆的周长,只是结合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难度稍微增加了,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得出答案,让学生对圆的周长以及半径的有关概念和计算更加清晰,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在例2的基础上再增加难度。

例3.用铁丝在一个半径15厘米的圆柱形水桶外面加一圈箍,接头处多用3厘米,共需要( )厘米长的铁丝,这道题只是复杂了一点儿,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也是考验,这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困难。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将题目进行拆分,将涉及的知识点写出来进行分析解答。学生在一步一步分析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怎么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题目,也学会了该如何解答复杂的题目,教会学生该如何进行思考,也为学生以后解答复杂的题目打下基础。

在圆的教学中,要能够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有裕自主探究,加上适合的练习巩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开心的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解题习惯,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乐平.“圆的认识”教学新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14(2):4-10.

[2]朱乐平.多角度设计《圆的认识》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3(14):13-17.

上一篇:让海量阅读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 下一篇: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