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时间:2022-08-06 08:58:52

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与其说是我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喜欢上文言,毋宁说是孩子们对文言的“爱你没商量”,让我就此展开了一段绮丽的教学旅程。

一切皆从读中得

最初萌生教文言文的想法,是2003年。那次,我有幸观摩了全国阅读大赛上一位教师执教文言文。那位老师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耐心而详尽地讲解文章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字词。只见他时而板画,时而讲解,讲解精彩,板画精美。而坐在台下的我,此时却分明感受到从孩子们那里涌动而来的按捺不住急切想读的暗流。果然,当老师讲完了知识点,指名一个女生站起来读,她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读得声情并茂,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积蓄已久的愿望霎时得到释放,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欢欣。

这一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模模糊糊地感到:可能,拿到文言文,孩子们更想放声朗读,而非听老师讲解。

2005年冬,我终于有机会执教人教版的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先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吧。于是,我设计了几种读的形式,一节40分钟的课,几乎让学生读了近30分钟。读过了瘾,我开始收敛课堂,试探孩子们的理解程度:“他们到底是在辩远近,还是在辩大小?”

“辩远近。”孩子们异口同声,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

“那么两个孩子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我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标注一个示意图。完全没有困难,孩子们的理解准确无误。

我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结束教学。的确,读,几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这节课,激发了我教古文的兴趣,更奠定了我的小古文课理念,一个字“读”,一切皆从读中得。这期间,我执教的一系列古文课,几乎都是“读的三部曲”。

我教《蜀鄙二僧》(节选自彭端淑的《为学》)。很简单,全课就是三轮读。第一轮读,我读得字正腔圆,让孩子模仿,意在认准字音和句读;第二轮读,我则读得绘声绘色,再让孩子模仿,意在帮助学生了解大致的意思;第三轮读,我读得韵味十足,让孩子们感受到文言的节奏和音韵。而这一回,我要求孩子们读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发挥,意在激发兴趣,帮助孩子熟读成诵。

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语文界前辈许汉老师专门写了评课,肯定了这样的先读后讲,甚至一读到底、完全不讲的小古文教法。

文白对读,文白互写

2008年春,江苏无锡的一个名师工作室请我去讲课,指名要我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一课。我反复研读课文,始终未能找到很满意的教学内容。让五年级的学生读《狐狸与葡萄》、《狼来了》、《蝉和狐狸》这样3篇只有百把字的课文,实在是太简单了。我决定尝试将文言的《狐狸与葡萄》、《鸦狐》(即《狐狸与乌鸦》)引入本课的教学,利用学生对寓言故事的了解,直奔文言,把传统吟诵引入课堂,体会文言表达的节奏和韵味。

课上得很新鲜,孩子们对文言的“惊艳”之感,是我早已预料到的。然而,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尝试将《蝉和狐狸》改写成文言文,则轮到我这个当老师的“惊艳”了。

从未接触过文言的孩子,居然写出一篇篇几乎完美的文言文!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却是事实。在随后一两年时间里,这节课,我在全国各地教了不下二三十次,屡试不爽,孩子们的“文言创作”没有哪一次不让在场的人连呼“没想到”。

从此以后,“写”成为我的小古文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我发现,每每这个时候,孩子们最有成就感,也最快乐。

读了《爱莲说》,学生们就写《爱梅说》、《爱兰说》、《爱仙人掌说》……

孩子们何以能如此轻松地驾驭文言表达?我猜想,应该是这个年龄段孩子长于模仿的结果,同时也和儿童认识事物的整体性有关。正是这种特性,让他们能忽略个别词句的不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敏锐地抓住语言的特点。而这种特性,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不复存在。

情趣是这样炼成的

2009年,我一边教学,一边着手收集筛选短小浅近的文言文,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节、有情趣的文言短篇,打算编写一本小古文教材。这时候,朋友推荐我一本《明清笑话集》,我一口气读下来,笑得肚子痛。幽默,妙就妙在你“想不到”。

