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时间:2022-08-07 05:53:01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摘 要】企业会计面临“诚信危机”,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由此带来的经济秩序混乱、人员道德沦丧,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本文深入剖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从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危害;治理对策

诚信目前已成了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话题。诚信一旦成为社会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会计领域的稀缺资源,则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等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变成一种幻觉,假帐更会象脱缰野马一样狂放无羁。由此带来的经济秩序混乱、人员道德沦丧,国家、企业、投资者的损失是巨大的,教训是沉痛的。因此,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很有必要。深入揭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从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1.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1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和破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的实施。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监督失控,经济效益不真实,将会掩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相关管理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造成国民收人超量分配,消费基金过于膨胀,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1.2 造成国有资产和财政收人的大量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现在社会上利用虚假的会计信息达到侵占国有资产和偷逃骗取国家税款目的的企业有如过江之鲫,一些企业单位在账务上弄虚作假,潜亏挂账,虚盈实亏,伪造或变造凭证,私设小金库,侵占国家和集体利益,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还有的企业单位乱挤乱摊成本、费用,截留或隐瞒收人,虚增成本,偷逃国家税款,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干扰了市场资源的配置,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1.3 助长腐败行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会计信息失真,不论是故意的或无意的,必会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混乱,漏洞百出,账实不清,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助长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滋生腐败行为,损害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1.4 引发社会“诚信”危机。

会计信息失真,将会造成社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不信任度,从而引发社会“诚信”危机。在“银广厦”事件中,中国证监会经调查核实,披露了银广厦公司弄虚作假、虚增利润的事实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可信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投资者纷纷撤资,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充满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会导致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而且会直接危害会计工作的生命力。

2.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2.1 会计信息不实的成因

2.1.1 会计准则的应用。

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加工整理、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基本规范要求,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实。

2.1.2 会计自身的限制。

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会计人员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会计方法,自然会产生会计的不确定性。会计判断的复杂性,很多会计业务的处理都是凭借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不同的会计人员所做的判断必然不同,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不确定性。

2.1.3 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尤其是会计制度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或建立,会计处理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2.1.4 会计工作的薄弱。

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责任制不明晰,会计工作交接手续不规范,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撑,账簿登记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造成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差错严重等等。

2.2 会计信息造假的成因

2.2.1 市场经济中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

各行为主体普遍具有利己的动机。例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目标是使国有资产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不断扩大再生产。政府部门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样就可能产生出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

2.2.2 会计监督手段不强。

内部监督是由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的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对单位存在着依存关系,其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直接由单位负责人掌握和决定,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保障措施不力。外部监督是采用财务检查的方式进行的,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理是行政处罚,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制裁,挫伤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

2.2.3 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低下。

在会计市场存在着执业不规范、工作不注意质量、竞争不择手段、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等问题,影响了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的上市公司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的证明,为公司进行包装,会计师事务所因自身的利益提供虚假的验资报告。

2.2.4 会计资料造假。

会计资料造假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会计处理的基础环节——取得会计凭证时就设法造假,行为主体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增大支出减少利润。凭空编制记账凭证,混淆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内容和数量不符,涂改记账凭证等,使记账凭证失去真实性。二是会计账簿造假,在会计账簿方面故意作弊和虚构,如涂改账簿、毁灭账簿、做假账、挂账、不入账、记账故意违反记账规则,在法定的会计账簿外另设一套或多套账簿,用于登记没有纳入法定会计账簿之内的统一核算的其他经济业务事项,不按规定进行账目核对,账证、账实、账表、账账不符。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向社会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由假会计凭证、假会计账簿生成的假会计信息最终都体现在会计报表中,同时还采取任意调节收入、成本、收益、投资和负债等手段,以不同依据编制多套财务会计报告,向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内容的财务会计报告等多种形式。

3.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1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会计知识更新,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

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对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条件的人员严禁从事会计工作,严格会计人员准入关。坚持进行会计从业资格的考核工作,定期年审,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吊销其资格证书。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会计管理部门要不断地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教育,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这样就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合法了。在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教育的同时应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工作中做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2 会计准则的应用要避免主观随意性,缩小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的出入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对未来会计环境有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参照国际惯例,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降低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问题。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折旧年限以及残值率等应根据固定资产不同性质制定严格的规定,避免摸棱两可。

3.3 改善会计工作的客观环境

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出一套使经营者在获得激励的同时又受到相应的约束,以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机制。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将使经营者的行为与所有者目标实现最大限度的一致。对经营者的约束,所有者可以利用业绩评价,或通过董事会利用公司章程规定经营者的权限范围,还可以派出监视会直接监督经营者的权,以维护所有者权益。

3.4 改变会计管理体制

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领导会计机构及会计工作,财务总监对所有者负责,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不仅仅是账、证、表的相互核对与审阅,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控制、事后的复核与分析控制,财产清查核对,各公司还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设置控制点。设立财务总监制度,可以从经营者的约束、管理和对企业财务行为的规范方面,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

3.5 规范中介机构行为

规范中介机构行为,使其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进而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要大力拓展注册会计师业务,扩大监督范围,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要增强自律意识,明确对会计信息审查签字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实施处罚,使其执业行为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平、公正。

3.6 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要真实地反映财务信息,加强财务管理,就应严格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有关部门应不定期地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和奖惩。

《会计法》对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管理信息是会计信息的源头,加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前提条件。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都必须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细化计量、原始记录、确认、稽核内部管理控制措施,切实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制定财务监督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础程序,健全各种财务物资保管制、财务收支审批和领报制,建立“四个分离”为基本内容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制度,记账与稽核分离、钱账分离、记账与审批、财务保管分离等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同时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监督、控制职能创造条件。

3.7 强化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信用机制三个方面。市场机制主要是涉及公司控制权方面的机制。行政机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一、二级市场的管理机制。信用机制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同时,在新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中,引入债权人代表和中小股东代表,要限制大股东和党组干部比例,可以比较有效地监督董事会决策的正当性。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应在合理确定监督规模的基础上,转变监督方式;政府对国有企业监督除保持必要的行政性约束外,应逐渐从行政性监督为主向行政性监督与产权约束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政府对企业的要求应尽可能体现所有权要求,对国有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3.8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与税收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税收制度越来越表现出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相分离的情况。这样,税务会计应运而生,它能够为税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并将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间的差异在财务会计中进行协调。有许多企业会计账目造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税负上的利益,达到账面上减税、免税的目的。因此要完善税法的有关规定,会计准则已规定的经济业务,税法上应尽快做出规范,以使纳税工作有法可依,避免税收的随意性。同时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其执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的环境下,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也是在所难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继续深化会计制度改革和借鉴国际惯例,加快建成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构建审计准则体系基本框架;同时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人员的打击力度。会计信息失真源自一个“利”字,低水平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因此,必须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只有从根本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消除技术原因等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所以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会计队伍建设的灵魂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林森.加入WTO须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J].北方经贸,2003.

[2]查尔斯.T.亨格瑞,等.成本与管理会计[M].王立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定安,梦祥霞.成本会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陈雄才,等.成本决定盈亏[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5]赵军,徐芳.王秀琴.关于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分析前沿[Z].2004.

[6]尹平.财务造假防范与经济凭证鉴别[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上一篇:北京市失业人口现状特征分析 下一篇:分析成本会计教学改革路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