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的《目标》

时间:2022-08-07 05:25:59

张勇的《目标》

关于《目标》的若干定义:一本以直投(DM)方式发行的消费时尚杂志

《目标》的发行渠道:免费直投至高档写字楼、物业小区、商场、餐厅、酒吧、健身中心、俱乐部,并建立目标档案库,有甄选地直邮给目标对象。

《目标》的读者: 多为居住在高档社区和工作在高档写字楼的高收入人士。包括:公司白领、高级经理人、企业家、政府官员、专业/技术人士、在京的外籍人及社会各界名流。

其共同特点为: -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或家庭月收入10,000元以上。在高级写字楼工作或居住在高尚社区,经常出入于高档消费场所。有良好教育背景,追求时尚、讲求生活品质。有很强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

想取“真经”不见“真佛”是不行的,不论头衔多大,只要不见第一把手,要得到真东西,肯定难乎其难。说起来,这有点像传统企业中的“老大”体制,在采访《目标》杂志时,我真有点这样的感受。

一、无可奈何“三岔口”

那天,在《目标》杂志的会议室,先进来的,是《目标》杂志的重量级人物――广告总监李昀。他形容自己的部门,是“从品牌到实际的效果在业务方面最核心的东西。”

但是,这个“最核心东西”的总监,却不肯向我们提供最核心的内容。

记者问:“北京做DM杂志的很多,但各有各的做法,很多DM杂志没能坚持到挣钱的那一天,就赔不下去了。而《目标》却一直坚持到今天,而且给人的感觉是赢利的,显然它一定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你们的数据库?”

这时,会议室门推开,又进来一位“重量级”人物――目标货运速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明。

广告总监介绍:“发行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发行层面的清晰定位的准确,是我们不同于其他媒体的一个特点。”

这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不能保证发行到位的DM杂志,那是传单,即便你把杂志做得很厚,顶多也是本“传书”,企业客户凭什么信任你?把钱投给你?然而,又怎见得《目标》的发行层面就比别人清晰,定位会比别人准确呢?

广告总监说:“这本杂志的成功,是因为它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客户群体认可了我们这种方式,《目标》的优势是运作得比较早。”

空白的市场,这是“天时”,对所有的DM杂志来说,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最后结果又不一样?

速递公司总经理的说法:“报纸、电视、广播的广告相对比较浪费,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的,我们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定位比较准,我们锁定了一个固定的人群,一个高收入人群。”

广告总监认为:“《目标》做了三年,相应有一个很稳定的企业客户群,这个客户群使得我们的广告量相对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

我强调:“我想知道广告收入怎么来的?”

他说:“比如像奥迪,他们会计划在《目标》上投很多钱做广告,这样就有很好的收入来保证我们出刊的周期和发行量以及发行面。”

“那么奥迪为什么会投向你们而不是其他的DM杂志?”

“我觉得可能是品牌吧。”速递公司总经理接上。

“你们应该有一个雄厚的资金基础做后盾吧?”我索性直奔主题。

广告总监立刻否认,速递公司总经理也不同意,他说:“张总的概念和思路很清晰很清楚,北京大概有几百份DM杂志,但是超过一年的只有20%。”

我们依然在三岔口练把式,谁也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 说到这时,会议室门开了,他们突然都转过头来,《目标》创始人“一把手”张勇出场,于是,“灯光”大亮,“三岔口”谢幕,“真相”开始一一重现。

二、非常张勇

张勇坐下来,先歉意地笑:“我想刚才可能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东西吧,他们可能不好说。”

他的这种坦率,立刻给部下解了围。

我想张勇个人成功的轨迹,显然应该是《目标》成功的一条主线,否则他不会 一开始就说,“我先来谈谈自己吧”,而他的手下,也不会总把张总如何如何挂在嘴边。

1992年,张勇从北京轻工业学院毕业,学的是科技英语。在找工作时,凭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非常著名的“盛世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做媒介。在“盛世”的四年,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国外媒体包括广告公司运营的理念,同时看到外资公司的运行机制、运行手段以及对市场的理解与国内同行的巨大差异。由于身在其中,当时他并没有在意。

