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2-08-07 05:14:41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我们一直把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重要方针,而现在,我们把“好”排在了“快”之前。这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变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t2-0011-02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内涵

(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总量平衡。要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防止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结构优化。要促进需求结构趋于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三是资源的节约。要狠抓节能降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生态良好。要控制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和治理城乡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和建设;五是民生改善。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要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二)实现国民又好又快发展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这个要求,在充分考虑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条件下,把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这些因素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经常出现投资增长过快过热倾向。虽然在每次宏观调控中投资增幅都会受到一定抑制,但导致投资过快增长的体制性问题尚水根本解决,一些地区投资扩张冲动仍然强烈,投资反弹并引发经济较大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与此同时,连续多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使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这也有可能导致未来投资增速的较大幅度回落。如果经济出现大的起伏波动,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防止“大起大落”,保持经济运行的良好的平稳性,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很快,但“四高一多”(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大。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由于能源和各种资源消费强度较高、污染排放较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子再也不能走下去了。

(三)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主要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投资规模过大,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特别是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协调;外贸顺差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一)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近些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三)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厉史阶段。

上一篇:国企改革30年 下一篇:促进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