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见 第26期

时间:2022-08-06 09:15:40

中国经济减速与治理思路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每年有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什么过去五年经济在减速?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下降。因为投入多了,而经济在减速,所以一定不是因为投入的原因,一定是因为生产率下降了。

总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两部分的变化合成的:资本-劳动比(劳均资本)的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这些年,资本劳动比在持续上升,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减速一定是主要原因。

这些年来,为什么总量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出现减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般由两个原因引起:第一,长期的技术进步;第二,要素的跨部门流动。我的观察是:要素的跨部门流动受阻是这些年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减速的主要原因。

中国在过去30年当中,全要素生产增长还是不错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们要素可以相对自由地从低生产率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部门。比如我们的农民,大量从农业部门出来了,出来了3亿多人,中国的农业投入是减少的,但是农业的生产率是提高的,农业的收成没有下降。中国过去30年作为一个发展中快速增长的经济,投入虽然在增加,但是在投入过程当中由于同样的投入水平,由于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生产力部门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包括跨地区的、跨行业的流动,所以中国可以维持生产率相对比较快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还是非常不错,比“东亚四小龙”平均对GDP的贡献都高。什么原因?不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比他们做得好,不是因为中国的科技比他们发达,而是因为要素可以在行业地区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增长率的源泉。

为什么这些年来要素的跨部门流动受阻了呢?我个人的解释是:在1999年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之后,国有部门和大企业逐步垄断了高生产率的行业,使得非公有部门和中小企业集中在竞争性行业。当竞争性行业的劳动工资在2004年之后开始持续上升之后,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赢利能力开始恶化;由于难以向高生产率行业流动和进入,结果,竞争性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难以为继,形成非常困难的局面。

所以,当前中国经济的减速不是长期现象,是2004年以来竞争性行业的工资持续上升带来的供给减速的结果。这个结果与2000年前后形成的供给过剩现象正好相反:那个时候,由于竞争性行业的工资下降,生产率增长迅速,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今天的经济减速,总供给的下降是主要原因,刺激需求没有用,刺激需求通货膨胀会上去,供给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对大量的竞争性行业来讲,一方面,大量企业的成本在持续上升,这是它们所不能控制的;另外一方面,向高生产率行业移动或者流动的障碍越来越高,它们进不去了。

什么原因?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行业以后,大部分集中到了高附加值的垄断行业,财大气粗。竞争性行业越发达,利润越转移到上游,被国有企业垄断。国有企业进行托拉斯化的战略,不仅做主业还做辅业,不再留下任何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可以进入这种空间。从1999年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战略重组以后,这种格局就已经埋下了。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非竞争性行业越来越挣钱,它的钱是竞争性行业的资金转移上来的,是垄断造成的。非竞争性行业之所以挣钱,是因为竞争性行业在亏钱。在这种情况下,要素在行业之间,低生产率跟高生产率行业之间的流动,这个渠道基本没有了。这就回答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即使我们不断刺激需求,经济还在减速,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怎么产生的?因为你不断地刺激需求,货币投放越来越多,但实体经济不能吸纳,因为实体经济在微缩。这些钱最后都进入了国有行业,他们拿这个钱可以做房地产,做金融,所以资产泡沫就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提醒我们,特别是2004年以后,大量的竞争性行业工资在持续上升的时候,又不能够很容易地在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进行跨行业的流动,生产率只能是减速,不可能增长。这在我看来是经济减速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促进企业要素跨行业流动和生产率持续增长的政策框架:放松政府对上游和高生产率行业的保护与管制;鼓励垄断行业的边界竞争和市场准入;实行大规模的企业减税和减负;放松对银行的管制,鼓励竞争;在上游给垄断性行业更多鼓励和发展混合所有制以及非政府控股的企业形式等。中国经济的结构现代化尚需时日:我推算,经济结构变动推动中国的生产率增长的势头将持续至少20年。原因有两点。第一,农业和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至今依然偏大,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空间依然巨大。以过去30年平均每年1%的速度来降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中国也需要20年才能使其就业结构的分配比重变得接近大多数中高收入国家的均值。第二,中国的城市化率去年刚达到51%,未来要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需要提高20个百分点,这还需要20年。所以,中国经济进入长期的减速阶段应该尚需时日。

(2012年6月27日ft中文网)

上一篇:金山路遥:百年华人移民美国史 下一篇:港地产大亨陈廷骅辞世 南丰二女争千亿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