但在后来打造中国DM“领航船”的过程中,却正是这些理念,奠定了他未来成功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张勇实际上读了两个学位,而这后一个,就是在盛世读的。

从盛世长城出来以后的张勇,对自己有了极大的自信,尽管他的这种自信,更多的应该来自于他在盛世积累的广告客户资源。他来到北京电视台,承包了电视台的广告公司。当时在广告界,张勇还只是一个年轻的无名小辈,他接手的这个公司,也是台里的一个赔钱公司。他和北京电视台签订的承包合同,是一年上交台里150万利润,剩余的归张勇支配。

应该说这是一个平等互利的合同,但双方可能还是有些事情没有讲清,最关键的也许就是,这个“平等互利”是在体制内的,而不是在体制外。

张勇承包之后的主要作法就是买断栏目,如最早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北京您早》、《今日话题》、《天气预报标版》等,都有他操作的痕迹。

第一年张勇很成功,做了六千多万广告,利润300多万,但当他大大超额完成承包任务时,台里却说,这个钱你不能拿走。

今天,成功之后的张勇说起来,似乎已经很理解当时北京电视台的作法了,他说:“当时我可能也犯忌讳了,其实他们为什么和我签这个合同,因为他们从来认为我根本不可能赚回这150万,你可能赚50万,但绝不可能达到150万。”

和台里发生分配争执的结果,是张勇的拂袖而去,能力长在身上,又怕什么?张勇于是去了商务通的前身――思达集团下面的思达广告。他和几个年轻的伙伴,要在这个民营企业大显身手。

张勇在那里又“故伎重演”,买断报纸的一些栏目做广告,这回他的动作更大,如北京青年报的电脑时代、北京广播电视报的电器电脑版、金融时报的IT版、南方日报的IT版、还有一些产业报的主要栏目,都被他们买断了,他们还和另外一家公司一起,将当时发行量很大的《生活时报》的所有广告经营权连同发行权一起买下。

但是在这里,他们又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他们认为是买下了一张报纸,可与他们合作的报社却不这样认为,人家觉得不过是找了一个广告经营商。张勇现在回忆起来说:“那时我们等于是养孩子,养着养着发现,我们养的的孩子突然变成别人的了,我们开玩笑说,孩子养得好我们还能赚点奶水钱,养得不好连奶水钱都赚不到。”

估计此时的张勇,尽管对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同寻常的自信,但对给别人养孩子当配角,也有了非同寻常的失望和厌倦。可自己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他还不大清楚,于是他到美国找同学玩去了。

说是到美国玩,但张勇的脑子可一刻也没有停止运转,他格外关注的是美国的媒体。在国内,人们一般都认为媒体只是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户外媒体。而实际上在国外,还有一个市场,广义的叫直销市场,狭义的叫直销信函。张勇看到美国1996年的一个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年直销广告的收入,竟然占了美国全年广告总收入的17%还多,而在国内,当时还是0。张勇于是大悟: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三、《生活速递》头胎分娩

作为纯粹的DM杂志,《生活速递》应该说在全国是第一本。在《生活速递》第一本的封面上,是一个孩子的头像。张勇说:“因为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孩子。”

张勇认为,大众媒体针对性比较差,但很多类型的产品却要求针对性很强,特别是一些贵的产品,像汽车、房子,还有一些特定的产品,更要针对具体的人,所以最后他们决定要针对特定人群。

其实特定人群可以有很多种划分,职业、性别、年龄,但最好划圈的就是高收入人群,这好划的原因就是收入。那么这个收入怎么来划呢?你总不能到人家里去查存折吧。

张勇说:“最简单的就是他看住在什么地方,他在什么地方办公或者在什么地方消费,从这里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收入情况,他如果住在一个一千万的别墅里,他一定是个有钱的人,一定是个消费欲很强的人,不管这别墅是他租的还是买的,当时我们就准备针对住在高级社区里的人做这样一本DM杂志。”

