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6 07:35:14

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双重挑战,庞大的城市空巢老人群体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服务需求与社会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矛盾。因此,从分析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心理问题入手,在养老保障、养老保险、帮扶机制和社会氛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城市空巢老人,让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供求矛盾;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064 ― 0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传统的联合型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结构逐渐趋向核心化,呈现出“四二一”的特点: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对夫妻要承担扶养四个老人的责任。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空巢家庭大量出现,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多。空巢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在应对社会危机以及抗风险能力方面比较脆弱,因而在养老、医疗保健、社会救济和帮扶等领域需要更多的资源供给和社会支持。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就有学者针对空巢老人进行研究,存在较为成熟的经验。当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的趋势、独生子女增多、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家庭空巢化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制定社会保障和救济政策必须要予以考虑和重视的一环。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日趋严峻。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在2013年2300万的基础上,将增加到2050年的1.08亿,2054年达到峰值1.18亿。在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中,空巢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未来,空巢老年人口比例预计将突破70%。城市空巢老人群体因其生活方式、生活空间的多元化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社会认同的迁移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其缺乏相应的生活照料和精神照顾,进而引发了“空巢危机”。因此,针对当前城市空巢老人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运用多种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介入空巢老人的日常行为、情感生活、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恢复社会功能,促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良性回归。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相关研究

(一)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和类型的划分

空巢老人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空巢,一个是老人,学界中对空巢老人年龄的界定依据的是老人的生理年龄,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这在学界已经达成一致。对于何为空巢,学者众说纷纭。有学者将某些的家庭结构形式包含其中,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者虽有子女,但子女在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独立生活,而老年人则独自一个或两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肖结红2006,赵芳2003,李爱芹2007)。〔1〕对于空巢家庭的分类,穆光宗将其分为“纯空巢”家庭(单身或者与配偶同居)和“类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身边但有其他亲属)两类。〔2〕

(二)关于城市空巢老人形成的因素研究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的论述。李克在《空巢立爱巢有多远》一文中提出了几点原因:(1)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进步;(2)向往拥有平静时间和自由空间;(3)计划生育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4)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5)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和不完善;(6)机构养老以及社会养老形式发展落后(李克,2004)。〔3〕

同时,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子女、父母之间的居住安排和亲密关系具有相关性。鄢盛明等人的研究表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居住安排对子女在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给予父母经济支持以及给予父母情感支持三个方面提供赡养的可能性有显著的影响(鄢盛明,2001)。〔4〕

(三)关于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的研究

当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弱,对他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也越来越脆弱。另外,在研究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还研究了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状况。其中,梁艳结合前人的研究与自己实地调研的资料,在其文章中指出,精神赡养包含3个维度:人格的尊重、成就的安心、情感的慰藉。最后得出如下结论:距离(指空间距离与血缘距离)可以让子女更孝顺父母;女儿是不是“贴心小棉袄”与其是否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密切相关(梁艳,2007年);〔5〕吴雪在《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配偶是老年人的主要精神支柱。丧偶后,空巢老人原本的生活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不仅给他们晚年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更会给他们带来重大的精神创伤(吴雪,2004)。〔6〕

二、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基本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

空巢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长期困扰空巢老人的孤独、苦闷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能力。一旦不良情绪转化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则会对空巢老人的生存和生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城市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亟待得到满足。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组织提供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并不能够有效的满足城市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存在巨大的缺口。社会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扩张性形成了供求矛盾,这一矛盾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产物。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资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对社会服务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运用新办法和新思路突破原有的制度体系障碍,逐步化解供求矛盾。

(二)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日益被重视,社区服务成为主流

城市空巢老人因缺乏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会出现生活压抑、苦闷等情绪,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一些新闻事件诸如“坐公交车打发时间”、“买菜谱吸引儿女回家”、“老人打110求聊天”甚至绝食自杀常常见于报端,“老无所为”、“老无所乐”的困境,已经成为一个老年群体的隐痛。

城市空巢老人问题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各级地方政府在关注城市空巢老人医疗健康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各地区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建设社区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爱老、护老活动,为空巢老人带去关怀和问候。作为一项基本的惠民政策,对空巢老人开展社会服务和支持,不仅能够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质量,而且也符合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治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基本方略,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各级政府和社区也通过社会养老和保险制度来解决空巢老人的经济供给、医疗药费和基本生活照料等问题以缓解空巢老人的生活压力,以务实惠民的政策和态度为空巢老人提供社会服务,让空巢老人共享改革成果。

三、解决措施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空巢老人大量出现。空巢老人不仅面临养老和生活照料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忍受着“精神危机”,由此导致家庭危机甚至社会危机的出现。如何从根本上打破“老无所乐”的困境,充分满足城市空巢老人的物质需求、生活照料和精神照顾需求,是当前政府制定养老和医疗政策所要考虑的。因此,需要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有效路径,有效的解决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恢复并保护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一)切实加强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社区养老日益成为新的养老方式。依托社区充足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完善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多样的养老服务;建设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使之成为综合性的“为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休闲、餐饮和临时休息场所,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推进老年协会建设,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和特长,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心理不适症”,恢复其社会支持系统和自我认知功能。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和救助制度

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拓展养老保障的服务范围,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让更多老年人早日享受到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积极研究解决城市社区“应保未保”问题,扩大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的保障面,提供经济支持,尽快建立和完善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养老保障政策可以适当向老年人优惠倾斜,重点对高龄、空巢、低保家庭的失能、失独老人等特殊对象提供社会救助和医疗服务,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

(三)完善帮扶机制,社工组织扶老助困

社会工作者积极组织各类“送温暖”活动,倡导社会互助,积极开展志愿活动。建立社区内外的联动机制和帮扶机制,动员和组织社区干部和社会组织积极与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帮扶服务,在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予以安慰,帮助空巢老人融入家庭,缓解空巢老人心理压力,让老人安度晚年。

(四)多措并举,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环境

解决城市社区空巢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关怀,全民参与”的方针,动员社区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做好空巢老人的养老和服务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 考 文 献〕

〔1〕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J〕.社会工作,2007,(03).

〔2〕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4):124.

〔3〕李克.“空巢”离爱巢有多远.新闻,2004,(10):24-25.

〔4〕鄢盛明,陈皆明,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J〕.2001,(01):130.

〔5〕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IS养状况探析〔D〕.山东大学,2007.

〔6〕吴雪,王克芳,娶凤兰,冯美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

上一篇:新媒体条件下青年网络自主创业的困境与思考 下一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产学研立体化教学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