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07 11:51:27

“E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E时代”背景下,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易发诸多心理问题,其解决途径主要在于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即“努力打造一支队伍,认真抓好两个建设,高度重视三个结合”的“一二三模式”。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 period, due to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college students are prone to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Its main solution lies in that a set of effective work patterns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at is, building a team industriously,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two constructio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ree combination"123"mode.

关键词:网络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Key words: network psychology;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 stud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60-02

0引言

互联网以其高速度、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由于网络的“双刃剑”属性,其在发挥积极作用之时,给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E时代”,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严峻挑战,其解决途径主要在于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即“努力打造一支队伍,认真抓好两个建设,高度重视三个结合”的“一二三模式”。

1努力打造“一支队伍”

1.1 建立一支政工队伍高校应以院系为基本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建立由“政工干部领导、辅导员牵头负责、网络中心监督管理、心理咨询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心理委员协调配合”的三级反馈防治机制。(如图1所示)其中,辅导员直接对政工干部负责、反映情况,他与心理咨询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网络中心是密切的合作协调关系,同时也直接领导各个班级的学生心理委员,听取其信息反馈。学生心理委员、心理咨询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也应保持经常性联系与信息畅通,以便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网络中心直接对政工干部负责,定期反映情况并与辅导员通力协作监督学生的网络言行,也可通过辅导员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心理咨询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学生心理委员。此外,这支政工队伍还要定期召开“碰头会”,以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

1.2 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打铁还得自身硬”。网络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社会主流意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网络舆论的引导者应具备过硬的心理品质:即特殊的认知能力,合理的情感张力,顽强的意志力,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网络心理调适能力。所以,政工领导干部、辅导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以改善和提高心理品质。心理咨询师,要坚持学习专业技能和网络知识,不断增强观察、人际沟通和自控能力。要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适时走进“网虫们”的内心世界,找出其“外显行为的归因”,制定心理治疗计划进而指导实施,并与辅导员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委员,作为最基层的“特殊政工”,工作难度大,极富挑战性。首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其次,要在平时善于观察,有效配合辅导员对同学的心理状况进行定期摸排,并协助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第三,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囿于工作性质,令人误解在所难免,甚至被讥讽为“潜伏、卧底”。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在协调工作中要对其多关心、多保护,要举办心理素质、交际能力及心理咨询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2认真抓好“两个建设”

2.1 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倡导“理性回归”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生活的浓郁氛围时,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社团、协会等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并以此为载体,通过学术讲座、文体竞赛(如乒乓球、演讲、辩论等)、学科竞赛(如英语口语、数学建模等)和课外拓展(如郊游、爬山等)及社会实践(“三下乡”、社区工作等)等集体活动,以吸引“网虫们”的注意力,使其“弃虚务实”在团队活动中享受现实交往的快乐,从而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特长、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还可将网络文化与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加以整合,把大学生导至“虚实结合”的正常轨道之上。如:组织开展大学生的网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个人网站等大赛,引导其发现和发展潜在的兴趣和特长,树立自信,走出阴影,协助他们恢复生活规律,扩大个人在现实中的交往面,并使其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深刻体会数字化时代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其上进心及创新思维,从而推动其网络心理良性发展。

2.2 网络环境建设――健全网络监管体制,构筑“绿色网络”优化网络环境,要坚持“亦疏亦堵,疏堵结合,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原则与方法。首先,要“疏”。2001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先后制定并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反网络病毒自律公约》等自律规范,旨在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高校要借此东风,加大宣传力度,使之深入人心,催发大学生树立自觉意识。同时,要力戒运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强制命令或高压办法阻止大学生上网的做法,而要通过开办网络讲座、推介会、网上交流讨论等方法,助其明确上网目的以及如何识别违禁言论与违法犯罪,以增强其对网络媒体的免疫力。其次,要“堵”。2009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等部门联合实施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就不失为网络管理的一记重拳,是国家对互联网技术的尊重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双重体现。高校要积极效仿、周密组织,加强校园网络监管。第一,要重视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网上行为,做到“违制必究”。第二,利用流量控制、上网行为管理、反垃圾邮件系统、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有害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封堵黄色、暴力等内容,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净化网络天地。第三,“限时断网”是最简单有效的得力举措。即:每晚十一点,网络中心应按时切断网络,保证学生休息时间和质量,对“网络瘾君子”也起到一定的钳制作用。此外,“上网实名制”的探索与实施也应在高校的考虑之内。

