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的金融支 持政策研究

时间:2022-08-06 09:36:45

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的金融支 持政策研究

柴达木盆地属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2005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正式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确立的2年时间内,作为在资金有效配置方面充当主角的海西州各家金融机构,如何为柴达木循环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现状

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2007年6月,全州贷款余额643608万元,较年初增加38059万元,增长6.29%。2006年累计新增贷款332667万元,占当年GDP的19.57%,2007年l―6月累计新增贷款164806万元,占当年GDP的19.77%。金融支持呈现如下特点。

1.信贷资金重点投向钾肥、碱、有色金属、煤碳等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了以上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有效地支持了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促进了四个工业园区的稳步发展。从全州银行信贷投放看,截至2007年6月末,盐化工行业贷款占比达54.84%,无机碱行业贷款占比达11.96%,水电行业贷款占比达3.60%,有色金属行业贷款占比达1.81%,煤炭行业贷款占比达5.44%。2007年6月末,以上行业为主的全州最大十家集团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州贷款总额的70%以上。大量信贷资金的投放有效支持了青海碱业、中信国安等一批新建企业的开工建设,支持了青海盐湖集团等企业的项目开发、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增强了竞争实力。

2.不断加强业务创新,改进服务方式方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一是针对大项目所需资金额大,建设期限长的特点,积极开展银团贷款业务,2007年6月末,发放银团贷款11280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7.53%;二是大力开展票据贴现业务,票据贴现额达14391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24%,较年初增长了47.49个百分点,为州内工业企业短期融资提供了方便;三是积极为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业务;四是针对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落后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协助部分农村信用社开通了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并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部撤出的天峻县构筑网上“虚拟网点”,天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借助国有商业银行强大的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服务。

3.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市场调研,通过银政、银企座谈会、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推介会等桥梁,积极培育小企业客户群,大力开拓业务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2007年6月末,全州小企业贷款余额为69832万元,较年初增加5058万元,增长7.81%。2007年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上,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18家企业签定了7.81亿元项目资金供应协议。在银行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有效缓解了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加快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步伐。

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必然推动金融发展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确立以来,柴达木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经济总量和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70亿元,位列青海八地区第二位仅次于省会西宁,GDP增速在全国三十个民族自治州位列第三位。各银行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各项存贷款规模继续增加,经营效益不断提升,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6月末,海西州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加124888万元、38059万元。不良贷款为58805万元,较年初减少3644万元,不良率为9.14%,较年初下降1.17个百分点。实现盈利11496万元,较同期增加6916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885万元,较同期增加1068万元。

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长期以来海西州以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为组织体系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银行业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海西辖内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呈逐年萎缩趋势。2006年末,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10个,较2000年减少了38个。其中格尔木地区有机构网点51个,占比46.37%,德令哈地区有机构网点22个,占比20%;其余二县三行委共有机构网点37个,占比33.64%。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快的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天峻县没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其余二县三行委均只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金融机构的减少,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金融市场功能弱化,金融服务水平下降,制约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服务滞后。海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牧业发展滞后,海西的8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金融服务满足度较低。目前,海西州金融系统在体制、机制、方式等方面仍不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务缺失成为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金融服务手段、方式和品种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需要。在海西的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还存在许多盲点。同时,农业保险和农民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与需求相去甚远。各家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保留在县域,其余的存款80%通过邮政、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上存转移到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流失严重,加上企业的自身因素,比如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生产流动资金得不到满足。

(三)受经济发展的局限性、银行经营理念的影响,银行经营中存在诸多潜在风险。目前循环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产业链尚未有效延伸,新建成投产的大型项目有限,加之银行趋向于“双优双大”经营理念的影响,使得信贷资金高度集中于部分优势行业、个别大中型企业,客观上造成了信贷风险的高度集中,贷款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各行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信贷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各项贷款以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为主,中长期贷款占比达60%以上,受国家宏观调控、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经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贷款的风险难以掌控;三是由于银行经营对大集团企业的依赖度较高,企业存款稳定性差波动较大。

