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7 10:07:01

学前教育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音乐课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为今后能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能力是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认为,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进行:切合实际地精选教材,是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音乐教学基本技能的具备是取得成效的桥梁;考试方法的改进及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教学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 学前教育 音乐教学能力 培养途径

音乐课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为今后能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能力是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认为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进行。

一、根据培养目标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注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实用性。

多年来,音乐教学一直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音乐教学视为单纯的音乐学习,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目前开设的音乐类的专业课主要有钢琴、声乐等,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专业教师都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强调专业水平的高程度,但却忽略了将来的实用性。要知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教师,不是歌唱家,因此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将来的实际作用相结合,应该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实用性的教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要强,要能体现幼儿园律动、歌表演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声乐教学应重乐感、轻唱法。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由于这时孩子的音域有限,演唱的大多是儿歌,因而在声乐教学中应提倡快速、简洁、实用的方法,重音准、节奏及乐感的培养,不要过多地强调声音的位置,音域有多宽,能唱多高,并没有必要像音乐专业学生一样用美声或民声的唱法进行专业训练;应多学习各种儿童歌曲及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歌,同时也应多涉猎其他国家的优秀儿歌、民歌;应注重边弹边唱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的学习对日后的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3.重视音乐欣赏教学。

欣赏音乐不仅能使得儿童身心健康、热爱生活、感受对音乐美的体验,而且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能使儿童将其在音乐经历中所获得的一切有益体验的“营养”渗透到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胞”中去,并把对音乐的热爱之情组合进他们的智力和情感之中,因而学前专业应重视音乐欣赏的教学。这种音乐欣赏课应本着短小、高雅、生动、形象的原则,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中外名曲来学习,如门德尔松的《眷之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丁善德的《儿童组曲》、舒曼的《儿童情景》等作品,它们既贴近儿童生活,又形象鲜明、生动,旋律线条优美、自然、清新、活泼,在欣赏课上应重视音乐形象的分析与作曲家生平的讲授,避免专业欣赏课中的曲式分析与和声进行等教学,这些将有效地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效途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时数及已具有的基本素质,着重从音乐实践可行性的角度考虑,确定几项必备能力作为音乐必修课教学过程中的未来音乐教学能力并进行培养。从主要面向幼儿园从教的实际出发,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课学习中必须掌握基本能力是基本教学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做法是结合教学活动自然渗透。

1.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1)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音乐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习思考,反复实践,臻至成熟。教学课堂提问内容主要是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讲解能力。这要求让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并不能说就能够完全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只会学不会教,是不够的,他必须掌握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即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未来的音乐教育者必须会驾驭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使这些优秀的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中。近几年,音乐教育在我国受到广泛的重视,而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学龄前的启蒙教育,所以学前专业的学生掌握科学的音乐教学和启蒙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必将有效地全面丰富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启蒙能力。

(3)注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多样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今的孩子眼界也日渐开阔。随着电视、电脑的逐渐普及,孩子们已不再闭塞,他们很早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他们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宽,这就要求将来的幼儿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更全面的能力,因而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学要多样。

在国外,目前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已较为完整,并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体系。较为主要的音乐教学法有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学、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对这几种教学法有所了解,并取其精华,学习达尔克洛兹的用身体当管弦乐队的体态律动与柯达伊发展民族音乐即“民歌―教育―民族”和奥尔夫的“声势”训练及铃木教学中的模仿和强化训练的不同风格的音乐教学法,并寻找出这几种教学法的共同点。即一是运用动感的教学形式使儿童听觉、视觉、心脑、体能协调作用,使儿童有兴趣地、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对节奏活动的时间、空间、动作进行体验和探索;二是运用歌唱方式体验协调性并通过多声即合唱中的音程、和弦产生的音响体验协调感;三是这些教学法都体现着寓教于乐、以教育人的特点。

2.注重音乐实践环节。

音乐课程是实践性学科,是集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要在表演、塑造、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音乐知识,锻炼艺术能力,进行熏陶,培养艺术素质。可见,给学生创造实际的机会,既可以检验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又可以使各方面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举行小型钢琴演奏会、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综合性文艺演出(歌舞、儿童乐曲的演唱、创编),课外自编小合唱、合奏、音乐教学活动、舞蹈创编,定期在课堂内检查,并予以指导。这些实践活动能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消除羞怯心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三、改进考试方法,重视艺术实践

音乐考试是检验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考试可以采用课堂现场表演这一形式,同时也应进行笔记和口试,笔试可以考察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口试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音乐评分中,采取平时分和期末考试分数两部分相结合的做法,平时分占20%,学期专业考试分占80%。在学期专业考试中包括三项内容:音乐基础理论笔试和口试,分数占35%;音乐技能分数占45%;音乐实践占20%,以上几种考试形式并举和考试记分结构,有利于检验学生综合音乐教学能力水平,激励他们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在改进考试方法的同时,必须抓音乐艺术实践。如适当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音乐教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音乐教学实践,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通过排练习作,学生能够自行检验对所学过的音乐理论与技法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切合实际地精选教材,是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音乐教学基本技能的具备是取得成效的桥梁;考试方法的改进及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教学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只要我们有步骤地坚持这样做,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燕.以身示范,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以《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1).

[2]孙华,王永芳.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3]夏雷英.改进音乐教学法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9).

[4]靳晓莉.论新形势下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菏泽学院学报,2007,(1).

上一篇:如何培养幼儿分享与合作意识 下一篇:让音乐真正走进智障儿童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