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骗局

时间:2022-08-06 10:01:14

查尔斯・庞兹制造的“庞氏骗局”是20世纪最典型的骗局之一,这一古老的骗局无法彻底消亡的真正原因正是由于人类对理性的无限推崇和“超值”发挥。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单向度的理性地追求财富增长,虽然金融体系在日益完备,在日益的程序化复杂化,但只要那些所谓理性的欲望存在,人类就会陷入同样的一个陷阱里面,这也是那些翻新重演的骗局屡次得逞的原因。没有人会料想到这个在佛罗里达以及纽约的犹太社区里被很多人视为投资方面的“犹太上帝”伯纳德・麦道夫,竟然会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在经济危机的飓风中说了二十几年来唯一的一些实话。当然,他的坦白无疑是这场飓风中裹挟着的沙石,让那些视他的投资同财政部发的短期国债一样牢靠并幻想着凭借着稳健投资享受资本生活的“智者”再一次的血肉模糊。他曾被财富阶层视为瑰宝,投资圈里的奢侈品牌;他是犹太人大学Yeshiva University的捐助人,是的赞助人……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信誉度与美誉度极高的老头,用他挥动高尔夫球杆的优雅姿态,晃点了整个世界。其实他的骗术并不怎么高明,只不过是“庞氏骗局”的故伎重演。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查尔斯・庞兹制造的“庞氏骗局”是20世纪最典型的骗局之一,后来的许多骗术都是从“庞氏骗局”衍生出来的。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

身份的确立

可以说麦道夫的故事是一部成功人士的奋斗史,也是美国证券行业催生出来的异变体,也许是证券行业让他熟知了人们的贪婪本性和贪婪本性中无法克服的弱点。麦道夫1960年注册他自己的公司时,只有5000美元资本。1970年代,因为美国证券行业的监管规定改变,聪明的麦道夫很快就从证券行业里找到了发财的捷径。

“在那个时代。做股票是手工的,时常很慢,需要很多交易员而且需要很高佣金。”麦道夫在一个视频中如是回忆,“而我的公司很早就靠自动化交易赚了很多钱。”

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助理教授JamesAngel指出,麦道夫是现代华尔街交易体系的先驱之一。麦道夫的公司是首批自动化做市商(撮合买方与卖方)之一,靠电脑匹配不同证券交易商之间的报价。麦道夫的公司也是首批给予“订单返佣”的公司,因此他的生意源源不断地涌来。

麦道夫的起家跟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崛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纳斯达克(NASDAQ,全美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交易所之所以成功成为美国著名的交易所系统,跟背后的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密不可分。

NASD一直强烈支持证券交易的电脑化,而麦道夫的公司恰恰是NASD中最为活跃的公司之一。作为早期的鼓吹者之一,麦道夫经常出现在证券监管者关于电脑交易系统的圆桌论坛上。

随后,随着纳斯达克交易市场迅速成长,瞄准“电脑交易”的麦道夫公司也迅速做大。据其公司网页上的资料,麦道夫证券公司的交易速度一直是惊人的。早期以秒来计算,而现在则是以纳秒(时间单位,一秒的10亿分之一)来计算。交易量居全国交易量的前23名。

作为早期的革命先驱和奠基人之一,麦道夫很快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成为举足轻重的人。但是现在纳斯达克的官方纪录上,没有详细的麦道夫任职的记录。只有《今日美国》的报道表明。他在1991~1993年,曾担任过三年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并一直担任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董事和证券服务业协会董事。

作为证券业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麦道夫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他是我们行业里的国会议员。”Marianne Brown,Omgeo公司的CEO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麦道夫的“江湖地位”。

《商业周刊》企业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麦道夫在众多美国公司中担任董事。而这一直也是一个人是否德高望重的重要指标。当然,这个“受人尊重”的身份是众多予资本与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圈子很重要

在纽约和佛罗里达,麦道夫夫妇是富裕犹太人圈子中的熟面孔。他的许多客户都是来自这些富裕阶层。麦道夫一直试图将他的个人关系网变成财富。《华尔街日报》报道说,麦氏仅在明尼苏达州霍普金斯市山顶高尔夫球俱乐部和橡树岭俱乐部就“融资”超过1亿美元。

