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出深闺造福青甘宁

时间:2022-08-03 08:40:44

青海油田目前已在涩北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768亿立方米,建成年产天然气49.63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和总长2028千米的5条天然气长输管道。具备了年输气73亿立方米的输送能力。2007年,天然气产量、销售量分别为34亿立方米和30亿立方米。天然气年产量已超过原油年产量,撑起了油田发展的大半壁江山,为油田带来了相当客观的效益。

那么,下游用户在涩北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上是如何配合的呢?他们到底做了哪些努力?从中得到了些什么实惠?在进一步利用天然气上又有哪些打算呢?带着诸如此类的疑问,笔者利用多年来参与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报道所积累的资料,分别对格尔木、西宁、兰州和银川4个下游用户进行了链接。

力助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

1996年8月31日,埋藏在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被青海油田通过第一条长输管道――涩格(涩北――格尔木)管道,输送到了离气田189.6千米之外的格尔木。这条年输能力为8亿立方米管道,不仅为青藏重镇――格尔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洁的能源,而且还为该地区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等循环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

涩北天然气输送到格尔木市后,从2000年开始了全市的“气化”工程。首先是将青海盐湖集团公司、格尔木炼油厂两家大型企业的燃料改成了天然气,接着又拉开了全市“煤改气”、“油改气”工程的序幕。目前,格尔木市所有大型锅炉都已基本改用天然气,取暖设施一律换成了天然气壁挂炉。同时,公交车、出租车全改为天然气作燃料了。油改气前,每辆公交车每天要花70元的油钱,现在只要40元左右。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1999年6月,青海油田在格尔木炼油厂建成了年产10万吨甲醇、10万吨气体分馏和2万吨聚丙烯3项天然气化工生产装置,不仅实现了资源优势就近向效益优势的转化,而且使格尔木炼油厂实现了从单一的燃料型炼厂向燃料一化工型炼厂的转变,步入了环保节约型“绿色”炼厂的行列,为促进青藏地区经济发展、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增添了后劲。

随着天然气产量的大幅度增长,青海油田在格尔木炼油厂新建的年产30万吨甲醇装置于2006年9月投产一次成功,每年可将3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转化成市场上紧俏的甲醇。目前,青海油田的甲醇年生产能力已达40万吨。成了中国石油最大的一家甲醇生产企业。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青海油田的发展呈现出了石油、天然气、化工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2005年6月,青海中浩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在格尔木破土动工,整个项目将于2009年10月建成投产。届时,格尔木地区将拥有100万吨甲醇年生产能力,可称得上是目前亚洲利用天然气制造甲醇的最大装置。

在发展天然气化工的同时,格尔木地区其他的天然气利用项目也在同步发展。2007年12月。格尔木炼油厂已有3部以甲醇为燃料的通勘车投入使用,这在青藏两省区尚属首次。总投资11亿余元、年耗天然气3.5亿立方米的30万千瓦燃气电站正在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加紧建设。

为满足“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对天然气的需求,青海油田于2007年5月29日建成了年输气能力20亿立方米的涩北――格尔木的第二条输气管道。至此,涩北气田已经具备了每年向格尔木输送28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能力。

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城市,格尔木市在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然气化工、油气――盐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一盐化工”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正在实施之中。自2001年以来,青海盐湖集团、青海中信国安等资源型企业。已在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发展中率先迈出了一步。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利用天然气在降低能耗、延伸盐化产业链、促进盐湖矿藏综合利用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该集团还投资80亿元,正在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公司正在研发盐湖资源――钾、硼、锂、镁的综合利用技术,计划到2010年将形成年产碳酸锂8万吨、硼酸15万吨、高纯氯化镁50万吨、硫酸钾(镁)250万吨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改写了西宁的能源结构

2001年5月31日。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涩宁兰(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送到了古城西宁。随着天然气的接通,市民家里的小煤炉被逐步淘汰,一个个燃煤锅炉轰然倒塌。

随后,天然气以其清洁高效、环保节约的特点,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同时又给西宁市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创造了条件。从那时起,西宁的天然气需求量每年都在攀升,西宁市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阶段。

