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22-08-06 09:05:13

依托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与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有了导学案这个载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关键词:导学案;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必须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的共同学习,它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缺乏讨论交流的意识。那么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展所长,取长补短呢?近年来。我一直在进行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由于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群学、组内交流合作学习、组内“一对一”的帮学。

1.集体学习

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预习好学案的课前自学部分。第二天上课前利用5~10分钟在组内交流课前自学部分内容,同时让小组长统计好本组的疑难问题然后由老师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我们把这种学习叫群学。在这个过程中一般展示的内容都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老师在群学过程只是起一个点拨作用。通常我们会通过给小组和个人加分的形式让学生上黑板来讲解。群学主要起到―个小组间的交流、竞争的作用。这种学习在一节课中应该不宜用的过多,因为每学生上来发言的机会不是很多,还有很多学生不怎么敢在全班展示。

2.组内交流合作学习

完成课前自学部分后,我们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导学案的展示提升部分,在做题过程中一般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大概20分钟后小组长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都上白板展示(在我们学校每个教室内外共有六块白板)。这个时候每个题都有一个主讲的同学,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做必要的补充,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组内交流合作学习。这样就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发言,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一般会让小组长根据学生发言的次数很讲题效果来给学生评分,老师主要工作就是给组长培训给组长打分。

3.组内“一对一”的帮学

课堂最后几分钟就是整理学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让组长在组内安排“一对一”的帮扶(“一帮一”名单一般市固定。这样也是为了课后能继续帮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到白板上继续教,直到教会为止,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组内“一对一”的帮学。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1.科学地组织合作学习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个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已根据层次不同进行了编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式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

(2)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

(3)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人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不再把自己视作为权威者。而是合作者。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龙珠中学)

上一篇:音乐渗透德育教学激感 下一篇:探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