“你在高尔夫球俱乐部打球或吃午饭时,所有人都在讲麦道夫如何帮他们赚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所有人都想加入(麦道夫的项目)。”

“伯尼”是麦道夫的投资人对他的亲切称呼。在佛罗里达以及纽约的犹太社区里,麦道夫被很多人视为投资方面的“上帝”。麦道夫的基金,被圈子里的人简称为“犹太人基金”。甚至有些人称他的基金和财政部发的短期国债一样牢靠,可见他的信誉有多高。要加入这个俱乐部,你得证明自己的钱是干干净净挣来的,而且,你得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一个有魅力的人。

麦道夫和他的妻子鲁斯就以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而著称。通过麦道夫家族基金,麦道夫夫妇资助剧院、大学和艺术基金,他们还向许多犹太人慈善机构作出大笔慷慨捐赠。此外,很多的政客都接受过麦道夫的政治捐赠。多年来,麦道夫对外宣称的投资记录非常成功。持续的高回报是麦道夫欺诈持续多年的重要因素。

他从来不说明他的投资方法,也不解释他是如何利用投资者的资金获得回报。不论市场好坏,他每年都可以支付10%以上的投资回报利润。他曾经有一次说:“这是通过恰当的投资策略产生的,我不能详细予以解释。”有时候他就干脆以“内幕消息”作为回答。

少于100万美元的投资,麦道夫是不要的。而且,他的另一个苛刻条件是,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信任他,你就会得到每月1%至2%的稳定回报。在棕榈滩俱乐部。大家都知道,大家也都是这样拿到红利的。

一名投资者多年来对麦道夫的投资回报都十分满意,他说:“即使是见识广博的人也不能真正说清他在做什么。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他总是现金充裕。”

据说,麦道夫还告诉他的客户:“如果你在我这里投资,就不能告诉任何人。这儿发生的事情跟任何人都无关。”投资者们将麦道夫视为传奇。甚至开玩笑地说,如果麦道夫是骗子,他将把全世界一半人拖下水。不幸的是,这一玩笑竟然成真。麦道夫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伙伴发展“下线”,有的人因成功“引资”而获取佣金。一些“下线”又发展新“下线”。

其实,麦道夫使用的是很简单的“庞氏骗局”,就是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给老投资者。这一招,使数千投资者,包括对冲基金、银行和富有的个人都成为了麦道夫的受害者。财富是神秘的,这是那些对财富孜孜以求的人所共知的,而

麦道夫正是利用了这点,在对其财富增长的来源上守口如瓶,在其回报上出手阔绰。也会引来更多的追加资金与更多的投资群体,可当他们拿着高额的回报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曾想到那些都是他们自己的本金。

谎言的衰落

这个在几十年前就被败绩庞氏骗局,是怎么在麦道夫手中再次“发扬光大”的呢?如此简单拙劣的招数,居然可以让无数商业巨子,社会名流骗得团团转。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事情。倘若没有这次的金融风暴,还有多少人会被麦道夫所蒙骗,乖乖交出自己的积蓄呢?

事后看来,整个事件似乎很难让人相信。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年复一年的带来稳如磐石般的、15%或更高的投资回报,除非他(她)要么是个天才要么是个骗子。

然而,人们排着队将自己的储蓄委托给麦道夫。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朋友或投资顾问那里得知了一个内部消息:有位华尔街高手的投资记录棒极了。麦道夫的经纪商网络还包括许多富有金融经验的基金的基金(FOF)和私人银行。

他们被骗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华尔街内幕人士的诱惑力。没有人想到麦道夫是在经营一个庞氏骗局,但许多人以为他拥有不公平优势。麦道夫是纳斯达克前董事长以及华尔街最大的做市商之一,这就够了。

“我们都曾满怀希望,但我们内心深知这美好得不太可能,对吗?我的意思是,如果投资回报如此强劲和稳健,为什么人门不全都参与到这场游戏中来?”麦道夫的一位投资者罗伯特・丘(Robert Chew)在Time。com上写道。这位投资者妻子的家人已因麦道夫损失了3000万美元。“当时我们得到的描述是,那些‘纽约人’有一套系统。”

纽约人总有一套系统,尤其是在牛市最火爆的时候一那时候华尔街内幕人士似乎占据有利地位,能比别人赚更多的钱。只要有机会,谁不想与他们一起投资呢?

