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力:职场成功的法宝

时间:2022-08-06 09:36:57

复原力:职场成功的法宝

小H任职于全球十大IT企业之一的某公司,虽然入职不久,却由于该公司是北京奥运的最大的赞助商之一,他有幸代表公司为北京奥组委工作。奥运会筹办期间,他就生活在奥运村。按照常理来推断,能够既为公司效力又能为奥运建设出力,精神生活自然应该是充实的;同时奥运村的各项设施又完备齐全,物质生活自然该是舒适的。但就是在这样天时地利的环境中,小H却说自己只有迷茫、徘徊和彷徨……

他不断抱怨着公司内部的种种不公,觉得周围的人左右逢源而自己的努力却被人视而不见;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不仅得不到上级的肯定,还经常遭受那些他视为战友的同事的伤害。同时处在这样的IT行业,所面临的压力和工作强度也让他倍感焦虑。用他的话说,“每天衣着光鲜地忙碌在全世界目光和视线的焦点,心中却疲惫不堪。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却时时想要放弃,想要离开……”

职场犹如人生,总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职场犹如竞技场,有冠军的欢笑就有失败者的泪水;职场犹如战场,有时候剑拔弩张、硝烟滚滚……那么,是什么让一些人留下来并笑到最后,叱咤风云而笑傲江湖,又是什么让一些人黯然离去,连背影也没留下?

尤其是IT行业,员工往往面对更大的挑战,更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更激烈的竞争,因此,往往也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痛苦。

复原力――

决定成败的关键力量

有一种力量叫做复原力(resilience)。一个人复原力的强弱,比教育、经验、培训,更能决定他的成败。

萨尔瓦托尔・马迪(Salvatore Maddi)和黛博拉・库萨巴(Deborah Khoshaba)针对伊利诺斯贝尔电话公司(Illinois Bell Telephone Company)的一项长达12年的追踪研究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12年中,由于市场行情的急速变化,贝尔电话这个市场的垄断者不得不开始与其他的竞争者争夺市场,因此,在他们每年进行测试的约450名测试者中,有一半的人丢了工作。同时,他们中超过2/3的人遭受着人生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失业、离婚、心脏病、抑郁、焦虑、药物成瘾和酗酒等。但是,在他们中约有1/3的人,虽然遭受了诸如失业、压力、打击等人生的种种挫折之后,仍然攀上了人生的高峰。根据研究者最后的报告,在这1/3的被调查者中,留在贝尔电话的人已经成为了公司重要的领导者,而那些离开公司的人,不是自己成功地创业,就是成为了其他公司的重要领导。

为什么这些人不但成功地应对了人生中的挫折,而且还在这些挫折中得到了磨砺、发展了自己从而获得了成功?当初大家都能够进入贝尔,研究者就判定所有的被调查者其实在学历、智商等方面都具有相近的素质,而最终职业生涯的天壤之别,恰恰是由于个体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所拥有的复原力不同。当命运的洪流席卷而来时,屹立不倒的人弄潮在前,而被打垮的人则随波逐流,最终被命运所吞噬。

复原力――

七大特质的共同载体

宾西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凯伦・瑞维奇(Karen Reivich)和安德鲁・夏特(Andrew Shatte)认为,复原力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从困境中复原的能力,包括度过日常工作的困难与压力(例如工作绩效的压力、与同事间的冲突等),或是从重大的挫败(例如被降职或失去工作)中重新站起来的毅力。另一方面它也隐含了更为积极的意义,也就是有追寻新的意义或是新挑战的勇气。

具体说来,根据Karen Reivich教授的多年对复原力的研究,她总结复原力包含以下7个主要的成分:

对自我情绪的意识和控制:换句话说就是做情绪的主人。能够分清自己是焦虑还是愤怒,是紧张还是恐惧。不压抑自己的情绪情感,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对它有所控制。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人在情绪高涨的时候,难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控制冲动: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的流行不是没有道理的。具有高复原力的人往往能够不过快地做出决定。他们总是能够沉得住气,从而静观其变,三思而后行。

乐观:英文中有一个词叫做pie-in-the-sky,意思是天空中的饼。换成中文可能有点画饼充饥的意思。乐观不是这种盲目地把事情往好处想,而是相信事情一定可以解决,未来一定会更好。但是另一方面,你也不会对明显的风险或是阻碍视若无睹。你对未来有着正面的期望,同时又保持务实的态度面对困难。

原因分析:这是要求个体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综合全面地进行分析。虽说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拥有高复原力的个体往往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分析多种因素。拥有这样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共感:这是一个很心理学化的词。其实,就是你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洞察能力。这种能力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帮助你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而你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才可能得到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

自我效能感:这种能力意味着你自信能够有能力解决问题。这其实要求你能够自知其短又自知其长,从而扬长避短地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不是自尊心,它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客观理智地分析之上,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挑战:时时准备承担必要的风险。那些拥有高复原力的个体愿意去尝试,并且对这些尝试后的失败处之泰然。

当然,那些具有高复原力的人并非在这7项素质上全部得高分。Karen Reivich强调说,个体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擅长上述7个方面中的哪个方面,然后尽可能地扬长避短,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复原力了。

那么,具体如何来提升自己的挫折复原力呢?这些因素是能够后天培养还是先天注定呢?

