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北京开发区“十二五”

时间:2022-08-07 08:08:49

共话北京开发区“十二五”

房山区人大主任、房山区委燕山工委书记、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 史全富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石化新材料基地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北京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了依托房山区和燕山石化公司,全面深化政企合作,与中石化携手共建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石化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北京市和中石化有关部门、房山区、燕山石化的共同努力,燕房合作和石化新材料基地建设全面加速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基地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00亿元,完成区域税收123.1亿元。

一是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加速。基地核心区东区街区控规获得批复,街区深化方案通过市规委审查。基地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获得专家论证函复。核心区东区地块控规工作已经启动,B2街区18个地块的控规已获批复。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获得市水务局的批复。基地交通组织规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通讯、燃气、动力中心等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初稿,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当中。

二是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中石化投资燕山石化项目达到63项,预计总投资238.2亿元,新增销售收入612.9亿元,利税115亿元。除此之外,已达成落地意向的非燕山石化企业12家,项目总投资127.7亿元,预计新增销售收入288亿元、利税39亿元。燕山石化、燕山办事处、地方重点企业共同出资2.5亿元,组建了燕山和成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和成新材料工业园。赴日本、韩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招商推介活动,日东电工、三菱化学等一批重点企业纷纷回访基地,洽谈合作事宜。基地以燕山石化公司为龙头,聚集了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公司、中石化长城油分公司、中石化催化剂分公司、北京华美聚合物公司、北京燕山凯美特气体公司、中石化华北销售分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三是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10年底,已有东方有机厂、6万吨高端EVA、3万吨溴化丁基、凯美特气体等19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总投资42.8亿元,新增销售收入55.5亿元、利税11亿元左右;另有中石化14个重大项目正在组织实施,总投资82.85亿元。中石化化工销售华北分公司燕山经营部正式挂牌运营,预计年销售收入约150亿元。投资22亿元的聚碳酸酯、双酚A项目将于2011年下半年建成投产。长城油公司45万吨油扩建项目完成落地选址。中石化系列催化剂项目已达成用地意向。集联化工制苯碳9深加工项目、高盟公司油墨树脂项目等投入生产。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燕山石化“厂中村”搬迁安置房建设全面竣工。轨道交通燕房线规划已获市规委批复,燕房东北环线已通过市发改委审批,将于2011年启动建设。基地核心区东区B5、B7街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已经启动,110KV变电站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燕房路商业街金融楼、商业楼已经竣工。燕山综合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五是基地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基地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首批62家示范基地之一。基地纳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通过北京市审查,正在等待国家部委审批。北京市、中石化成立了燕房合作领导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了工作意见,建立了协调会、专题会、周例会等工作机制,组建了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基地开发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中国科协和市科协在基地设立了北京第一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市科委新材料中心及新材料测试联盟与基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基地开发建设的强大智囊。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深化燕房合作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攻坚时期。基地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深化燕房合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时期基地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完成基地核心区建设,初步建成产业链条相对完整、聚集效应突出,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基地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200亿元,并适时启动产业拓展区建设。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力谋划长远发展。坚持规划的龙头作用,抓紧完成基地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规划环评、安全发展规划以及管网综合规划、燃气、通讯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基地空间拓展工作,完成核心区土地一级开发,为中石化油、催化剂等重大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适时启动产业拓展区建设,完成中石化200亿元投资项目和确定入驻基地的社会投资项目。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地投资环境。积极推进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建设,保障基地电力供应。加快动力中心、污水泵站、水厂等基础场站建设,为项目落地提供配套服务。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全面实施轨道交通燕房线、燕房东北环线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地投资环境。

三是做好产业对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强与市、区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基地与北京市的产业对接,拓展基地市场空间。充分利用基地各类优惠政策,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新的重大产业项目。充分利用燕山石化甲醇制烯烃的有利时机,抓好基地乙烯扩能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做大做强下游产业。

四是加强基地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完成基地纳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加大基地管委会建设力度,健全完善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功能,为基地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加强基地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基地发展的人才保障。

丰台区金融办主任 邱明

丽泽金融商务区“十二五”期间发展设想

2008年,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纳入首都金融业总体布局规划,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首都金融发展新空间和新兴金融机构聚集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发展,丽泽的品牌影响力从弱到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批优质金融机构和企业已经入驻丽泽发展。同时,丽泽金融商务区被授予本市首家“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示范区”,创建了“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

“十二五”时期,丽泽金融商务区将秉承“立体交通网、信息高速路、

生态商务区、金融不夜城”的规划理念,坚持“新兴、高端、低碳”原则,加快开发建设进程,完善区域基础建设,打造智慧丽泽。积极吸引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聚集,打造现代化的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文化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成为首都引领新兴金融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一、加快金融产业集聚