自然地,我想到了用猜读的方式来教学,即一句一句出示课文,让孩子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猜测事情的发展,于是有了《一人性缓》这一课。因为想不到结果,孩子们猜得兴味盎然;因为猜得兴味盎然,方法的提炼变得如游戏般有趣。在安徽淮北实验小学的一个四年级班上,孩子们发明方法的热情之高,几乎使课堂完全失控。黑板上一排排以孩子姓名命名的学习方法,数量的多少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完全可以自己“发明”办法。

一旦孩子们建立了学古文的兴趣和自信,到了中学,还会有怕文言这一说吗?

小学的古文课,情趣是首位的。

我教《岳阳楼记》,先出示一个骈句,让孩子们发现它的特点:像两匹马儿并肩同行,整齐的步伐,整齐的节奏。接下来,我告诉孩子们,古人很喜欢用这样的句子,你们到文中找找看。一节课,就围绕骈句,孩子们找找,读读,背背,既轻松又有兴趣。至于内容的逐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分析,就留给中学老师吧!

我教《桃花源记》,读了之后,我给孩子展示古人将《桃花源记》改写成的格律诗和词,然后又请孩子们挑战一下古人,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了现代诗!

现在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让孩子背诵国学经典。我以为,背诵很要紧,但是如果不讲究情趣,一味死记硬背,是违背儿童本性的。

历经千百年淘洗的文言,实在是个宝库,语言那么优雅,又那么富有情趣,只要老师善于挖掘,就能让学习变得如游戏一般好玩。

思接千载,“穿越”古今

只有让儿童记忆深刻的语言,才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将来才能提取出来应用。

毕竟,古文里描摹的生活场景,和儿童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做一些“嫁接”的工作,才能让经典的语言焕发生机,在儿童的心里生根发芽。这是小古文教学中,教师最有作为的地方之一。

玩点“穿越”,是我常用的方法。

教学《孟子》著名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段,我先讲述了前段时间被媒体和公众热议的“活熊取胆”事件。展示了活熊取胆的图片,随后又将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的言论以及网友反讽式的“熊胆体”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善良的孩子被激怒了,他们试图表达内心的激愤,却无法找到最恰当的语言。这时候,我告诉他们,气愤的时候,一味谩骂,甚至爆粗口,都是没文化、没底气的表现,要善于讲道理。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叫孟子的人,最擅长讲道理,他写了很多讲道理的文章,说理透彻,义正词严,浩然之气如滚滚江流,势不可挡,无人能驳。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至此,我才出示古文。几乎在古文出现的那一刻,孩子们就自发地开始了高声诵读,他们是要把刚才的愤怒释放出来啊。

熟读能诵,已经不是问题。

接下来,我要求孩子们给房书亭先生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想法,信中可以引用刚刚读的孟子的话。

孩子们的文章几乎一气呵成,并且在文中贴切地引用了孟子的话。读读孩子们的作文,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倍感欣慰,两千多年前的华章在这些孩子们的心里“活”了。

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十分瘦小,常常被高大的讲台遮挡得只剩下头颈以上的部分。人虽瘦小,却声如洪钟。每每遇到文言课文,他便一言不发走进课堂,扬声念道:“壬戌之秋,七月即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惊……”我们于是接上,一字一句地跟着读起来。当时并不知为什么,只觉得那诵念之声,让人陶醉,不知不觉便跟了进去。

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如今再诵读这些文章,才发觉,中国文字的音乐效果,只有在高声诵读中,才能显现出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古文的声韵,古文醉人的芬芳,只有在一代代人的琅琅诵读中益显光华,薪火相传。

如今,每每带着孩子们高声唱诵,我就想起我的老师。如果我的老师还健在,他一定会高兴的。

上一篇:《我家买了动物园》——生命需要温暖的期待 下一篇:“明师”群起的成长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