1997年,在北京,像万科、望京等,是相对集中,规模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楼盘。于是张勇的目光就盯住了这里。

1999年至2000年期间,北京的地产市场大幅度升温,作为本地单一市场的DM刊物,本地市场的客户是张勇他们最主要的支撑,而他们在北京杂志投放最高最具潜力的那几年,也正是房地产最热的时候。最具有强烈地域概念的产品或者行业,就只有房地产,正是当时北京的房地产升温,给了《生活速递》的降生以最强的支持。

张勇不无得意地说:“1998年,我为《生活速递》写了一个策划方案,现在回头看那个东西,发现当时设定的一些指标,一些量,要完成的一些任务,和我们每年做下来的都特别吻合,我们的判断和预期都特别一致。”

没有什么能比用结果证明自己当初的预期更让人产生自信的了。但是在得意的同时,张勇并没有回避曾经走过麦城,他说:“坦白的说,当时第一年的情况不是特别的好,为什么,因为没有形成市场,再一个别人不了解,我们需要有一个教育市场的过程。一开始我们都是搭钱做,我们的资金的确不足以做这样一件事,因为我们的实力不够。但我们有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除了做这个杂志以外,我们还做别的业务,做广告,我们靠别的业务去养活这本杂志。”

但是没有对手的战场其实是孤寂的,DM杂志市场的真正启动,是当对手《品味》出现之后才真正开始的。但在这个时候,张勇却离开了《生活速递》。

小小的企业也会有复杂的政治,自信的张勇就往往成为出局者。张勇第三次的拂袖而去,而每一次的离开,都让张勇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自信。

四、确立新理念

离开《生活速递》之后,张勇还曾去过“商务通”,成为那里的第一任广告总监,如今,当“商务通”这个小精灵无处不在深入人心的时候,有谁知道,其实就是张勇策划了它的“开篇之作”。

这里有必要简要叙述一下张勇做商务通的简短过程,因为就是在那次过程当中,他明确了要有针对性地对待“特定的不同的客户”这一理念,并将它逐步发展,运用到今天的《目标》之中。张勇当时最主要的作法,是选择电视台的“垃圾时段”做广告。

什么是垃圾时间?常常是指在夜里11点以后的时间。

“商务通”的注册起步资金实际仅有两百万,没有那么多钱做广告,黄金时段想都别想。但是,对于大众消费品来说,晚上7点到10点是黄金时段,而对于商务通的目标人群来说,他们往往回家很晚,他们看电视大多在晚间时段,而这段时间在电视台正是垃圾时间,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作广告。特别是一些外地电视台,晚上10点以后几乎没有广告。于是张勇就用非常便宜的价钱把这个时段买下来。对于商务通来说,这才是黄金时段。

“于是我们就有很多时间做大量的广告,有时播一条广告才5块钱一分钟,这在别人是很难想象的,当时我们第一年定的商务通的年销售量是3万台,但是我们做的第一个月就销售了3万台,后来那一年我们大概销售了40万台,确实创造了奇迹,当时我们是一伙很年轻的人,我们都不到30岁。”

张勇在商务通只做了很短的时间,1999年5月,是张勇从商务通出来的时间,也是《目标》成立的时间,当时商务通公司非常不理解,“你看我们都火了,你怎么走了?”

理由很简单,“商务通”不是自己的。

1999年8月,张勇的第二个孩子降生,取名《目标》。

五、坚强的《目标》资金链

张勇说:“对于《目标》,一开始我们仅投资100万,这对做这样一个项目来说,的确是很少的钱,现在做这样的项目至少要500万。”

为什么?凭什么?