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产业,打造要素市场聚集区。抓住新兴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机遇,聚集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新兴金融业态,鼓励金融创新。营造发展环境,聚集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金融租赁、汽车金融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吸引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投融资管理机构,形成资本、财富聚集地,积极吸引总部企业,形成总部经济的新兴聚集区。

同时,发挥丽泽在区位、环境、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以及产业链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向要素市场聚集区发展,着重发展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相关的国内外知名技术研发、能源计量、合同能源管理、设备融资租赁、设计、咨询等专业机构。发展相关技术交易,拓展领域、创新业态,培育碳交易市场。

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产业,建设国际化金融信息中心。以国家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项目为龙头,吸引聚集国内外财经媒体、财经出版和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的入驻,拓宽金融信息服务渠道,延伸金融信息服务产业链,力争形成全国财经信息汇集、研发、交易、中心和国际知名的财经资讯机构聚集之地。

积极推动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对接,促进金融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挖掘金中都等地区的历史文脉,突出文化积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丽泽论坛,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吸引财经科研、高端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机构,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建设金融博物馆,形成既有知识型又有娱乐性的互动式展览中心。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引入为文化产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基金,培育上市企业,实现金融与文化互相促进与融合发展。

优化发展高端金融服务产业,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吸引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顾问投资、公关等高端中介服务机构的聚集,形成完善的金融产业服务链。高端规划丽泽的城市景观和生活居住功能。建设星级酒店、高档住宅、娱乐休闲设施,引入国际知名教育机构、生活服务机构,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服务一流、高端宜居的金融商务区。

二、完成土地一级开发建设

完成商务区的一级开发,实现地块的陆续上市、开工,为金融机构入驻发展提供更大的承载空间;完成示范区主体建设,打造北京城市新地标;完成C9回迁房和纪家庙回迁房建设,为商务区开发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基本形成以地铁9号线、10号线二期、14号线、16号线、7号线、11号线,及地下路网共同构建的地下交通系统;重点完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完成西站南路南延、柳村路、金中都南路、骆驼湾西路、莲花河路等城市主次干路建设,在商务区构建起基本主次路网骨架;建成丽泽金融商务区北区3座110KV变电站等一批能源、资源项目;高标准建设丽泽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以金融商务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数据平台、网络平台、资讯平台和应用平台为基本框架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完成水、电、气、热、广电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入驻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四、着力改善整体环境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以丰草河,丽泽湿地公园以及莲花河滨河公园为主体的滨水景观系统;将金中都遗址公园建设成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人文休闲区;建设贯穿商务区南北的景观绿带;全面完工一批档次高、功能全的学校、会展中心、酒店、高级公寓、餐饮娱乐等设施,优化商务区发展环境。

北京怀柔影视基地管理服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铁

发展影视产业建设中国影都

2005年12月,《国家“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在怀柔奠基开工。2006年怀柔提出了建设“文化新都”的发展目标,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被正式纳入了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当时,正逢“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下,怀柔影视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在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人驻的影视企业已达282家,其中骨干企业18家,集聚了华谊兄弟、海润、金英马、小马奔腾等华语影视产业的核心品牌。2010年,影视集聚区接待各类剧组280个,怀柔已成为中国影视产业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十一五”的五个年头,凝聚了党中央及北京市各级领导、各个行业的热情关怀与大力支持,也成了北京市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一个有力见证。

“十一五”时期,怀柔着眼于建设“中国影都”的目标,全力推进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建设发展。五年来,怀柔拥有并逐步巩固了影视产业的核心资源与项目支撑,短短五年,怀柔年制作影视作品的数量已从2006年的30部递增至2010年的280部,国产影片的后期制作大部分在怀柔完成并走向全国各地市场,2009、2010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中,近半数出自怀柔。为打造完善的影视专业服务配套体系,我们规划了影视文化评审交流中心即影人酒店与制片人总部基地,出台全市首个区县级文化创意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规划了中国(怀柔)影视基地集聚区内11条道路,其中1条通车、3条完工,其余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电暖及通讯工程同步跟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氛围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10年年末,怀柔又传来了中影集团的股份制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落户的喜讯,怀柔影视产业链正在向逐步完善、更加高端的层次进发。

“十二五”时期,是怀柔影视产业实现由培育期向发展期迈进的重要时期,北京市“打造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的奠基开工,使怀柔影视产业发展和文化竞争力迎来了新的春天。在编制《怀柔区“十二五”时期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怀柔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内影视产业的总体目标:一是重点突出影视基地的专业功能,巩固怀柔作为中国影视技术与服务产业基地的地位。二是强调影视基地的投资融资、市场推广、版权交易等节点聚合功能,使怀柔发展成为中国影视制片公司及影视机构总部。三是凸显影视基地品牌传播功能,打造以“怀柔”为地域特色品牌,将怀柔建设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展示传播中心。四是借助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功能提升机遇,力争使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成为

