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要谈

时间:2022-08-07 09:16:16

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要谈

摘 要:纪录片创作一直以来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平台,成为电视媒体的主要节目内容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的节目内容受到挑战,同时面临“借东风,破突围”的难得机遇。本文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产生的变化以及适应这种变化,中国纪录片该如何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收视要求,同时激发更多受众的参与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纪录片;节目创作;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一、媒介气候的变化

同“媒介环境”这个概念相比,“媒介气候”具有更为丰富且恰当的含义。环境的变化仅表示客观条件、设施、制度的变化,这些是相对客体化的,而气候的改变则造成一种立体式、全方位的变化,媒介气候的变化要求身处其中的一切事物都随之改变,以更好的适应和生存。

新媒体的出现和繁荣无疑是媒介演变史上的里程碑,它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是巨大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无论曾经如何繁荣,当具有突破性的新鲜事物出现并开始取代它们的时候,它们也瞬间被冠以“传统媒体”的称谓。以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传播的信息,通过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终端建立非线性传播链的媒介形态,统称为新媒体。[1]新媒体的兴起掀起了一股数字化、互联化、移动化的旋风,不仅成为各种信息争相借助进行传播的平台,同时成为一种无形的权力控制,逐渐地改变着媒介气候,让更多相关事物适应它。

那么,新媒体对媒介环境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和改变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

在当今这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存的时代,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这个概念突出的是各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整体上呈现一种媒介繁盛、立体式传播的媒介生态和格局。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媒介融合则是更加细化的一种趋势和现象,它不仅仅是各种媒介的低层次的聚合与组合,更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达到优势聚集和资源共享,这样才能促进媒介整合传播力的抬升。整合传播力是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而媒介融合将促使整个媒介生态朝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趋势演变。

(二)媒体的移动化趋势

新媒体中包含了手机、平板、移动电脑等可以移动进行信息互动的终端媒体,而且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变,媒介使用者也日益适应了这种媒介接触习惯和使用方式,进而更加青睐这种移动式媒体。更重要的是,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移动化趋势越发明显和具有优势,而且使移动媒体越来越普及和大众化。媒体的移动化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相对固定性,如信息接受时间和地点的固定,而且使得信息获取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从互联网直接获得,真正实现移动通讯工具和互联网资源的无缝对接。移动化的媒体使用方式为媒体节目内容的生产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思路,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如何迎合这种巨大的改变和跨越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挑战。

(三)自媒体日渐兴盛

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媒体形式日益多样化,互联网数字空间里的数字群落逐渐成型,并吸引了数量庞大的人群参与其中。互联网等新媒体之所以能够获得青睐,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媒体的互动交互性特征。在媒介和信息选择性空前加大的今天,“信息大爆炸”、“裂变传播”等名词毫不夸张,信息受众在面对海量的信息传播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筛选,以此过滤掉无用信息。自媒体的兴盛无疑代表了受众参与度的提高以及这种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的建立。

(四)第三方服务(APP)和用户生产内容(UGC)

时下盛行的第三方服务软件主要用于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这种连接生产者同消费者的中介性质的服务类平台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加了关注度,为广告主搭建了隐性的营销平台。而各大视频网站热播的用户生产内容类的视频短片更是丰富了网络视频类节目的形态,使得人人都能生产和创作节目从理念变成现实,大大增强了网络传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下,我国纪录片如何从传统意义上的高雅贵族的文化领地走向被更多普通大众接受的传播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一)纪录片实现网台互动

曾经的纪录片是电视媒体专属,在当今全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必须走网台互动的道路。电视是制作精良纪录片的平台,依靠节目内容的品质取胜,网络则依靠其对年轻受众和新的触媒习惯受众的吸引而充满活力,二者完全可以结合优势资源,实现网动模式升级,共同促进我国纪录片在品质和关注度上的双重提升。

(二)“全民记录”新思路

新媒体时代受众通过媒介实现互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强,纪录片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动性,实现从纪录片选题到节目内容,再到创作完成的全过程都加入受众参与的成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纪录片选题和素材的范围和视野,同时更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增强受众积极性和关注度。

(三)适应移动化趋势,创作“微纪录”形态

手机等移动媒体数量的增加为普通人创作纪录片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依靠摄像功能,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小事、趣事,这一方面得益于媒体移动化潮流,同时网络视频平台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展示空间。由于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因此这种“微型纪录片”更能适应当下的传播条件。

(四)打造纪录片品牌化

新媒体伴随着更为激烈的广告营销方案和竞争策略,“眼球经济”成为当下热门。我国纪录片要想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则必须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品牌化的前提是精良的节目内容作为保证,加之后期的媒介宣传,则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方秀莲.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D].江苏扬州,2010,5.

上一篇:《数字电子技术》学生自主能动性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民俗文化经济旅游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