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分享与合作意识

时间:2022-08-06 06:54:22

如何培养幼儿分享与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讲究的不仅是个人的才能,更是集体的智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因此,“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友好的合作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生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较好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好东西一个人吃,玩具一个人玩。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他们最突出的特征是自我意识较强,合作意识薄弱,缺乏与同龄伙伴友好合作的经验。他们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来解决;当遇到困难时,往往只会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没有意识帮助解决。如果在可塑性很强的幼儿期不注意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行为由于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很多东西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所以老师或父母的身体力行对其行为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作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分发;当自己有了快乐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当看到幼儿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我一些?”教师的示范使幼儿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与同伴分享合作的愿望。同时教师要在幼儿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如幼儿与同伴有分享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幼儿,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同样在家里,若父母经常为小事争吵或当着孩子的面直接教唆孩子不准与××游戏,不准将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小朋友玩,只会使幼儿形成自私等不良品质,而这种不良品质与正常的社会交往需要的合作精神是相悖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教师及家长应深刻认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为幼儿合作意识的树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帮助,在进行合作教育前,幼儿碰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家长或老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常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或采取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融进去,这时两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

又如在指导幼儿做值日生时,可以让小朋友两人一组擦桌椅,分碗筷;午睡起床时,让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差的幼儿结对,让他们合作叠被整理床铺等,比一比哪组快,哪组好;在开展庆祝活动时,可让幼儿彼此互相商讨什么样的节目好,怎样布置环境,让他们学着自己分组,安排程序,选择方法,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家长应敞开家庭封闭的门,在平日里多提供机会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如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中作客,为他们合作游戏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真实的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和体验。教师不要放过任何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三、教幼儿学习分享和合作的方法

幼儿一般不会在需要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分享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分享,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学习合作分享的方法,比如搭积木、玩玩具前,大家先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协商解决问题,当材料不够时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有困难时主动去帮助他,当自己有困难又无法一个人解决时,可以请别人帮忙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学会合作的方法和策略。记得我刚接中班时,孩子们合作意识较差,如户外活动后换衣服时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这时,我会不断提醒幼儿之间要互相帮助,请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初步感受合作的快乐。再如午睡后要叠被子,幼儿一个人很难完成。这时,我也会通过引导、暗示,让幼儿通过合作来完成工作。孩子们通过互相帮助完成了任务,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从中享受到了合作的快乐。一次,孩子们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都很感兴趣,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我抓住这一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把这块这么大的食物搬回家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

四、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成果展示法,如:展示幼儿的合作画,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2.表扬法,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让他们讲一讲是怎样做的,对他们好的合作方式给予表扬。老师的赞赏对他们是一种促进。3激励法,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这是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关键。当幼儿有合作分享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们能一起商量合作着搭真好、很高兴你和他能一起看书”,教师赞赏的目光和肯定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及一些肢体动作如轻扶幼儿的肩膀,对孩子微笑地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作出合作分享的行为。而对于不太会合作分享或缺乏合作分享的幼儿,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与支持,针对不同情况给于不同建议,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分享意识与能力会逐渐得到发展。

五、让幼儿知道遵守合作的规则

规则在合作中具有关键的意义,它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依据。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所以,合作要受到规则的约束。在平时的游戏中,发现有的孩子不理解规则,有的知道游戏规则却喜欢耍小聪明,不遵守规则。于是,其他幼儿接二连三地向老师告状,游戏也因此无奈地停下来。

我们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将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讲解得生动形象,使孩子易于理解。例如:民间游戏《爆米花》的规则应该是:扮米粒的幼儿当听到最后一个字“抓”时,才能往圈外跑。我说:“米花熟了,大家都要抓起来吃了,这时你才可以往外逃。”绝大多数孩子理解了这一规则,并能遵守规则,但也有的幼儿理解却故意不遵守规则,还没听到“抓”就逃出去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及时帮助他们理解活动的共同目标――玩得愉快,使他们体会到由于自己不遵守规则,大家玩得都不高兴。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逐步养成了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六、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分享合作的能力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要把改造家庭教养方式放在首位,首先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在家园桥粘贴相关内容的教养心得,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如何培养合作分享等,并组织家长观摩半日活动,从中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技能与经验,同时在家长座谈会上请家长互相交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交流借鉴成功的经验,相互分享孩子们进步的喜悦。其次引导家长为幼儿营造一个和睦宽松的精神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合作,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当孩子之间有了矛盾时,家长应本着协调商量的原则进行劝解,切不可教训别的孩子并支持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或因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不准他与别的孩子交往等。

在家长的全力配合下,我班幼儿的分享合作能力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之间合作分享的现象越来越多,幼儿开始关心同伴,并主动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物,发生了矛盾幼儿也能协商解决。幼儿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分享合作能力,交往社会技能和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深入地开展幼儿社会化教育工作。

总之,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的天然选择 下一篇:学前教育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