张勇说:“因为我们还做北京和外地一些电视台的广告,以及一些电影的广告,我们通过其他方面的一些经营,来养活这本杂志,我们把其他一些经营产生的一些利润,作为这个项目的一些投资了。有个窍门其实我不该讲,因为我们是有一定的流动资金的,虽然我们本身没有那么大的资金量,但我们手上掌握的资金量是很大的,因为媒介有时会有很大的流动资金,所以我们的流动资金很有保障。”

是白了,这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聪明之举。

不管白猫黑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张勇他们用各种方式来保证《目标》资金链的坚固,生了一个孩子不要,却再生一个去与他竞争,以造就这个DM市场。尽管张勇当初不是有意为之,最终却形成了这样的结果。但是在这里,张勇他们是不能有一点闪失和失算的,幸亏《目标》坚持了一年就开始赢利了,否则,人们对张勇,对《目标》,就会有另一种解释。不过若干年后,当人们解读真正繁荣起来的中国DM市场时,又有谁会去追究先行者当初玩的这惊险一招儿呢。

六、细到极致的数据库营销

张勇自信地说:“如果说现在,我们比《生活速递》高明在什么地方,比其他DM杂志高明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我们不只局限于杂志的本身,其实国外没有这样的杂志,你给美国人看这杂志,人家也会觉得特别,我说的美国17%点多是大的概念,其实小的概念就是商业信函,商业信函我们已经从去年开始做了,我们的杂志发到社区和写字楼,我们是有针对性的,但在这个方面我们只知道发给哪些人了,比如知道谁住在高档社区里,他的月收入应该是怎样的,但我们对他们只能有个大概的描述,还不知道他们是谁,这是我们杂志的一个弱势,去年我们开始营销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解决的就是他们是谁的问题,包括你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你开什么样的车,你住在什么样的社区里面,你大概的教育背景,我们都知道了,我们要花钱买很多数据。”

有专家指出,目前数据库营销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据库服务商,他们将数据库本身作为一种产品来销售,与产业相结合提业用户与客户之间的直接销售关系;另一类是数据库营销商,他们把数据库作为一种营利手段,利用数据库销售产品,其立足点在于数据带来的增值服务。企业可以根据对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的分析,得到消费者购买行为曲线,这对企业意味着一笔巨大的潜在财富。因此数据库营销的方式在国外相当普遍,目前已经占到总体销售的12%至15%。而对于对数据库营销还比较陌生的中国市场来说,DM媒体无疑是数据库营销的先行者。

在这方面,张勇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们营销数据库的例子。

假如现在有一个奔驰车的广告客户,首先《目标》会帮助他去寻找那些潜在的客户。《目标》选择的第一类是要选择比奔驰车低一个级别的车主,但只能低一个级别,绝不能低三个级别,比如你现在开奥拓,那就不是他们的受众。如果你开帕萨特,开奥迪,开别克,就有可能是奔驰车未来的车主,因为他再换车的话,一定会换高一个级别的。而第二类,就是开同级别的车主,比如你开宝马,和奔驰车在同一个级别,《目标》要做的就是把他原来对宝马的归属度,转移到奔驰这个品牌来。还有一类,就是本身开奔驰车的,他开了10年了,那他是要换车的,这是奔驰车最重要的客户,《目标》将努力去维护用户对原品牌的忠诚度,影响他要换车也得换新牌子的奔驰,或者级别更高的奔驰。

那么对这三类人,张勇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张勇说:“不同的人我们要传递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比如针对原来开奔驰车的人,我们要让他建立对品牌的忠诚度,你一定要对他讲你忠诚这个车的好处,比如说它代表了你的身份,还有车的品质的优势。而针对开宝马车的用户,你就要讲这两种车的差异,比如奔驰和宝马车有什么不同,要让他从那边走到这边,你可以说宝马比较适合自己驾驶,但那是在30多岁开的车,而你到40了,你就不能自己开车,你要坐车了,这时候你就要换奔驰了,这就是奔驰和宝马最大的差别。针对现在开低一级别的车主,我们就会告诉他,你要有理想,要讲究自我实现,你要证明自己,你现在开奥迪,还不太能证明自己,你开奔驰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而这些,都要用信函直接的有针对性的去做。”

那么在数据库营销方面,他们的直投信函究竟能细化到什么程度?

