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组织构成的文化身份策略

时间:2022-08-06 06:23:53

色彩与组织构成的文化身份策略

摘要:色彩是基本的视觉造型元素,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表达情感的基本方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根据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逐渐形成特定的文化符号。并运用色彩构成的组织原则,在设计、绘画和现代艺术作品中充分体现色彩语言的魅力,进而寻找出与之相符的文化身份策略。

关键词:色彩;组织构成;文化身份

中国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7-2

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之一,是创造视觉空间的主要元素。随着色彩心理学的发现,也有了“色彩心理”与“色彩情感”的表述,说明色彩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主客观上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色彩多样性的追求越来越高,有些色彩已经定格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特定的历史和地域,使色彩形成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色彩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对色彩的理解及其象征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譬如,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差异、文化背景不同、不同都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同一地域、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而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色彩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色彩联想在童年时期一般表现在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景物等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而产生,而成年人由于受到社会和传统的影响,抽象为主的色彩联想就会逐渐增加。

(一)地理标识。对色彩的认识,不同地域的人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大多以民族或国家为界。比如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色彩语言中,用黄色传达幸福、庄严、富足的情绪;在西欧白色寓意纯洁,在描绘圣母时往往使用白色象征圣神,而在西方的婚礼上主色调也被安排成白色。但在东方文化观念中,白色象征的是哀思,对逝去的人或物的一种怀念和追忆,常与黑色搭配用于丧葬祭奠。同样,红色在西方象征的是暴利、血腥,但在东方则是热烈、喜庆的意思,如结婚生子都要使用红色来烘托气氛。在印度,绿色表示真理,是崇尚知识的意思,意示朝气蓬勃的青春让人精神振奋;橙色明艳亮丽的色彩则代表着努力与忍耐;在东方黑色让人想到没有光的夜晚,于是黑色便与悲哀、不安、神秘联系到了一起,但在中东和非洲就比较受欢迎。

(二)民族身份。当我们细心研究世界各国的国旗和国徽时会发现一个规律:选用绿色的国家最多。其原因我们可以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去阐释,如这些国家向往绿色的良田、草原,渴望茂密的森林,同时这些国家对未来充满期盼,也许是这些国家想用绿色来代表欣欣向荣。比如在穆斯林国家地处沙漠地带,常年干旱少雨,绿色成为一种吉祥色,象征着他们对绿洲的渴望。还有近一半的国家选择黄色,作为权利与辉煌的象征。还有一些岛屿国家也选用了黄色,这不仅只是从感情上出发,也充分体现了岛屿国家的特点,黄色的国旗与蓝色的海面相互映照,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柔美的沙滩谐调统一。还有一些非洲国家选用黑色,因为黑色象征智慧、力量、勇气、信心以及勇敢与顽强。蒙古族则把蓝色和红色看做是自然界中的永恒,希望自己民族像蓝天一样繁荣昌盛。

(三)文化特征。视觉色彩美感与其他元素的美共同构成了多彩世界。色彩作为视觉艺术主体,虽不是全部,但始终参与视觉艺术的创作活动,并与其它视觉因素共同构成了多元视觉艺术。换言之,在我们生活中所有色彩应用的艺术创作活动,色彩并不仅仅以光色现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视觉艺术主体的形态出现。从自然光学和生物学的理论角度来分析:色彩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类视觉生理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要从视觉艺术层面来理解色彩时,我们已不知不觉地把我们所谓的色彩带进了特定的人类社会意识活动中,色彩已成为文化现象。并且色彩参与了人类的创造,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特质,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这种色彩文化不仅存在原始的信息识别系统中,也充分体现到了政治、文化艺术生活中。

色彩的视觉意义表明它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色彩不仅从视觉方面向人们传达着美感信息,还从社会意义上给人以精神依托。在众多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色彩传达人们的心理情感,体现时代的鲜明特征,渗透出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和文化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不同时代对色彩有着不同的追求和阐释。比如,“流行色”概念的出现,它是对某一时间段收集来的色彩信息,对将要出现的流行色进行一种预测。这种预测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的周期性变化的心理需求。历史的发展进程赋予了每个时代不同的色彩,这个色彩成为了识别时代的一个重要线索。譬如,谈到深灰色、黑色,人们更多地会联想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深受传统礼仪束缚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社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审美趣味悄然发生改变,美国西部牛仔的奔放与活力给开始叛逆传统礼仪束缚的社会带来了激情与活力。牛仔装的青色系列也被借用来象征这个开拓创新的时代风尚。

