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时间:2022-08-07 02:45:31

运用情境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来提高课堂效率: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二是创设探究的情境,使学员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和探究,得到主动的发展;三是创设巩固新知的情境,使学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 体验探究 课堂效率

物理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关注学员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动手实践环节和拓宽学员学习渠道,帮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高、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这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员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物理课堂中,教员可以通过创设各类情境,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1.以生活展示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的知识。教员可以通过创设实际生活情境,使学员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物理的热情。比如在讲动量时,我问学员说,“当你在操场上跑步,突然有一足球向你头顶飞来,你将会怎样?”学员回答:“这有什么可怕的,愿意顶就顶,不愿意顶就是被砸一下也没什么啊”如再问:“若你头上飞过来的是铅球呢?”学员肯定会下意识的用手盖着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动量和质量有关。在讲到动量和速度有关时,我问学员:“如果我用手将一颗子弹向你抛去,你会怎样?”学员回答:“我用手接住”。如再问“如果是用枪向你射出一颗子弹呢?”同学们哄堂大笑。由此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2.以实物演示情境。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演示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在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将敲响的音叉迅速的插入装满水的盆中,盆中的水四处溅落;或将敲响的音叉靠近泡沫小球,小球来回的跳动,学员们的好奇心被激发,我适时提出问题:“声音应该是如何产生的呢?”,并让学员用手感受发声的音叉切实地振动,从而进入新课的教学。

3.以图片展现情境。利用图片创设情境使知识内容形象、具体的呈现在学员们面前,符合学员的认知特点。比如在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多媒体展示了几幅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图画——河上山的倒影、体操房中舞者练舞的身影、学员照镜子的情景等。他们感受到美之后,我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画中既有影像又有实景,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学员们立即展开积极思考,但随后又仿佛出现了思考受阻的表情,于是我抓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正是今天我们要解开的平面镜成像之谜。”这样,学员们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下带着具体问题进人新课的学习。

4.以语言描绘情境。利用著名物理学家的传记或物理学发展史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员,调动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例如,在讲解重力时,我展示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被苹果砸到头的图片。同时用生动的语言讲解牛顿当年发现地心引力的故事,然后提出牛顿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面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问题一提出,学员们立刻开始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起来。

二、创设探究的情境,使学员通过感悟、体验和探究,得到主动发展

新编物理教材为学员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教员在教学时应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教员首先引导学员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然后创设探究的情境,使学员在探究中培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首先提供酒精灯、铁砂皮、铁锤、热水等,然后提问:如何才能使一根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请你和小组同学选择合适的器材,想办法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接着,让学员通过探究和交流,发现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的方法大致有几种:(1)将铁丝用酒精灯加热;(2)用砂皮反复去摩擦铁丝(3)用铁锤不断敲打铁丝;(4)将铁丝浸在热水之中;(5)用双手反复弯折铁丝。最后,我再组织学员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到“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不同方法”的结论。这种探究活动情境的创设,为学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突出了学员学习的主体性,诱发了学员的学习内因。同时,这种环境也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协作,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探求物理知识,丰富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更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员在教学中应做好情境的创设者和引导者,让学员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三、创设巩固新知的情境,使学员能够将所学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巩固新知的情境,从而引导学员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问题,锻炼学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获取新知。例如,讲解机械功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做功的两要素来判断力是否做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员克服学习难点的困难,在学习过做功两要素之后,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让学员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1)甲同学把物体从地面匀速举起;(2)乙同学提着物体不动;(3)丙同学提着物体在教室里来回走了一段很长距离;(4)运动员将球踢出去后,球在地面上自己滚动了很长一段距离;(5)射出去的子弹在空中能够继续飞行。通过讨论,学员们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并在矛盾冲突中总结出了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不做功: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有距离没有力不做功以及通过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时不做功,从而加深了对做功两要素的理解和深化,进一步巩固了新知。

总之,在物理新课程中实施情境式教学,学员可以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同时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员学习物理的热情,促进了学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顾建元,重视物理情境创设,促进物理意义建构[M],物理教师,2006(3)

上一篇:淘宝服装店客户满意度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 下一篇:高校非数学专业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