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教”品质激发学生“乐学”情怀

时间:2022-08-06 06:15:40

以“善教”品质激发学生“乐学”情怀

“善教”就是尊重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艺术,践行教育科学,用心酿造教育,并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品质。这是教育者在深刻顿悟教育的本质基础上,表现出的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乐学”是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的能力品质和情怀。现代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以培养和形成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笔者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主体的“乐学”境界、机智和能力品质。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只有具备“善教”的境界、机智和能力品质,才会积极、自觉、创造性地工作,才会体验到教之乐,才会有学生的愿学、乐学。

一、“善教”是教师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礼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善于教学的老师能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和感人的热情使学生敬仰、崇拜,并不自觉地效仿,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这是一个教师对教育思想、教育对象和教育意义的深刻认识并体现出的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毕生精力而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勤于耕耘,积极工作,甘为“蜡烛”和“人梯”的理念和实践精神。反之,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品质,必定不会有高度的事业性、责任感和创造力,甚至会把教育当作是一种痛苦,必不“善教”。所以,“善教”是教育的“原动力”,是主体学习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善教”是学生“乐学”的情感动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情感对话、心灵沟通和智慧碰撞过程。以情感为主线,建立民主、融洽、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学生学习愿望,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乐学”的纽带和桥梁。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尊重学生的力量和能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充满信心,摒弃机械的“灌输”,通过启迪、激趣、设疑,创设民主情景,使学生在思维活跃、精神亢奋状态下积极获取知识;教师要通过创建和融洽的氛围来传递知识,用真情来感染学生,用教育过程中本身的魅力作“诱因”,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师要通过创立“平等合作”的气氛来传输信息,用朋友的“友情”对待学生,用母爱的“亲情”感染学生,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句话,就是用教师“善教”的情怀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继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三、“善教”是循循善诱的启发诱导

“善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性格特点、才能和旨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善教”是了解个体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做到“因人施教”,发挥其各自的特点,使优中生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能力,同时,使后进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善教”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到“因势施教”,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有所得,学有所长,就是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做到“适时施教”,发挥其心理优势和创造力,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见。朱熹曾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规论编》)还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就是说要善于运用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总之,“善教”就是要遵循“为学之法”,施以循循善诱地启发和诱导,达到学生的“乐学”愿望。

“教师不善教,学生必不乐学。“乐学”境界要靠“善教”境界来培养;“乐学”机制和能力要靠“善教”机制和能力来形成。教师只有更新教育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建新教育科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做到“善教”,才能真正实现主体的“乐学”。

上一篇:家园沟通四步曲 下一篇:六年级习作训练六:第六单元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