复原力――

后天努力的宝贵财富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复原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那么从哪里开始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是什么导致了事情的不同结果呢?是挫折本身还是我们自己呢?根据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博士的ABC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是我们自己的信念看法导致了事情的结果。当挫折(adversity)来临之时,我们首先产生的并不是行动,而是对这种挫折的解释和观点(belief)。而我们的情绪体验和最终的行动,恰恰是基于我们的观点和解释,而并非是最初的挫折事件。因此,导致事物最终结果(consequence)的差异,其实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我们的信念和观点。

拿开篇小H的例子我们分析一下,A――挫折是上级对于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自己的辛苦得不到肯定。而他对这样的挫折的解释B――是周围同事的排挤和伤害,让自己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简言之,人心叵测!那么结果C――小H开始变得彷徨、沮丧,情绪低落甚至想辞职不干了。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问题出现在B环节。小H片面地将自己得不到领导重视归咎于周围的同事。而这种对人性的失望,导致他产生了想离开组织的想法。那么,我们很容易推断出,如果继续怀着这样的观念继续下去,即使小H进入了新的组织,他仍然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或者他继续留在组织中,而采取一种敌对的态度对待同事的话,他的工作环境和发展也是不容乐观的。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遇到挫折时,我们更关注的是我们的情绪体验,而并非我们的观念。我们几乎很难察觉我们的观念是否存在问题。这样,在解决困境时,我们就很容易纠缠于情绪和情感,进而难以解决真正使我们陷入困境的因素。那么,如果经过后天的有意识的培养处理困境的认知习惯,个体还是可以摆脱情绪的纠缠,进而很好地面对挫折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如何从挫折中复原:

在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最先感受到的,通常是情绪上的体验而非自己的想法。就像小H一样,他感觉到自己受到伤害,先是愤怒,但是似乎自己对这样的现状无力改变,继而,愤怒的感受转为彷徨和迷茫。但是,单单有了情绪体验对于解决困境往往无济于事,个体最重要的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通常来说,一般的焦虑、恐惧、愤怒这样的简单情绪常常可以由单个的事件所引起,所以也很好分析这些情绪背后的信念想法。然而,像小H这样的迷茫、彷徨等复杂的情绪体验,就不是一件两件事情引起的那样简单,因而,分析这种情绪、情感背后的深层的想法和信念就变得困难许多。

当你最后得知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对事情的解释之后,你得深入分析自己的认知或是想法具有哪些特性,思考问题时是否容易犯下某些错误。例如,自己是否妄下结论,没凭没据就觉得同事都给你穿小鞋,从背后挤兑你。外部归因,把失败和错误都归咎于外界,从来不考虑是不是自身的问题。

先前讲过,复原力强的人往往都具有看问题比较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为,导致了困境的因素往往不止一个。因此,能够多方面地提取线索来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小H得不到领导的重视也可能是他太过张扬的性格导致了领导的不满,抑或是虽然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比起其他同事他做的还远远不够……如果能够将这些想法也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内的话,可以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危机。

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分析各个因素所占的权重,比如,受到同事的挤兑或许只占10%,而自己太过张扬可能就占到了50%。由于不是所有的因素你都可以控制和改变,所以,你还必须决定哪些原因是可改变的,哪些是不可改变的。当你要寻求解决方案时,就应该从可以改变的因素开始。

当然,要做到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你必须能够了解自己的归因风格。就是你平时更倾向于将事物发生的原因归咎到哪里。在考察自己归因风格方面,你可以从三个维度着手:你是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你倾向于将事情发生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还是他人;你认为问题的原因未来仍会持续存在,还是这只是偶然的巧合;你是就事论事还是会推而广之。

既然你知道了自己平时喜欢的归因方式,那么在遇到挫折时,不妨往相反的方向去想一想。就像小H平时喜欢将问题归咎于他人,那么,这个时候他就更应该注意被自己忽略掉的另外一面,自己是不是在工作中存在问题。或者对于平时的细枝末节认为不会影响到大局,是不是应该推而广之地想一想,平时的一言一行被领导看在眼里是否会影响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

在思考了所有可能引起困境的原因后,最重要的,是要为你自己设置的信念和理由找到支撑的证据。既然你认为同事都挤兑你,那么,你是否也从他们那里获得过支持和帮助,在入职的时候是否获得过教育和指导呢?抑或是你亲眼看见有同事给你向领导“打小报告”……只要你能够仔细地寻找证据,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认知到底是实事求是,还是无中生有。

通常,经过了仔细求证的过程之后,你也可以为你先前所设置的一些观念和想法提供佐证或是提出反驳,之后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那些你确实需要改进,并且能够改进的地方进行处理和改变了。而此时,也正是你向困境发起挑战而绝地大反击的时候了!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实,这也是老祖宗和我们玩的一个心理战。当心志苦过、筋骨劳过,体肤饿过后,老天看看谁最后还留在那里,才能放心地将大任交予这样的人……而孟子只不过想让正在经历着痛苦的人乐观一些,才把话反过来说。因此,在逆境中的人们,历练出高效的复原力,才是取得职场成功的法宝。

上一篇:微软之“道” 下一篇:SAP+Sy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