(四)现行信贷体制改革成为金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信贷审批权限统一上收到省一级机构,目前基层分支机构除小额质押贷款外,基本没有信贷审批自,极大地削弱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客户的机会;由于信贷审批权限上收,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难以做到快捷、高效,因此,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难以真正建立,加之“贷款责任终身制”导致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对小企业、农牧业的信贷投入不足,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依然较突出;贷款审批审查等操作环节缺乏灵活性,各行在信用评级、贷款抵押担保等要求上,无论大中小型企业都一个标准,由于要求较高,使很多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被拒之门外。

(五)铁路运力不足对循环经济发展及金融进一步支持有一定的影响。2007年由于兰州―西宁二线施工、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线改造等因素,铁路运输依然紧张。2009年铁路复线建成通车以前我省铁路运力紧张状况难以缓解,对工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产品积压,销售不畅,短期内企业销售收入难以及时实现,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贷款企业将会有一定的还贷压力,不利于银行的进一步支持。

(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差制约了金融对循环经济的有效支持。目前,海西州没有一家信用评级机构,经济发展较快的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各有l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两担保机构注册资金为6725万元,目前两担保机构仅与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开展贷款业务,截至6月末贷款余额为3900万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61%,担保机构的运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但由于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担保机构实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由于信用评级难,大多数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长期以来受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企业个人贷款违约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一是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牧区设立新机构网点,积极探索和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组建步伐,通过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切实建立起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二是适当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农村银行,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撤并后金融服务不足的空缺,切实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保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的均衡发展;三是适当增加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如在辖内增设开发银行分支机构,并在业务范围内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四是柴达木现有金融机构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五是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在海西设立分支机构;六是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尽快为中小企业开展担保业务。

(二)进一步优化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优化对重点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继续支持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水电、煤碳等支柱行业的企业做大做强,信贷支持重点应由外延式扩张变为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内涵式扩张。加大对技术改造和采用新工艺、新科技的信贷支持,减少低水平重复性建设投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二是大力培育藏药、“绿色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产业,积极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从而带动新兴工业的发展,逐步提升产业结构;三是根据大客户优势行业信贷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各银行应加强合作,积极开展银团贷款业务,以分散信贷风险,并由各行联动切实加强对大客户的风险管理。

(三)加强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各银行业要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一是改进现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合理规定地市分行、县支行的信贷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切实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研究探索加大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途径,推出符合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为小企业提供多品种、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培育和壮大一批小企业,增强各行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积极研究探索适合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以及提供抵押担保的条件与大中型企业有所区别;四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反映情况和问题,商讨解决途径和办法,共谋小企业发展大计;五是要以打造“诚信海西”为契机,多方联手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断优化小企业贷款的外部环境;六是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监测考核力度,引导各机构加强金融服务,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四)加强金融监管,增强服务意识,做好风险预警工作,为维护辖内金融稳健运行做出积极的贡献。一是针对大额贷款、多头授信情况,由监管部门牵头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大额贷款信息共享机制,各金融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贷款企业情况交流,多方联动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真实性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三是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即建立金融部门与经济部门之间包括宏观政策、信贷政策、微观企业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产品之间的共享机制,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提供依据,切实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四是加强非现场监测预警工作,运用客户风险预警信息系统适时对千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及贷款集中度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加强风险防范,促进产业园区内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五)加快诚信社会建设步伐,为园区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一是加强社会信用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倡导诚信守约的道德规范,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推进市县乡村创建区域信用品牌;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一方面发展壮大现有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积极有效地组织担保资金来源,保持合理的资金规模和结构,增强担保实力,切实发挥担保作用,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另一方面鼓励各类经济实体设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构筑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增强银行的支持信心;三是积极协调司法部门,集中力量加大对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解决当前金融案件受理难、判决难、执行难的问题;四是鼓励和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

(作者单位:人行海西州中心支行)

上一篇:玉出昆仑镶入奥运 下一篇:浩气出深闺造福青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