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之中

时间:2022-08-06 08:36:14

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之中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功能,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其独特的定位和功能,给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真正地能够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历史教育之中,一方面必须遵循历史课程的教学规律和要求,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另一方面不能把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等同于一般的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68-0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05方案)的重大决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中明确地规定了开设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新课程的名称、定位和基本任务,为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的具体实施指明了方向。中央5号文件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表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课程的名称和要求所讲授的内容来看,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具有其独特性,被赋予了双重功能,也就是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功能,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正如一位教材编写专家认为的那样“是把历史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我们认为,作为历史课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能够担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的,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认为,历史总能给人深刻启示。一位学者也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人类不是生活在短暂的瞬间,而是一种有历史的动物,我们因为有历史而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感觉,我们因为有历史有文化积累而变得格外的有智慧。”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乃至现在在哪里,境况如何,都只能在历史中得到解释。如果没有历史,没有包括刚刚逝去的所有过去支撑着我们的记忆和精神世界,我们就会一无所知。正是因为有了历史,我们才超越了人生百年的短暂,获得了深长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也就是说,是历史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并且使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意义。与其说我们生活在现在,不如说我们生活在不断行进的历史过程之中。因此一个没有历史的人,一个与历史割断联系的人,就等于;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精神家园;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就不知道未来走向何方。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历史是人类活动的集体记忆、集体经验,是经过无数代人共同努力而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构成现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民族发展和复兴的精神条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有足够的认知,要对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心存温情和敬意,因为“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的最高之顶点,而将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正是认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一门课程,希望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通过授课教师多维度、客观和生动的讲授,还原历史的真实,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增强复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以及养成合格公民所必须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这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和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其独特的定位和功能,给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就是要真正地能够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历史教育之中,而要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既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首先是历史课程,那么我们必须按照历史学科的课程来进行教学,遵循历史课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的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不能弃历史过程于不顾,不能不顾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不能不计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应着重为这些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中国近现代基本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的大学生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使之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逻辑,也就是理解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规律。我们要明确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历史,所关心的其实远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或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哪个人或哪一群人在事实上到底说了些什么和做了些什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超乎具体的、琐碎的事实之上的历史的真实,并通过对这种真实的认知而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悟。这种对过去的认知和体悟应该对我们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有相应的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不会仅仅流于一种通俗的娱乐。”我们要在理性认识历史的层面上,在能够说明历史而不仅叙述历史的层面上理解历史,使学生能够想象历史,进入历史,达到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那样“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发于同一境界,而对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的境界。这样既避免了内容重复,增加了历史的深度和厚重,又兼顾到了教材编写专家会一再提醒我们的“注意加强本课程的理论性”问题,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之中,会使大多数学生耳目一新,进而产生学习这门具有政治思想理论性质的历史课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是历史课程,但却不同于一般的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它面向全体大学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任务,是一门“寓教于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成为当代大学生认识国情、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激发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历史讲的使过去的事情,但怎么讲过去的事情,讲哪些过去的事情,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念。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不是讲一般的历史,更不是讲经济史、文化史等,而是讲“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讲“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所以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讲授过程中又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职责,不能局限于历史的表层以及历史的细节上,而是要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着重地为学生讲授与“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等相关的内容。这就和体操比赛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一样,否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就变成了一般的专业历史课。历史史实、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在那里,基本不会变化,但我们面对的学生却总是在变,因此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大可不必责备教材编撰者得面面俱到和与初高中历史教材的重复,因为任何一个人编写教材都必须从历史学科的要求出发,为我们提供全景式的历史,必须涉及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但选择的权利在你手中,为了有针对性地解释、说明和解答学生现实中的困惑,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你可以用你的选择、取舍、剪裁和视角,组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老师固守不变的教材和讲义,不能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你的教学,就是没有掌握到思想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还应该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教学效果和吸引力。2005年教育部5号文件中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对一些学生困惑的、复杂的问题敢于做深入的分析,敢于根据历史事实多角度地说明和展开,将更加有助于澄清学生的思想困惑,会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9.

[2]郑也夫.抵抗通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49.

[3]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

[4]史革新.历史教育使提高国民精神素质的基础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4).

[5]王海龙.遭遇史景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25.

基金项目:北京市共建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的深化、细化与实化研究》

上一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 下一篇:试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