西宁中油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西宁市的天然气用量达4.7亿立方米,是2001年开始使用天然气时的27倍,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天然气用户7万多户。西宁作为一个没有管道天然气使用历史的城市,天然气用气量和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国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西宁地处湟水河峡谷地带,由于受地域和不利的气候气象条件影响,空气中的烟尘等污染物很难扩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在逐年加剧。为改变这种现象,从2001年起。西宁市开始实施了以“煤改气”、“油改气”和集中供热为重头戏的“蓝天碧水”工程。相继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天然气管网,市区所有公交营运车辆已全部完成了“油改气”,88%的出租汽车完成了“油改气”。从经济效益来看,汽车改用天然气作燃料,按当时市场价格计算,比使用汽油节约成本近50%,出租汽车经营者每天可增收100多元:从社会效益来看。天然气燃烧充分,几乎达到零排放,比使用汽油更环保。青海天然气储量丰富。价格便宜,推行“油改气”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降低运输成本的首选。

据西宁市环保局局长陈发青介绍,西宁市的“煤改气”工作开始于2001年3月,铺设管网、建加气站、改造锅炉、集中供热几乎同时进行。仅2007年就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资金,对市区196家261台燃煤锅炉进行了治理改造,目前市区90%的生活生产锅炉已改用天然气作燃料,城市地下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97%以上,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通过“煤改气”治理改造,西宁大气中颗粒物、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每年可减少用煤量1.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5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30吨。气象资料显示,天然气的利用,使西宁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0年的42%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07年年底,西宁市被青海省环保局正式命名为“青海省环境保

护模范城市”。

市民张军感慨地说:“这是一项无法作假、难以作秀的民心工程,因为空气质量如何,老百姓每天一大早醒来就有了评价。”家住西钢地区的曲女士说:“什么是民心工程?天越来越蓝就是最好的民心工程。”

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不仅改善了西宁市的燃料结构,提高了环境质量,而且还推动了西宁市天然气化工、城市交通、燃气等行业的良性发展,为市民就业安置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为“还兰州冬日蓝天”出了大力

甘肃省省长助理、兰州市市长张津梁今年1月16日在新华社甘肃分社举办的“还兰州冬日蓝天”高端研讨会上讲道,天然气为“还兰州冬日蓝天”出了大力。

据张津梁介绍,2001年9月,中国石油通过涩宁兰(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把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送到兰州后,兰州市立即将大规模利用天然气列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于2002年启动了“123清洁工程”(即一年完成公交车天然气改造。二年完成出租车天然气改造。三年完成燃煤锅炉天然气改造),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实施“煤改气”、“油改气”工程中,兰州市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对600台燃煤锅炉进行了“煤改气”,对近1万辆公交车与出租车进行了“油改气”,公交车“油改气”已达100%。出租车“油改气”到2009年要占到总量的85%以上。兰州市今年还将对“123清洁工程”中剩余的287台燃煤锅炉进行“煤改气”,到年底,兰州的天然气加气站将要达到30座。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记录显示。2007年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已由2001年的155下降到9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比2001年增加152天;空气中三项污染物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28.7%;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50.39%;二氧化氮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2.44%。是有自动监测记录以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

科技部认为,兰州市的“油改气”已成为全国的榜样。据兰州科学技术联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透露,科技部已经正式立项,总经费达6500万元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干热条件下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项目将在兰州启动。

据兰州燃气化工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2001年9月进入兰州后,当年11月6日天然气逐步进入百姓家中。涩北天然气以其优质、环保、安全、便捷、经济、应用领域广泛的特点。很快赢得了兰州百姓和各行各业的青睐。天然气目前已在33万户居民家里安了家,有近2000台锅炉完成了“煤改气”改造,全市日用天然气总量已超过200万立方米。

随着煤、电、油等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兰州市民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另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天然气。据《兰州日报》报道。进入2007年10月以来,兰州市煤炭价格创近年来新高,由于全市推行了“煤改气”,许多市民对煤价上涨反应平淡,甚至还有不少市民不知市场的煤价是多少。家住新港城的蒋大年说:“我三年前买了套新房,里边通上了天然气,冬季取暖再也不用煤了,所以不再关心煤炭价档了。”

