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

时间:2022-08-06 05:15:39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

摘 要:儿童文学翻译文本的读者是儿童,译者既要保持原文中的儿童童趣,又要考虑译文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本文针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为例,从目的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以儿童读者为中心,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翻译出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儿童文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翻译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因此,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关注,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1.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2.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3.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们分别应用接受美学理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探讨。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基础,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对《爱丽丝漫游仙境》两种中译本进行对比,指出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目的论概论

目的论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对等论及语言学派盛行之时。目的论的产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翻译规则使得翻译更接近实践。

1.1目的论的形成

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由德国功能派代表弗米尔(H.Vemeer)提出。现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其先导人物是凯瑟琳娜・赖斯(Reiss),她在1971年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赖斯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即目的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但她在实践中发现这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翻译应根据具体的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赖斯认为翻译的功能原则优先于对等原则。此外,赖斯还在1984年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每篇文章不仅仅有一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功能是占主导地位的,具体的翻译过程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受控于原文的skopos(目的、功能)。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意指目的。实际上,在目的论中,这一词指“译文目的”(或功能)。其主要思想为:为适应译文的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受到其老师赖斯的影响,弗米尔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核心――目的论。他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动,翻译目的随着文本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化。同时,提出了功能主义的三大原则:目的、连贯和忠实,放弃传统的“对等”翻译标准,改为“适当(adequacy)”,认为源文只是“给目标语的接受者提供了一些信息罢了”。

1.2目的论的三大法则

目的论有三个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准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弗米尔这样来解释目的准则: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而产生,亦应为此目的而服务。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比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比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比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除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前者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后者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2.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整个文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是,儿童文学也有自己的特点。

2.1儿童文学的特点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对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做以下总结:

(1)故事性。儿童对于事物的喜好多停留于感性认识上,故儿童文学应以故事阅读为主,突出人物形象,结构单纯,故事情节生动、紧凑。

(2)教育性。儿童时期是人生初步成长阶段,是对品格、性情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儿童文学作品要具备教育性。作家在生活中获得有深切感受的人和事物,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来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让小读者从中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趣味性。儿童天性活泼快乐,儿童文学作品要以充满童趣的内容为主。儿童喜欢环环相扣充满趣味的故事,厌烦乏味枯燥的说教,故儿童文学作者应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为儿童讲述道理,使之获得有益的启示。

2.2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就不一样。鲁迅提倡用直译,并主张“宁信而不顺”。郑振铎则提倡用重述的方法,目的在于移植世界重要的作品到我们中国来。由于目的读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在“为儿童服务”的目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1.措词简单、结构简短,层次清楚

假如译者在翻译时按部就班,沿袭原句构架,势必就会超越目标读者的阅读水平,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以儿童的认知能力为前提,化难句、长句为简单句、短句,或者多加停顿,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容易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还易于唤起儿童读者对具体形象的联想。

2.形象鲜明

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总是保留了比成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意识和功能。他们在欣赏文学时偏重直观感受,注重文学作品的形状、声音、色彩的描述,对“新、奇、动”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特别敏感,特别有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往往产生反感和厌恶,乃至于不予理睬。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通过词语的选择,来唤起读者的形象感,形成读者头脑中的艺术形象。

3.口吻稚拙,语气纯真

翻译最难是口吻。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儿童的生活、情感、兴趣、思维、语言等与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适应儿童的还不高的欣赏水平及独特的欣赏方式,译者应尽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再现儿童的稚拙的口吻和纯真的语气,真正体现儿童的特点,以达到以儿童为本位,真正为儿童服务的目的。

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及其两中译本

3.1《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概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出版于1865年,是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之父”刘易斯・卡罗尔写给他一个朋友的女儿的书。《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讲述的是一个叫丽丝的女孩在追逐一只兔子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兔子洞,从而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这部童话充满了各种奇特的幻想:能变大变小的身子、组成王国的扑克牌、会说话的各种动物……组成了孩子的一个五彩梦,深受儿童们的喜爱

3.2目的论视角下两中译本对比研究

自1865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英国出版以后,它不仅受到了国内儿童的喜爱,更是赢得了世界儿童作家的欢迎。出版至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被翻译成至少一百二十五种语言。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翻译家王永年及赵元任的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对译者的影响。作者更倾向于赵元任的译本,因其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符合目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选词简单,通俗易懂。

由于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选择一些简单的词语,特别是在翻译具有文化差异的内容时译者更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译者的接受能力。如:

“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lice(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et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王永年译文:“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叫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语法)。

赵元任译文:“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奇怪了!”(因为爱丽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

在这两种翻译中,王永年将后半部分翻译成“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而且还加了注释,但儿童读者对注释和语法之类的东西基本不明白,还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相比之下,赵元任在翻译中“爱丽丝自己惊诧到那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则相对简单,也能体现出原文所要传递的趣味,更具准确性。

(2)译文的生动性

生动性对于一本成功的儿童文学翻译是至关重要的,生动、有趣、多姿多彩是吸引儿童的重要因素。正如罗新张所言,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充分表现原作的生动性,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译文的趣味性。如:

An enormous puppy was looking down at her with large round eyes,till at last it sat down a good way off,panting,with its tongue hanging out of its mouth,and its great eyes half shut.(Carroll,1965:46-57)

译文1:一只身躯庞大的小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在瞅她,最后在很远的地方坐下来,伸出舌头大口喘气,半闭上那双大眼睛。(王永年,2003:57)

译文2:一头个儿挺大的小狗睁着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对着地看,轻轻的伸一只爪子出来好像要挨到她似的。(赵元任,2002:32-33)

译文1:中将“large round eyes”译成是“圆圆的大眼睛”完全符合对等的要求,但是根据功能目的论,译文还是不够吸引儿童读者。对比之下,译文2中表达为“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却更加生动活泼。

结语

儿童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学体裁,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与加以区别。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法则”为首要原则,心中时刻牢记儿童读者,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形象具体、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示译本,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深受儿童喜爱。(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参考文献:

[1] Guo Jie,Skopos Theory and Instruction Manual-translating.Overseas English,2012,6(11),144-145.

[2] Lewis,C.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London:Macmillan,1922

[3] 王琛琛,浅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社科视角,2011(2):241

[4] 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 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

上一篇:论微视频在地理科教片制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美国联邦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