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08-07 09:33:05

中职《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在对《装饰材料与构造》教学现状剖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课程的模块化变革,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规整,建立了以实践运用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在《装饰材料与构造》教学中,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改革,能拉近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装饰材料与构造;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装饰材料与构造》是建筑装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装饰材料的应用、性能、工艺以及装饰构造作法,课程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材料特性,能合理选用材料进行装饰装修,并绘制构造施工图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系列改革的探讨,提出加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存在的问题

(1)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的传统教学是死记硬背、重复抄图,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师对课程无所适从。

(2)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往往是“考试得高分,设计不会用”,课堂教学一度陷于“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

(3)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之后,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实施到实践过程中去,更不会将各个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哪怕是一些想学习的学生也是如此,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对材料的质感与视觉感受的转换,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同时构造设计的能力需要工作一年左右才能得以提高。

(4)在教学方法上,很多学校以及教师还是侧重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味照着教材讲授,缺乏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枯燥,难以理解。

(5)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较弱,体现在遇到具体项目选材时无从下手,有的甚至连材料的名称都没有记住。

2.原因分析

(1)图片的堆积使学生削弱了逻辑思维能力。

(2)学生在学习某种材料时目的性不强,没有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去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导致所学知识点松散、容易忘却。

(3)教学过程以理论知识的传输为切入点,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的训练,实训内容没有与岗位职业活动进行有效联系,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

二、《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1.教材改革

《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的早期教学基本是延续长久以来建立的学科体系,所用教材侧重讲述材料的生产、理化性能,概念、意义非常多,而实际操作少,并且实际应用性不突出、不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认为装饰材料课程枯燥,难以理解,并且由于当时的多媒体技术不太成熟,学生对真实材料的质感、纹理、色彩等装饰特征的理解十分匮乏。就教材内容的现状,可做一系列的改革。如教材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删除机械的数据、枯燥的表格、不实用的理论,重点突出应用性,增加实践部分内容,重组教材的整体内容结构体系。

教材内容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来编写,符合“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学生在学完相应的知识板块后,马上进入单元项目的训练,通过教师的引导,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装饰材料与构造》教材改革后分为三大板块、两条主线。三大板块是顶棚装饰材料、地面装饰材料、墙面装饰材料。两条主线是装饰材料的设计选用与装饰构造的设计。其中这两条主线又依托具体实践项目来进行设计,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分为5个实践项目(具体安排见表1)。

2.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我们在课堂上已广泛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这对于建筑装饰专业十分必要,但是教学实践后发现,对于像《装饰材料与构造》这样的课程以图教学收效甚微。基于这种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式十分必要,可通过案例动态演示的教学方式弥补这一不足。所谓案例式教学,既教学中提供大量装饰工程实例的资料,进行典型的建筑装饰工程如住宅、办公室、餐厅等实用性强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与建筑装饰工程实践密切联系。实践证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了学以致用,是一种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学习地面材料这一板块时,通过居住空间的工程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材料表及材料图片说明,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既能独立完成项目任务,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了解常见工程项目当中不同装饰材料的选用。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就教师而言,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资料,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说,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它实际上是为学生进入实际生活场景做准备,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这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学习领域内容,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在于: ①在《装饰材料与构造》课堂教学中,以真实的项目案例为载体,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②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有步骤、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方式,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完整性、连贯性,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③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还要在实践中工作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如何缩短毕业生的实践时间乃至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设计师岗位是目前室内设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点课题。

3.教学方法改革

(1)项目教学法。在“五大主题空间装饰材料资源库制作”的实践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完成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管理和发展自我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共处能力、交流的能力、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设计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2)引导文教学法。在综合性学习情境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要求学生借助引导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按照导言、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等七个步骤,通过不同学生的实践不断地改进。引导文教学中,学生主要借助引导文,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并由此建立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在更高的程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教学手段的优化。本课程以三种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理论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始终贯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材料运用能力的培养中,材料特性的理论学习多进行装饰材料市场的考察任务;构造设计与绘制能力的培养中,构造原理的理论学习多进行构造设计与绘图的专题设计任务。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

4.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实施考核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考核方式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中心,采取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考核方法注重过程、多层次、多方位实行,力求全面真实。

本课程针对设计案例的材料分析布置课题,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相关资料,针对案例了解材料的性能和装饰效果,并完成完整的设计分析报告。再次上课时即是自我评述阶段,此时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听者,把课程和讲台留给学生各抒己见,评述对案例不同的认知,最后教师结合不同评价进行总结,这样使原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下面以顶棚装饰材料板块为例,详解具体考核方案(见表3)的实施。

三、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1.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实行教改后,教师深刻地意识到,学生厌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学改革就是换个方式让学生喜欢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渐建立起来。

2.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显著提高

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室内设计》的学习中,对装饰材料的选用得心应手,大样图的绘制也规范准确。另外,由于采取小组教学,使得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个人及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首先,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化直接改善和优化了教学过程,教师教学的效率和成就感提升。其次,由于教学中引进实际的企业项目,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装饰材料与构造是具体艺术表现形式的物质基础,其材料本身的纹理、色彩及物理性能等都直接影响着设计风格和装饰效果,优秀的室内设计项目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不同装饰材料和构造设计去完成和体现。通过以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为目的的课程改革,学生不仅在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层次上有大的收获,在沟通能力、理论水平、协调能力几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商务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善亮.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M].北京:高等建筑教育出版社,2008

[2]张韵.浅谈室内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消费导报,2009(10).

[3]黎杰梅.《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09,(3)

[4]黄凯旗.装饰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6(1).

上一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下一篇:刍议如何加强市政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