3高度重视“三个结合”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3.1.1 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通过网络伦理要求及法制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有助于其主动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3.1.2 借助网络多种途径,导引学生德育行为首先,创建“红色网站”,宣传普及伦理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要力求从主页的制作、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等贴近其心理需要,利用好集文字、声音、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摆脱形式主义的空洞说教,将德育内容由静态的书本文字变成动态的艺术展示,学生可以畅游其中,真切地感受精心设计的德育情境。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满足了他们崇尚自由、追求平等的夙愿,同时也为高校政工搭建了一个展示人格魅力和主体意识的平台。思政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可通过个人主页及借助BLOG、BBS、E-mail、QQ聊天、飞信等多种渠道,在自由平等、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真正的“心贴心交流,零距离沟通”,便于及时、准确掌握其思想心理动态。尤其是教育者精心设计的网络道德情节、网络伦理教育话题会对其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模塑其网络道德行为,达至润物无声的效果。

3.2 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3.2.1 传统方法+现代手段即把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和现代心理咨询手段结合起来,并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障碍咨询,帮助出现心理障碍者挖掘病源,对症下药,消除痛苦。二是心理适应咨询,对大学生出现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提供支持,使其建立自信。三是心理发展咨询,主要是助其增强自我认知、社会适应、心理调适和自我发展能力,以促其心理健康发展。在解救“网虫们”的过程中,政工与心理咨询师要密切配合。思想工作不能奏效时,心理咨询就要及时介入积极开展,进行心理个性测验,寻找并消除心理症结,这不仅是思政工作科学化的表现,也可“锦上添花”使之取得更好效果。

3.2.2 创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利于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心理知识的学习、心理测验的实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另一方面,网上心理咨询符合心理学规律,与传统心理咨询工作相比较,其为匿名对话,“只见其字,不见其人”,更具保密性,有利于消除其逆反心理,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3.3 大力宣传与狠抓落实相结合

3.3.1 ①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计算机课堂、讲座等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中国互联网协会及自行制定的相关自律公约,使大学生自觉遵守,文明上网。②要大力宣传网络的“双刃剑”作用,一来引导大学生多利用网络从事搜集学习资料、关注时事政治、发帖讨论交流等有益的活动;二来要警醒学生以防其“网游上瘾、精神中毒”。网络的危害,不仅在心理方面,还会直接危及生理健康。长期“泡网”,轻者会导致颈椎腰椎劳损,眼睛干涩、近视;重者将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脑神经衰弱、心脏功能紊乱;甚至猝死。③要如实宣传形势日益严峻的就业状况,使其产生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从而主动“弃网”转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3.3.2 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贵在落实。①高校要从小处着眼,发挥辅导员、班长及心理委员的基层作用,对宿舍电脑进行统计,对“网虫们”多跟踪监督、多倾心交谈,必要的话,结对帮扶,使之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而“浪子回头”。②本着“不走过场、不搞形式、注重实效”的原则,政工干部、辅导员要通过暗访定期排查摸底,心理咨询师要借助“面聊”、“网聊”或“心理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网络心理状况和恢复情况,并互通讯息。网络中心要切实履行职责,维护网络安全运行之外,对学生的网上言行要加强监督,发现异常及时向上级汇报以便迅速决策。③实施问责制。保证每一个环节、岗位都责任到人,政工的工作情况及成效要与日常考核、年终奖惩和职务晋升挂钩,以增强其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同时,出了问题要“集思广益、妥善解决”,力避“轻过程、重事后”的缺陷。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

[2]刘英.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与高校思政工作[J].心理健康教育,2009,(7).

[3]田慧.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上一篇:试论对高校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 下一篇:独立学院思政课多媒体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