以前曾担任分析师的亨利・布洛杰特(Henry Blodget)曾在2003年被美国证交会(SEC)指控欺诈性研究报告,后来他赔付400万美元达成和解。他在其博客Clusterstock上主张,许多华尔街资深人士都认为麦道夫在搞鬼。

布洛杰特称,这些人士并未料到麦道夫是在用客户资金拆东墙补西墙:他们猜测他是在利用从自身的大型做市业务得到的内幕信息,为自己的客户“抢先”做交易。这种猜测可以解释麦道夫稳健得有点奇怪的高回报。

即便华尔街人士不这么认为,麦道夫的一些百万富翁客户可能也会这么想。麦道夫去年在纽约菲罗克忒斯中心(Philoctetes Centre)的一场辩论中。自己暗示了这一点。他首先悍然断言,由于存在监管保障措施,“内幕交易违规行为不可能不被发现,肯定无法天长日久地隐藏”。

但他补充说,这属于“公众实际上并不理解的东西。如果你在报上发现某人违反了规则,你会说:哼,他们不―直在这么做嘛。”

的确如此,如果你有幸进入棕榈滩(Paim Beach)或日内瓦湖(Lake Geneva)畔的那些乡村俱乐部,你有一半会认为,这样的奢华很不光彩,另一半则会纳闷:“我怎样才能加入这个圈子?”麦道夫的推销,与华尔街基金经理在繁荣时期利用热门投资来诱惑普通人这一悠久而卑鄙的传统完全符合。

查尔斯・米切尔(Chades Mitchell)在上世纪20年代就是这样做的,他通过纽约国家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花旗银行的前身)的投资银行部门出售证券,该业务随后在1929年的股灾中崩溃。这一丑闻造成的结果是,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规定银行与证券公司分离。

同样规模的丑闻上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在那个时代里,进取型共同基金盛行,而对冲基金成了知名投资工具。

“1965年时的对冲基金……是华尔街仅剩的带有秘密、神秘、排外和特权色彩的堡垒。它们是美差中的美差。”约翰-布鲁克斯(John Brooks)在其描写上世纪60年代股市狂潮的《沸腾岁月》(The Go-Go Years)一书中写道。那场狂潮以1970年的股灾告终。

上世纪60年代也出现了一位伯纳德:伯纳德・科恩费尔德(Bernard Cornfeld)。他的投资者海外服务(Investors Overseas Services)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共同基金集团,最终却沦落为一场庞氏骗局。“你是否真的想发财?”是这位伯纳德对求职者提出的问题(伯纳德曾雇用2.5万人在欧洲各地逐门逐户销售共同基金)。

麦道夫比科恩费尔德更巧妙,因为他的销售对象已很富有(或者相当富有),并且偏好舒适的安全感而不是令人眩目但起伏不定的投资回报。这些人寻求的是对冲基金投资的特权再加上年金的安全性。这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拥有的,或者至少无法长期拥有,但麦道夫则向他们提供这种天堂境界。虽然我们现在会对这些人的轻信感到吃惊,但有两点确实让麦道夫看上去可信。

这是一个风险社会。麦道夫无疑是这个社会里最佳的编剧和一个最出色的演员。他所饰演的推销员用良好的美誉度和信誉度:高尔夫球会所、鸡尾酒会等奢华场:回报相对适中、且令人安心的回报率构建成一个在旁人看来是高不可攀安全保险的财富孵化器。并以最出色的表演用二十几年的时间让那些理性至上的人相信这个孵化器对财富的神奇功效。这一古老的骗局无法彻底消亡的真正原因正是由于人类对理性的无限推崇和“超值”发挥,而理性至上和理性万能也正是这个社会现代性的核心。“现代性总是涉及风险观念。”现代性的阴暗面就是风险社会的出现。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风险暗示着一个企图主动与它的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说明。风险社会的存在只能表明对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知识之有限性的焦虑和无奈,因为风险的可能性更多地存在于未知之中。因为未知才风险,因为未知才焦虑。那么“庞氏骗局”不朽的原因是否是人类对理性的过度追求呢?

上一篇:向隅狂欢 第2期 下一篇:历史与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