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力量抚慰伤痛

时间:2022-08-07 10:46:25

[关键词]力量;伤痛;灾难新闻;人文关怀

近几年,国内自然灾害频发,“达维”台风袭击辽宁山东,暴雨冲毁铁路、农田、房屋,使得铁路客运中断,数万旅客滞留,农民流离失所。“7·21”北京暴雨夺去多人性命。作为灾难性事件载体的灾难新闻,其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因此,灾难新闻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体现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善良与坚强等人性的光辉,彰显人间大爱,从而“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一、灾难新闻的界定

何谓灾难新闻?一般而言,由于非人为因素所引发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地震、飓风、海啸、恶劣天气、火山爆发、洪水等以及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车祸、矿难、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引发的灾祸与战争等,均在灾难新闻的研究范围之列。总之,灾难事件大致可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灾难两大类。灾难新闻由灾难事件本身而来,意即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

二、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体环境及对灾难新闻认识的改变,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仍有不少问题。

1.消息被相关部门封锁,媒体反应滞后、信息片面。按理来说,灾难性新闻一般都是十万火急的事情。越早报道对民众越有好处,耽误时间太长不仅会耽误救援,甚至会使事件的恶性影响辐射开来,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同时这也会让主流媒体使受众对其产生反应缓慢、信息不可靠的刻板印象。2011年“7·17”七台河恶性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因相关部门瞒报,至7月30日消息才见诸报端,报道发出后才使得这件爆炸事故得以曝光,相关负责人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2.过分强调对政府及官员的行动。考虑到灾难新闻可能会导致的社会动荡和产生的负面影响,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非常谨慎,总是习惯性地沿袭传统的新闻套路报道灾难新闻,即重正面报道轻负面报道、重官员的行动轻民众的言行,淡化了最需要关注的灾害人的个体命运,缺乏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当灾难不幸降临的时候,相关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却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冷冰冰的数字,以及罗列着的一大堆当地大小官员的名字,使得“悲剧”演化成“颂歌”。

3.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错位。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表现主要有:只见灾难事件不见个体命运,对受灾者个体的心理、命运及其所思所想关注甚少;为了捕捉“生动鲜活”的现场而不顾及受灾民众及其亲属的悲伤与身体状况,强行追问事情的细节及受难者的感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刻意渲染伤痛、暴力场景,报道的画面或图片血腥而恐怖;报道内容娱乐化与低俗化,把他人伤痛当做娱乐等。

三、灾难新闻报道的趋势

鉴于灾难带给人内心极大的悲痛、恐惧和焦虑,媒体尤其应重视传播内容的人性关怀。具体而言,灾难新闻中的人性关怀主要表现在:对受灾生命个体的关注,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的报道;尊重受灾者及其亲属,不强行采访,不过分刺激被采访者;要隐去那些尽管真实但可能会引发受众恐怖感和血腥的情节;暴力内容、犯罪方法也不应太过详细报道;弘扬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等。灾难总是猝不及防。媒体的职责不仅仅在于记录灾情,更在于对生命的还原、对爱的力量与生命奇迹的记载,以及对过错的深刻反思,由此引起对制度与伦理责任的重视。

1.灾难新闻报道要注重体现人们在灾难中的互助互救。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对身处灾难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和人类未来的思考,表达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珍视。2010年“8·24”伊春客机空难事件中,黑龙江晨报不仅报道了事件的现场、动态,还充分报道了灾难中乘客、乘务员互救互助,消防各部门救援的过程。例如《相恋7年结婚198天 蓝天情侣结伴远行》,一对空乘人员在飞机坠落后,紧急疏散人群,指挥数十名乘客撤离,而他们两人还没等跑出去,飞机就爆炸了,两人刚结婚198天便双双遇难,让人感到无限惋惜。此外,《坠机那一刻,有人喊先救孩子》、《战士徒手挖尸 双手被烫出水泡》等报道,人性善良的一面在灾难中得到了生动的折射和反映。读者能够透过这一组组灾难中的“镜头”,看到这起灾难带给人们悲伤的同时,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危难中人间的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美好情怀。

2.注重弘扬人性中的善良。人文关怀精神要求记者勇敢地面对人生,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从而对卑琐、残酷、冷漠的人性以批判。2012年“7·21”北京暴雨,网易新闻刊发《带哥哥“回家”》,同样描写了一个动人场面。当晚,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东南章村村民王建生被困在了村口的水里,当其弟弟赶来救援时,王建生在暴雨中喊道:“我抱着树呢,千万别过来”,王建生在危难时仍然担心弟弟的安危,从而体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最终王建生溺亡,弟弟哭述要带哥哥回家,图文并茂,感人至深,让人看到了人们在灾难中表现出的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同样,“8·24”伊春空难中,一篇报道《母亲将儿子送出舷窗后罹难》,飞机里乱成一团,一个年轻的妈妈托着儿子,把儿子从舷窗送出来,嘴里还哄着儿子:“宝贝别怕,妈妈在这儿呢”,最后儿子得救了,妈妈未能及时逃生。读后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3.注重对灾区人民生命的尊重,从心理和平民视角体现人文关怀。灾难报道,最终是要唤起人们尊重自然和认识自然的意识,提醒人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注意减轻和预防自然灾害,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灾难报道要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灾难,要让受众看到人性的力量,体味到人文关怀。

4.避免可能会引发受众恐怖感和血腥的情节场面,通过微博、短信、电话或亲友的描述等实现对生命的还原。2011年7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永不抵达的列车》,文中讲述两位怀揣梦想的大学生,踏上列车奔向各自的旅途,然而却发生了“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列车追尾,使得两个年轻的生命在此终结。文章通过两人的短信、微博、朋友讲述等线索尽可能地还原当时车上的状况,没有血腥的场面,没有悲情的话语,看后却让无数读者感动落泪。如果列车没有追尾,两个年轻的大学生将前途无量,让人感到无限悲痛惋惜的同时,也让人们再次反思,这样的事故能否避免。

总之,人文关怀中体现的人情味易于使受众接受,在突发灾难事件中,从平民视角出发,富于人情味的报道往往具有亲和力,能减轻受众的紧张情绪。灾难新闻报道中体现的人文关怀能“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带给人力量,带给人希望,在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往往能够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上一篇:强工壮牧上项目 产业兴城惠民生 努力建设农牧... 下一篇:关于我国建筑业市场势力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