色彩的组织构成是现代艺术表达艺术主张、传递观念信息的主要途径。色彩的组织构成就是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归纳为基本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但色彩不能独立于形体、空间、位置、肌理等而存在。

色彩构成具有三个要素,且范围相对较大,一是色彩的光感要素,即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二是色彩的开象要素,即色彩的形状、大小、位置、肌理;三是色彩的视觉心理要素,即色彩的冷暖、进退、轻重、厚薄、动静,是人的心理活动影响色彩感觉的结果。在进行艺术创作中,必须能够把构成色彩美各种规律及要素灵活、准确、创造性地溶入作品之中。

(一)在设计中,其目标是尽量减少人们使用产品时产生的疲劳感,尽可能使生理与心理达到平衡。如,我们在医院里看到的各种器材多为浅白色,因为白色相对其它颜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另外,我们还经常看到红色的消防车、灭火器,利用红色给人们以警示。常见的家用电器则多采用银灰色,因为银灰色不仅高贵,还经久耐看,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在这个领域中,色彩服从于功能性的需求,但如今,完全从功能角度去考虑已不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了。人们更注重把功能与纯粹的审美结合起来。

(二)在西方绘画艺术中,油画的生命在于形与色。虽然色是与形相统一在画面中,但它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的。也许有的人认为古典油画重形轻色,没有色彩关系。这可能是将古典油画与印象派的绘画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是对古典油画缺乏深入理解而造成的。古典油画在强调画面色彩固有色的同时,表现色彩的微差,使画面庄重、典雅与和谐。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古典油画作品所打动,并深深地被作品中的色彩所感动。印象派之后的作品中,色彩已经彻底抛开形体,俨然形成一个独立的审美体系。成为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利用色彩的内在规律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色彩并置原理、互补色、色性、色彩心理学。如,在凡高的油画作品《圣雷米》、博纳尔的作品《逆光的少女》利用色彩语言营造了完美与和谐的画面气氛。色彩在画面中的组织构成关系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和传递艺术观念的主要途径。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并非一个纯形式的水墨肌理表现。中国画家喜欢在作品中体现个人的哲学观。这一点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尤为明显。如:高度抽象的造型原则,减淡的色彩创造出画面的一种意境,折射出一种世界观和人身态度。画面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个传统观点:“五色令人目盲”“无色而色始全”。但偶尔也使用纯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烘托画面的气氛,使之成为点睛之笔,表达作者的立意。

(三)现代主义艺术中,形式主义美学成为探索色彩构成的指导性原则。形式主义主张形式因素在作品中的独立审美价值,将形式构成作为艺术的核心。这一艺术思想极大推动了非具象或半具象艺术的发展。在早期的风格派、结构主义艺术以及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均有突出的表现。如蒙迪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图》,以几何形状的色块拼凑出五彩的画面;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形式色彩上也展开了探索。时至今日,形式主义审美原则已经成为我们评价作品优劣的基本准绳,艺术家从造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色彩构成变为艺术审美的核心,这是回归还是创新,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形式主义的色彩构成原则作为审美主流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判断。

(四)传媒时代下的数码艺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传媒时代的到来,传统架上绘画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我们需要快捷的、便于传播的艺术形式。而数码艺术应运而生,电脑和互联网成为从事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段和载体。创作变的更加迅捷与灵活,客观上促进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度,色彩构成在画面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加强。但是电脑绘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色彩的拼凑与调和,它同样需要艺术家按照色彩规律和艺术观念组织画面,创作是规律加智慧的结晶,只有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的作品。

画面组织构成与色彩是现代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丹托的艺术消亡观不是指造型艺术的终结,而是现代艺术的起点。不走出固化的传统审美标准,很难在艺术探索上走出新路。画面的色彩与组织构成是基本的创作手法,也是我们的共同认识。绘画作品要能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要能体现人类的审美追求。多元化与国际化不会造成文化趋同,只要把民族文化传统元素渗透到色彩和画面的组织构成之中,就可以在文化艺术的国际潮流中树立鲜明的身份标杆。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6.

[2][日]城一夫著,亚健,徐谟译.色彩史话[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

[3]刘恩御.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4.

作者简介:

赵相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教于河池学院,讲师。

上一篇:民俗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下一篇:丝网版画作品中的色彩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