部级影视产业示范区。

围绕以上目标,我们深感未来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细化任务、逐步实施,以此作为“十二五”主要工作的切入点。一要进一步抓好产业环境的优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探索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影视产业政策研究。坚持科学发展,提升集聚区产业政策的优惠性与针对性,让怀柔形成适合各类影视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二要进一步围绕基地专业功能,加快推进功能性项目建设,重点是中影二期及洗印厂、影人酒店、制片人总部基地和红楼梦古都文化园等影视功能性项目。三要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做到“抓大聚小”。一方面重点吸引影视企业总部。行业节点性企业,另一方面加快中小民营影视企业以及利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人才、项目向怀柔集聚,从多个方面营造产业氛围,完善产业环节,扩充基地功能。四要加速实施人才战略,制定和落实影视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出台对关键人才的激励奖励办法,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模式。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带动信息流动、资源整台、项目落地,为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五要进一步提升影视产业知名度、美誉度、聚集度,打造中国影都品牌。继续办好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北京影视“春燕奖”颁奖及论坛活动,促其逐步发展成为影视评奖展示、交流交易品牌项目,加强与中影集团、在京影视机构等合作,联合举办中国电影的特色活动,培育“怀柔”影视活动品牌,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时尚、引领发展的影视之都与文化之城。

北京汽车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洪峰

做大做强千亿级产业集群

北京汽车生产基地经过八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2010年,汽车基地轿车产销70万辆,已具备深厚的产业基础。北京现代三工厂项目和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基地项目的成功落户,使汽车基地的主导产业更加凸显。“十二五”末,汽车基地的整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30万辆/年,汽车基地将在全国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

在“十一五”期间,汽车基地紧紧把握北京“举全市之力”推进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依托北京众多的汽车技术科研院所和机构及国内领先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以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和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引擎,重点在整车、关键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实现突破。

目前,汽车基地集聚了北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汽车报社、华泰天源汽车销售公司等汽车产业上下游核心企业。基地内汽车产业基本形成了企业总部、汽车研发,产品检测、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物流销售、外部支撑服务的产业链,集产、学,研、销、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于一体。

2010年,汽车基地实现产值636.4亿元,较“十一五”初期增长62.7%;属地税收71.9亿元,较2006年增长175.5%,税收总量位居顺义区之首;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25亿元,较2006年增长262.5%。截至目前,园区安置劳动力就业8176人,其中顺义籍5140人,用工本地化率达到63%。

“十二五”期间,汽车基地将突出抓好“产业”和“项目”两个重点,构建“一区两园三个产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导向。两园即汽车产业园和航空产业园;三个产业即汽车产业,航空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汽车产业园中,遵循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则,配合北汽控股在顺义区“一个总部、一个研发中心,三个整车厂”的布局,统筹规划研发、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用地,将产业园分为整车厂区、产业配套区、研发区和预留地四部分。航空产业园分为中航综合保障区、中航国际工贸园区,中航系统产业园、中航工业技术基础研究院和中航发动机产业园等五大功能区。

由于核心区现有产能已接近饱和,新的增长点将在于北京现代第三工厂的快速建设投产、北京牌自主品牌汽车下线、中航工业部分项目量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推动汽车基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汽车产业将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航空产业也将完成布局,在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前,汽车基地将全面落实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强化提升高端制造业,培育壮大生产服务业,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实现十、百、千、万的目标:即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入区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属地税收100亿元以上,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安排本地就业10000人。

为实现这一目标,汽车基地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和三个跨越。首先要转变经营思路,实现由园区建设向投资管理的跨越。要突破单一的土地开发盈利模式,根据顺义区的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产业进行股权投资,重点在科技、环保、信息等新兴战略产业上多元化投资,把汽车城公司打造成真正意义的投资管理型企业。第二要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由企业引进向培育企业的跨越。通过政府协调、政策扶持、参股经营等形式重点培育一批园区企业上市,不断壮大企业规模,目前已开始酝酿的,包括众成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汽股份、中航发动机等重点企业,还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投资项目,我们都要把握机遇、敢于尝试、科学分析、乘势而上。第三要转变思维方式,实现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发展的跨越。伴随着世界城市的发展节拍,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这对我们的团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搞好外延服务,更要注重丰富内涵修养,不但要与时俱进,更要走在时代前沿,引导区域进步。

上一篇:科学谋划未来发展 下一篇:回望2010中关村十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