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港紧凑城市的特点

时间:2022-08-06 08:33:08

浅析香港紧凑城市的特点

【摘 要】香港因为自身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而逐步发展为今日紧凑城市的形态,文章从新市镇、郊野公园和公共交通三个方面去分析其呈现出的紧凑城市特点,指出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是可以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词】紧凑城市 香港 高层高密度 分散化的集中 可持续发展

1 紧凑城市在香港实施的动因

香港人少地多,土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约710万(截止至2011年年底)1,人口密度为6430人/平方公里,旺角地区人口密度更是达到了每平方公里13万人2,可以说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并且香港的天然地形中山岭丘陵占了整个土地面积的80%,是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所以善用土地资源自然成为了香港城市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目前香港已发展的土地少于25%,要在如此狭小的土地面积上容纳这么多的人口,必然要采取高层高密度的建筑形式,只有向空中发展,才能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因此也形成了香港“山地摩天楼”的独特城市景观。

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港口,也是世界最大的自由经济体,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社会,城市围绕着效益和效率运转,这也形成了香港社会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以经济为主的价值观念,所以在土地的利用上,开发商要体现其最大价值,重视土地多功能、高强度利用,为了使整个城市空间的运作效率达到最大,工作、娱乐、居住、休憩等各种功能聚集在一起,让人们能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和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活动、获得自己所需,这也是香港形成高层高密度建筑形态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香港的发展并不是紧凑城市理论带来的结果,而是其自身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逐步发展形成了今日的面貌,但是其城市特点却和紧凑城市所提倡的理念有诸多吻合之处,因此可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紧凑城市案例来进行分析。

2 紧凑城市在香港实施的表现

2.1 新市镇“分散化的集中”发展格局

香港城市的建设早期是集中九龙半岛和维多利亚港湾一带,这里也是香港人口最聚集的地方。二战后到1951年,香港人口从战前不足100万人急剧增到了200多万人,而80%的人口就是聚居在港九市区内,导致市区人口趋近饱和,引发了交通、治安、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并且随着香港的经济转型,从市区内转移出大部分工业和制造业需要有新的接收地,香港必须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来改变旧的城市结构,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依据英国“花园城市”的理论首先在观塘区进行了卫星城的实验性建设,并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有计划地发展了荃湾、沙田、屯门、大埔、粉岭/上水、元朗、将军澳、天水围、东涌九个新市镇,每个新市镇都严格贯彻执行香港节约土地资源、高效使用土地的用地原则,以高层高密度、功能混合的紧凑布局形式建设,并且在初期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居住、就业、交通、购物、教育、休憩等各种设施和配套服务的配备,保证居民在新市镇内可以拥有一切日常所需要的服务并可以在当地就业。这九个新市镇分布在新界地区,“自己自足,均衡发展”,虽然在地理空间上相对分离,但是彼此间靠公共交通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居民可以便捷地到达任何其他的区域。

尽管紧凑城市理论是根据城市高度集中化而发展来的,但这不代表一味的集中,因为过高的密度和强度对城市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借助新市镇的发展,香港改变了以往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如今以港九都市区为核心,沿交通轴线发展各新市镇的“分散化的集中”模式,这种空间模式使得香港的城市格局清晰有序:在港九核心区的基础上,沿交通轴线发展各新市镇,市区与新市镇都以高度集中的方式布局,彼此间倚靠发达的交通网络进行连接,共同镶嵌在绿色的山林郊野中。这种模式不仅让香港拥有高效便利的城市体系,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变了人们对高密度城市必然带来恶劣的生活环境的看法。

2.2 郊野公园的设立

虽然因为地形因素,香港能够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很少,但是随着科技与技术的发展更新,如今想要开辟山林进行大面积的城市建造并不是不可能,但是香港却没有因此而大势开山建城,反而一直都在谨慎地规划城建用地,保持着建设区域高容积率、整个城市开发密度低的形式,决策者们将更多的用地留给了自然,如今香港80%的土地依旧是自然郊野区。除了在新界留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土地战略储备和维护环境平衡的需要外,郊野区有近一半的用地被开发为郊野公园,作为“远离市区中心的郊野山林绿化地带,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3。”

现在全港郊野公园一共有24个,面积达434平方公里,占香港约40%的土地面积,分布于整个香港,每个新市镇周边都有郊野公园分布,从新市镇内放眼望去,覆盖森林植被的山脉延绵起伏,郁郁葱葱,赏心悦目,包括港九中心区也是包围在狮子山和香港仔等郊野公园之中,可以说无论居住在哪的居民都能就近选择去野外进行郊游、徒步等休闲活动。作为城市的开敞空间,郊野公园的设立,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休憩放松的去处,也保护了大自然,促成了生态学上的意义,这是和香港致力于实施紧凑高效的土地使用政策以此节约用地、保护自然环境分不开的,是城市可持续的一种体现。

2.3 公共交通的便捷

香港这座如此高密度的城市要保证良好的运转,必须要有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公共交通在这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香港是世界上公共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公共交通能够实现盈利的城市之一,拥有健全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多样化的公共交通设施,包括铁路、轻轨、巴士、电车、轮渡、缆车、出租车等,目前在香港,每天有1100万人次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占整个通勤人数的90%,是世界上最高的公交搭乘比例。

香港政府优先发展铁路,把铁路作为香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据统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已有约45%的人口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米的范围内。九龙及香港岛的居民这一比例更高达65%4,港铁线路延伸到香港各个区域,就是住在比较远的新市镇的居民,一样可以便捷地到达市区。香港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城市中,人均汽车拥有量最低的城市之一,以每千人为单位计算,2011年为 61辆,而美国为863辆,日本为593辆5。在香港市民已经形成自觉,工作日时段都以乘坐公共交通为主,平日在路面上行驶的私家车不到三成,私家车一般是周末市民去郊野公园或者是出远门才使用。

同时,香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围绕交通枢纽站开发土地综合利用的社区,建成高密度、多功能混合、适宜步行、方便使用公交设施的城市节点,这保证了公共交通所必须的客流量,也确保了居民能在步行范围内就能享受到各项设施服务和乘坐公共交通,从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保护环境,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小结

香港因为其先天的自然条件制约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走上了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发展道路,并形成了今日具有香港特色的紧凑城市形态。香港在建设高密度建筑的同时保留了大面积的自然生态景观,形成高楼林立与大量绿色郊野并存的独特风貌,并通过发展新市镇香港形成“分散化的集中”城市空间格局,高密度集中建设的各区域之间以公共交通系统相连接使得居民自觉形成了步行出门、公交优先的生活习惯,这些都符合紧凑城市理论所倡导的城市形态与生活理念,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注释:

1 数据来源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2011-11-11

3 出自1993年《港澳大百科全书》对郊野公园的定义。

4 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941823.htm

5 数据来源于维基百科各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列表 zh.省略

上一篇:论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优质护理服务在血液净化室实施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