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世人的明代金铜佛像

时间:2022-08-06 09:05:47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如北齐、北魏、隋唐、宋辽等时期,达到了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也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在材质上不仅有金铜佛、石雕佛、木佛,还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纸制的夹纻佛,其中以金铜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视。唐以前的石佛像艺术价值最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场上非常罕见。

“最贵”佛像带热收藏市场

2013年,香港苏富比2013秋拍“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中,一尊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以2.36亿港元的成交价拍出,刷新了中国雕塑世界拍卖纪录,该佛像也成为世界上最贵佛像,在拍卖场上屡创高价的明代金铜佛像再一次惊艳世人。

永乐时期所制作的鎏金佛像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佛教界最重要的作品,以精致的铸造技术与丰厚的鎏金技巧闻名于世。此前中国佛像拍卖的最高成交价约为1.2亿港元,同样由苏富比于2006年在香港创下。

北京翰海佛教艺术部主管一西平措在拍卖后表示,佛像的高价成交预示着第二轮佛教艺术品高峰期的到来,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将构成未来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

而此前,相比其他收藏品类,佛像的市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从佛像的艺术价值来看,明清时期的佛像工艺登峰造极,甚至连现代先进的工艺都不能与之比拟。佛像的历史、艺术以及文物方面的价值也决定了其市场价格的高昂地位。因此也制约了这种真正收藏宗教类、铜佛造像收藏家的数量。

不过,海外和国内藏家审美的品位也大不相同,在欧美拍卖市场中,北齐、北魏、隋唐时期的佛像占据主流,而国内藏家则热衷于追逐明清佛像,特别是宫廷佛造像。

2000年以后,国内佛像收藏才开始启动。2001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永乐御制鎏金铜释迦牟尼佛仅以227万港元成交。上海崇源拍卖的永乐御制鎏金铜佛以90万元落槌,买气低迷。但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品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金铜佛造像艺术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挖掘,金铜佛市场开始得到持续开发。2004年至今,是其快速成长并逐渐成熟和稳固的阶段。藏品内容的丰富、收藏队伍的壮大,价格的不断攀升,使得整个门类都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热点。

历代变迁的佛像文化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他与其子戴勃、戴都他们擅长雕铸佛像,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因而被誉为“戴家样”。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甚至皇后的选取也与是否能够铸成佛像有关:嫔妃生子后,“必令手铸佛像,成者为后,败者赐死。”

隋唐时期,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明清两代,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笼络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

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两朝。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艺精湛,气势辉煌,姿态普遍富于动感,颇具震撼力。

藏传佛像除汉地制作外,藏中、、青海等地都有制作,且不同产地的风格变化各异,丰富多彩。这些佛像除作为供奉的对象供人膜拜以外,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在给人带来心灵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藏式金铜佛像被大量生产的同时,汉式佛像的制作也仍在继续。但与藏传佛像相比,汉式佛像的题材较为单调,造型比较单一,表情也不如藏式佛像丰富。明代金铜造像是我国佛像艺术的一个高峰,但汉藏不同风格的造像艺术水准也有很大差异。

明代铸造金铜佛像非常兴盛。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明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汉地造像独盛一时。

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从造像的风格上来看,更加贴近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浓厚。从造型佩饰上看,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着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饰贴体而轻柔,衣纹和衣饰的刻画运用写实手法,视觉效果非常逼真。

拍价攀升前景看好

大约从2006年开始,铜佛造像的价格就开始上涨。2006年,北京匡时在秋拍中首次推出“古代佛教艺术专场”并大获成功。

随后,2007年春季就有北京翰海、北京匡时国际、北京嘉信、崇源国际、天津文物、中国嘉德、杭州十竹斋7家推出金铜佛像的拍卖。高价成交品也层出不穷: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以1.2359亿港元的天价成功拍出,同一场拍卖中的一对明宣德鎏金铜金刚舞菩萨立像则以5355.12万港元成交;2009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铜鎏金青龙护法神立像以2576万元成交;2013年北京瀚海春拍,曾属伦敦著名藏家斯皮尔曼家族旧藏的“宋代铜鎏金苏频陀尊者”以1978万元成交。此后,金铜佛艺术的价值已经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很多业内专家在拍卖后表示:“我们认为佛教艺术品会有几轮的成长,2006年到2012年是第一轮的成长期;从2013年年底到未来五年里是第二轮的高峰期。”

第二轮市场价格一路飙涨的原因在于,从2006年以后,市场上收藏佛教艺术品的人开始逐渐地去了解佛教文化,有更多的人懂得了佛像背后的文化价值。同时,很多媒体以及业内人士在出版相关刊物,不断翻译国外的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佛像价值的研究作品,开设佛教艺术品相关论坛、课程,一直在教育市场,降低收藏爱好者的盲目性。“我们希望可以作为佛教艺术传播的一个开门人,就像在很多商场里边给人家打开门的门童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愿望。所以佛教艺术市场在第二轮里看到的价值成长,我想归功于市场上的佛教艺术与学术的教育,以及市场的教育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一西平措表示。

“相面”判断核心价值

国内佛像收藏的兴起,令一些新仿的赝品也开始亮相市场。对于鉴定佛像的真伪,著名佛像收藏家周毛弟认为“可以从造型、质地、工艺”等多方面考量。

“受当时生产工艺的限制,古代佛教造像的表情、服饰都经过了细致的手工雕塑技法处理。而现代仿制品,无论仿得有多逼真,都会流露出一些现代工艺、机器打磨的痕迹。铜制佛像,首先要看包底、包浆的情况,还要看鎏金的程度。现在经常会有人把鎏金佛像的金刮掉,再做旧后以次充好。此外,从佛像内部观察,新仿的和旧的差别较大。因为历经百年、千年的佛像,内部经过自然风化,大多是很干净的,包浆也很自然,新仿的内部往往有泥有较脏。”周毛弟说。

佛像艺术是一门集宗教、历史、工艺的艺术,有着深厚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国内藏家收藏水平和境界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佛像艺术认知的逐渐回归,佛像收藏未来的市场潜力也会越来越大,因为佛像除了收藏,还往往寄托着藏家美好的愿望。

如何判断一尊佛像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周毛弟认为,首先是年代要久远,其次材质具有稀缺性,整体尽量完整。“佛像尺寸越大价值越高;宫廷铸造的比民间的价值高;在藏传佛像里,忿怒相比吉庆相价值高;菩萨装高于佛装。此外,品相也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面相、手相、脚相是最能体现雕刻工艺水平的地方,这三相如果都好,那其他方面也必定是很精致的。”

上一篇:为何学不会胖东来? 下一篇:电商,快递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