张勇说,许多人以为,登了这个广告可能就没事了,实际上这才只是一个开始,这是一个由大圆到小圆的过程,是一个甄选的过程,那么我们是怎样甄选的呢,比如对一个高档楼盘,大概的工作是这样,我们开始会在一群人里面去选择这个消费者,广告登出后可能会有人打电话,有人会去看房,但一般的普通市民是不可能买得起这种房子的,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我们以他开的车来决定他的消费层次和消费能力,比如我们认为开帕萨特车以上的人会选择买这样的房子,这样的名单假设我们有两万个,这两万个我们拿到之后要做第一次信函,信函传递的可能是一个楼书,告诉你是什么样的房子,但一定要设置一个反馈表,做一个问卷,如果他们感兴趣就会寄回来,如果你凑巧要买房子,又正想买这样一个价位的房子,你当然希望得到这方面的资料。

但你有兴趣了,还不一定买,也可能位置不适合你,或者价钱不适合你但可能你会去看,这样就开始了一对一的服务,比如作为物业的销售部经理,他会说,我们收到了你的反馈,我们想跟您约个时间,我们可以派个专车,把您拉到我们这里来看一看,这样就接触到这个点了,他就可以有专门的人来帮你介绍这的房子,还有的也可能看完之后仍然不太满意,说你们的装修不太适合我,我喜欢现代一点的装修,那么对方会说可以,我们可以按照要求定制。然后,就可以来探讨是按揭还是一次性付款了,这是一个递进的筛选过程。

看来,数据库营销真是细到了点对点,面对面。有这样好的方式,客户如果了解,当然会甩大把的银子给他们,但问题是,对一个企业来说,每年的广告投入是个定数,怎么让客户知道在你这做好,在你这做值?

张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们寄一份信函的成本是两块钱,如果是一万个就是两万块钱,如果我们的回馈率是千分之十,我们大概会有一百个,平均到每一个就是两百块钱,你花两万块钱,可以得到一百个消费者。而在报纸上登一个整版的广告,要二十万,而且没有我们信函那么大的信息量,他二十万根本得不到一百个反馈,这样的结果客户很清楚,他们登一个整版的广告回馈超不过一百个,即便有一百个,也是花二十万广告费换来的,他每一个人的成本是我们的十倍,他当然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媒体了。”

其实,对于DM杂志的优势,国内大量的商家并没有意识到。张勇说:“从九七年筹备DM杂志《生活速递》到现在,直销市场已经发展5年了,至今仍然还是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因为这个市场很大,我不能准确推算全国每年的广告总收入,大概有几百个亿吧,如果我们2006年直销市场能达到美国1996年的17%多,那该是多少个亿?”

另外,张勇认为,《目标》的其他优势也是不能忽略的。

“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执行队伍,象我们现在很有针对性的做高端的,但我们还有许多中级市场可以做,比如说宜家家居,是我们合作三年的客户,我们建立了一个发行网,他们每隔一个月做这样一期宣传册,我们大约一个月做一百多万册这样的东西,在北京市,现在我们增加的区域更大了,我们除了社区,写字楼,高档消费场所,餐厅,酒吧,售楼处,俱乐部,在高档社区我们都投递到户,我们的发行队伍很大,最多时用过上千人,固定的有一百多人,我们会雇佣下岗职工和大学生。

那天采访结束,张勇谦虚地说:“其实我们一直是很不愿意宣传自己的,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还没有干出什么事情,但是现在回头看,确实有一些可以总结的地方了。”

5年前,张勇在中国DM市场空空如也,拔箭四顾,竟在无人能够应战的情况下创业,仗着天时地利人和走到今天,队伍不断壮大,基地不断巩固,不断开辟新战场,这一切,足够他对未来充满乐观了。

上一篇:海信环保电视 下一篇:数字电视:多功能难敌高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