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的福利怎样更合理

时间:2022-08-07 07:47:06

传媒人的福利怎样更合理

所谓福利,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资报酬之外,从雇主或社会得到的物质或现金上的额外补贴或资助,它们或者是从业人员通过行业工会组织争取得来的,或者是雇主为了激励员工、吸引更优秀人才而主动采取的怀柔政策,此外,政府或社会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而给予全体公民或某些人员以优遇照顾,也是福利的重要方面。福利不仅仅是赏赐,更是一种感激与鼓励或帮助。

新闻工作者在中国一直是作为政府官方事业单位甚至是机关的干部而存在的,与航空、航海、军队、采矿等等行业相比,传媒从业人员的福利相对要少得多。相比之下,传媒行业的福利缺少自己独有的特点,过去在铅排时代,报刊印刷车间工人因为有铅污染的危险,会享受每月发给黑木耳的待遇。现在,就我所知,新闻从业人员的福利很少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

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关键,福利属于薪酬范围。随着中国新闻传播业走向市场化的进程加快,传媒从业人员的福利模式与机制,已经越来越值得重视。成功的传媒企业,相应的薪酬待遇也就会更好些。从旧的机关化、事业单位的大锅饭福利待遇走出来,如何做得更科学、更合理,关系到传媒的活力与凝聚力、竞争力。总体而言,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的福利日益增多,这与全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事实上,在经济足够繁荣之后,走向福利社会是历史潮流、人心所向。

福利日益货币化

传统的企事业单位,都有非常成系统的福利制度,包括各种补贴与劳保用品,从洗涤用品到食品、衣服,都可以由单位发放给个人消费使用。以笔者所在的报社为例,多年来都坚持给职工发放种种生活用品,其中包括每月发放若干斤鸡蛋。劳保利一般都是由工会来落实实施的,正规机关企事业单位往往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

这种做法体现了单位对职工的照顾和关心,也确实很实惠,不过,由于市场的成熟以及社会的发展,新成立的机构往往就没有人力或精力专门采购分发五花八门的生活用品,事实上,大都市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与工作节奏,也不允许单位办社会,而且作为福利发放的物品,未必符合每个人的需要。因此,大势所趋是把福利货币化,也就是用津贴、补助或奖金的形式,直接把钞票发给大家,彼此都方便。

与此同时,对于非货币化的福利,如休假、公费旅游、教育进修等等,也同样有增加的趋势。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新闻单位把异地甚至出国采访或开会、参观、考察,视为一种福利而非工作需要。

在新闻界,目前基本上都是混合实行货币化福利与非货币福利,但是货币化福利的比例有上升扩大之势。

不能剥夺从业人员福利

在市场化新闻单位里,工作人员分为在编、不在编、体制内、体制外等层次,相应的福利也就不同。例如同样是五一劳动节或三八妇女节,正式在编的体制内人员可能就会享受电影票等福利,而非在编人员则没有份儿。这当然是有违同工同酬原则的,不过,谁也无力改变这一现状。

公平、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应当是从业人员一视同仁,按能力、贡献、地位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这倒不是说要搞大锅饭,事实上,福利分高低两个层次,在高层次的福利上,高管可以带薪公费出国度假,个别重要人士享受特殊待遇,既是现实通行的做法,也是大家所能理解接受的。问题是在低端的福利上,如全国性节假日,单位发放象征性的福利(如电影票)时,再把大家分为三六九等,就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了。

通过组织保障从业人员福利

要促进新闻传播业健康有序发展,就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体系与福利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政府与单位的主动自觉行动以外,更多的还要靠新闻工作者自己争取。

如今我们缺少代表新闻工作者向雇主谈判协商工资与福利待遇的工会组织,现有的各级记协事实上是新闻单位协会而不是新闻工作者协会,更多的是站在了新闻单位的立场上。新闻工作者与新闻单位在劳动就业市场中本来是矛盾对立双方,而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可以肯定的是记协不大可能为新闻工作者与新闻单位进行交涉――尽管在机构的设立之初,这才是其存在的理由。

社会进步的形势发展与改革深化,使得很多机构与组织都要重新调整,改变、合并甚至取消。在新闻工作者的福利保障方面,相关的行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扮演起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

(作者为经济日报研究部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媒体福利,走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下一篇:电子媒介环境下技术主题在广告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