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第2期

时间:2022-08-06 08:24:51

中华文化 第2期

作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中华文化在维系两岸民众的中国认同、连接两岸民众的血脉深情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两岸关系发展始于文化交流

1949年,当局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进入军事对峙和相互隔离状态,两岸人民在日本投降后刚刚恢复的正常交流往来再次中断。在此后的30余年间,除了时有传闻的“叛逃”事件外,两岸普通民众间没有任何的交流往来。

两岸普通民众最初的交往应该是在大陆出国人员与台湾留学人员之间进行的。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大陆民众出国出境、尤其是赴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求学访问的机会大幅增加。而此时许多台湾民众早就已在西方国家留学、生活,甚至扎根。由于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祖,因此两岸同胞在海外相见自然就多一份亲近和好感。因此,西方国家的大毕、科研机构等地方成为两岸同胞最初的交流交往平台。同时,一些获得海外国籍的台湾同胞,可以不受台湾当局禁令的约束,他们或主动要求、或受所在国派遣到大陆访问,通过讲学、座谈、考察、参观等形式,既了解到大陆情况,也向大陆介绍了台湾情况,也成为首批担纲两岸交流的使者,两岸普通民众的交流交往开始露出曙光。

随着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状态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再次表明大陆希望和平解决的诚意,明确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提议实现两岸“三通”和开放各种交流,在岛内产生极大反响。岛内民众要求与祖国大陆民众交流交往的呼声日趋强烈,特别是台湾岛内知识界和军队眷属间出现了“思乡热”、“思亲热”和“寻根热”的浪潮。台湾当局虽继续公开坚持对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但也意识到两岸交流交往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开始探讨两岸接触和交流的途径与方法。1986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自1987年11月2日起,允许台湾居民可经第三地赴大陆探亲。而大陆也随后发表声明,表示欢迎台湾当局的决定并公布相关的接待办法。此后,台湾民众开始大批次地返回祖国大陆,两岸普通民众阆的交流交往真正展开。

文化交流助“遏独”,“反独”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民众的交流交往逐步深入。但是,李登辉、执政时期推行“分裂”政策,严重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甚至一度使两岸关系发展进入高危期。李、扁当局不仅在岛内操弄蓝绿斗争加深族群分裂,修改“中华民国宪法”以变更两岸统一的法理基础,而且在国际上大搞“烽火外交”、“金元外交”以凸显“两岸分裂分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台湾当局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发展“台湾主体意识”,建立一整套的“”论述,妄图建立所谓的“台湾认同”,割断两岸民众的精神纽带。

从理论上讲,“台湾意识”不是“意识”,而是中国意识的组成部分,就如同齐鲁文化、楚越文化一样,台湾文化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台湾认阿”是中国认同的一个地方形态表现。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意识不等于意识”。讲话准确地概括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台湾文化的特点。在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台湾文化确实有自身特色,不仅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当地原住民文化特色,同时还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使得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但是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形塑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也是连接两岸同胞共同反对“”、遏制“”的精神纽带。

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扩大,两岸文化交流遍及文学、艺术、民俗、文物、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教育及文化产业等领域,文化交流渐次成为两岸交流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方面。大陆在台举办的“秦兵马俑特展”、“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展”引发参观热潮,而台湾的云门舞集、青春版《牡丹亭》等在大陆也引发广泛关注。两岸文化交流进一步满足了两岸人民渴望沟通的急切心情,激发了两岸民众的爱国热情,也彻底击穿了“”分子的谎言。

同时,两岸民众交流往来记录迭创新高,相互了解程度进一步增强。截至2008年,共有5100多万次台湾同胞来大陆,也有190多万次大陆同胞赴台交流,两岸共进行过5万多个交流项目。仅2008年一年,两岸间就有8000多个文化交流项目,大陆有4万多人次赴台交流,而同期台湾来大陆交流的人数更是达到436万人次。通过两岸民众的交流交往,两岸民众共有的精神脐带得以维持和延续,对于遏制“”分裂活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机遇,两岸正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在新形势下,两岸文化交流出现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两岸关系新形势促两岸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一是建立两岸文化交流制度性渠道。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就是两岸文化领域建立更为密切、经常性和规范性的联系与往来机制,不会因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总书记曾提出,“大陆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海峡两岸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将有效地集中双方的资源、资金和智慧,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感流向理流阶段跨越,增进互信,累积共识。

二是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产业合作。基于雄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海峡两岸文化企业界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两岸资源、创意、资金、人才、市场,推动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广泛开展两岸人员交流、演出、展览、研讨、联谊等活动,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两岸艺术节、两岸艺术展演等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构筑两岸中华文化产业。

三是拓展交流的广度、深度。两岸交流不应只停留在为交流而交流的表象,参访、开会并不是交流惟一方式。举凡学术、艺术、科技、宗教、体育、新闻、出版、影视等均应迈开步伐。两岸可以在鼓励学者进行中长期合作研究、共同合作出版、交换教授及学生、两岸新闻媒体的观摩与合作、共同编写学生参考书等方面展开有意义的合作。

另一方面,两岸文化交流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铺陈基础。

一是为两岸政治谈判创造氛围。执政之后,两岸本着“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顺序进行协商谈判,并在两岸“三通”、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共同打击犯罪、金融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改善。但是,随着两岸协商谈判走向深入,两岸间面临的诸多政治性议题逐渐浮上台面,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现在需要为政治性议题的协商创造良好的氛围,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强化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化解长久以来的误解,进而争取岛内民众支持两岸的政治性议题谈判。

二是为两岸和平统一提供精神动力。两岸的统一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统一,而且应该包括文化的统一。由于两岸的文化差异并不如政治、经济等方面大,而且文化交流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因此两岸首先在文化方面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感,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都将会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早日实现。

上一篇:一片肃杀的台湾经济 下一篇:混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