天然气不但使兰州老百姓受益。而且还为兰州经济发展助了一臂之力。兰州石化公司通过实施大化肥“油改气”项目,使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刘家峡化工集团公司原是一个以重油为原料的化肥生产企业。由于受原料价格等因素的制约,2000年9月被迫停产。涩北天然气送到白银后,该公司通过实施“天然气替代重油”技改项目,使生产能力提高了30%。到2002年4月以后,生产经营开始走向了良性循环,重新塑造了这个曾一度被《巴黎时报》称为黄河源头第一污的企业形象。在短短几年内,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成了一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

使银川空气质量居西北省会之首

据《宁夏日报》2007年12月30日报道,近年来,银川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连续3年优良级天数保持在312天以上,位居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之首,这主要得益于天然气在全市各个领域的推广使用。

宁夏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长期以来银川城内烟囱林立的景象,年年一百多个冬日大都灰霾穹盖,空气污浊。而近三四年来,随着天然气的进入。市民发现“吞云吐雾”的黑烟囱越来越少了,城市的天蓝了。云白了,空气清新了。

2007年7月23日,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通过涩宁兰(涩北――西宁――兰州)管道和兰银(兰州――银川)管道,顺利到达贺兰山下的银川。兰银输气管道的建成投运,不仅实现了涩宁兰、西气东输、长宁(长庆――银川)3条输气管道的成功对接,而且实现了塔里木、涩北、长庆三大主力气田天然气,的联网互供以便相互调剂补充。同时还为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天然气用户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经济的气源。

就在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进入宁夏的这年,银川市环保部门申请“煤改气”项目资金150万元,完成“煤改气”工程100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覆盖面积120万平方米,减少燃煤用量约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74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吨。

据介绍,银川市环保局在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节能减排上采取了4项措施。一是积极推进天然气入户,在新建住宅环评审批中将天然气入户列为一项硬指标;同时加快了对居民小区燃料结构的改造步伐,使全市天然气入户率达到了53%。二是推行了重点行业的“煤改气”项目,改造燃煤锅炉48台,新增加天然气供热面积34万平方米,年减少燃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40吨。三是推进了居民小区天然气供热项目,新增加天然气供热面积125万平方米。四是建设了14家汽车天然气加气站,对全市所有公交车和90%的出租车实行了双燃料改装。

几年来,仅银川哈纳斯燃气公司就完成投资4亿多元,铺设天然气主支管网700多千米。使天然气供暖面积由2003年的200万平方米增至目前的500万平方米,民用天然气用户由2003年的6万户扩大到15万多户,对200多户工业、餐饮企业及锅炉、机关食堂进行了“煤改气”改造。

2007年11月1日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上调后(每吨各提高500元)。银川市拿出了“油改气”的高招,一时间,“油改气”市场持续升温。据银川长城燃气汽车发展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每天前来进行“油改气”的车主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左右。一位捷达车司机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油价涨价前,加25元的93汽油能跑90公里,油价上涨后,加25元的93汽油只能跑80公里多一点;但对车实行“油改气”后,加25元的气能跑170公里。虽然要五六千元的改装费,但是一年下来至少能省一半的燃油开支。

银川市在推行“油改气”的同时,还大力推进了“煤改气”工程,累计对500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进行了“煤改气”。银川市环保局一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细账:5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煤改气”工程,相当于每年减少取暖用煤20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2.5万辆次拉煤车入城;相当于每年减少炉渣量7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拉渣车进城1万辆次。同时,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76.6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850吨。

在银川,还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与液化石油气和电能相比,天然气价格最低。一个家庭平均每月用一瓶12.5千克装的液化石油气,价格为62.5元,而用15立方米天然气只需21元,如果用电炊则需支出68元。

柴达木盆地涩北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写了青、甘、宁三省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凸显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青、甘、宁三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满足下游用户对天然气的大规模需求,青海油田决定,从2008年起,利用3年时间,使天然气在现有56亿立方米产能/年、37.7亿立方米/年产量的基础上,分别达到100亿立方米/年和70亿立方米|年。

(作者单位:青海油田新闻中心记者站)

上一篇: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的金融支 持政策研究 下一篇:对金融支持海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