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如何进校园

时间:2022-08-07 12:33:44

文化遗产如何进校园

“文化遗产日”与传统文化教育

据新华社报道,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定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学校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校又如何做好文化传承教育?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现代化和城镇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一些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濒临灭绝。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教育部门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教育部等部门也多次发文强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等课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中小学校园。

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不论对学校文化生活、办学特色还是对文化传承、弘扬优秀文化,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通过学习优秀民族文化,使学生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获得民族自尊感、自豪感、认同感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艺,从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设立包括民族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类地方或校本课程,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自然而然相关文化就得到了传承。

近年来,全国各地正在努力探索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实践途径,并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承方式。例如,甘肃省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育课程,逐步增设如敦煌舞、秦腔、地方画、砖雕、刻葫芦、皮影、剪纸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将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间艺术等情况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鼓励聘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了切实可行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因此学校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校本课程、艺术教育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展示、讲座、演出、社会实践、技艺学习等方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或学习或参与,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他们认知、热爱、传习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在校园传播和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总是与人民生产生活相适应、融合和协调的,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显性表现,就如同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一样,文化遗产进校园也要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因此,学校在挖掘、整理、开发当地文化遗产资源时要重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创新中传承文化遗产,而不是被动、盲目的照搬,在课程设置、课程规划、学习目标设计以及学习过程中,要悉心凝炼其中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授,而不是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也不能用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真正把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让学生喜欢上它,理解其文化内涵,并内化于心,转化成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学习奠定基础。

上一篇:喜看枣乡教育新变化 下一篇: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