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科技之光

时间:2022-08-06 05:13:21

追逐科技之光

走进张雨东的办公室,一位脸上挂着和蔼笑容的学者迎了出来。他高高的个子,黑黑的头发,方方正正的脸庞,晶亮的镜片透射出儒雅与灵气相融的目光。这位文质彬彬的学者就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光电所)所长张雨东。他用温和的声音招呼着我们,热情地为我们泡上了功夫茶。伴着铁观音的阵阵清香,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

厚积而薄发 孔雀西南飞

“在上海光机所的大厅里,我第一次见到姜文汉院士。”谈起与光电所的缘分,张雨东回忆起十多年前的一幕。“随后的一年半,在姜文汉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在位于成都的光电所完成了科研项目,获得了硕士学位。”从此,成都这座城市被载入了张雨东科学生命的第一乐章。

1987至1991年,张雨东又师从我国著名的光学专家、上海光机所王之江院士并戴上了博士帽。“攻读博士期间,我有半年都处于‘黑障期’。课题的思路始终没有明晰,我连做梦都想着这事。”科研工作,甘苦自知。“后来,思路有了突破,我终于从迷雾中走了出来。自己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洗礼,对科研的认识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博士毕业,张雨东回到了家乡,在福州的福建物构所工作。

1997年,国家正式在中国科学院实施“百人计划”。张雨东感到机遇来了。在数以万计的青年科学工作者中,他凭着自己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系列卓越的科研成果,如愿以偿地被招聘到向往以久的光电所。

“要做成事情,工作氛围很重要。光电所的科研环境好,员工关系和谐。对我来说,专业对口,有一个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为何舍去繁华都市的优裕环境,作出“孔雀西南飞”的选择,张雨东对当初面试时的回答记忆犹新。“家人当时反对得厉害,我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做工作。随着对成都的了解和认识,丈母娘和妻子也就不反对了。”

1998年初,张雨东带着家小,正式来到了光电所。一到这里,他即被聘为研究员和“国家863计划”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院、所为他配备了富有朝气和创新活力的科研群体,提供了200万元的科研经费。

探索中前行 锁定新课题

“刚到光电所,我更多的任务是了解情况,争取新开一个研究方向。”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使张雨东有了迎接挑战的强烈欲望。来所之初,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日以继夜地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不仅浏览、熟悉了自适应光学十几年来的发展情况、思路和手段,同时对其承担的“新型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进行了开题之前的调研、论证和准备工作。

有志者,事竟成。在姜文汉院士指导下,张雨东和他的课题组大胆地将自适应光学技术引入人眼视网膜成像。此后,他们又研制完成了一套轻小型19单元人眼视网膜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样机,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套采用整体集成式微小变形镜的实用化轻小型人眼视网膜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

“到所才一年多时间,就让我担任领导职务,我感觉压力有点大。刚上任的一段时间,我确实有些不适应。”1999年年底,光电所所级领导班子换届,张雨东被聘为副所长,分管全所的科研试制工作。“很感谢姚所长当时给予的鼓励与指点,使我能在探索中前行。”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管理。张雨东在加强现有优势学科和技术平台建设的同时,着眼未来发展需求,积极开拓和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我发展科研的思路是差异性竞争,发展特色技术。通过竞争,进一步加强新学科的建设。”张雨东说。

同时,张雨东将他参与领导的实验室和他带领的青年科研群体作为试点,在全所率先实施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单位人事人才管理办法。2001年,张雨东带领的科研群体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团队。

管理图创新 育人德为先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心态。我相信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一定会收获丰富精彩的人生。”――科研二部李玉冰。

“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做―个和谐人,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我们要把自己的小目标和团队的大目标统一起来,放开眼界,提高境界。”――八室李敏。

……这些都是摘自光电所网站上“创新文化”主题下的职工原创文章。2004年元旦,张雨东当上了光电所所长。一上任,科研出身的他就重视创新,力求在单位形成一种创新氛围。

“对于什么是创新,许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其实并不是做法和别人不同就叫‘创新’,创新应该是能创造性地解决某一类科学技术问题,即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张雨东有自己的一套创新理念。

“张所长思路开阔,方向性的战略考虑得比较多。上任后,他做了三个方面的创新:在吸引高层科技人才方面,采用‘国内外工作兼顾、分时进行’的灵活方式,以引进海外智力、科技信息与市场资料为国服务;努力打造创新团队,研究所每年提供一百万元的资金支持;建立了创新人才奖的评选活动,用奖励来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提到张雨东,光电所党委书记陈胜利赞不绝口。

除了学者和领导,张雨东还担当了博士生导师的角色。“要把事做好,得先把人做好。在社会上,不可能什么事都由自己一个人做,我们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张雨东如是说。如今在深圳中兴公司工作的杨勤义,他的一封来信述说着师从张雨东的那段经历:“在所里三年,印象最深的是张雨东老师。张老师不仅教授我们专业知识,更注重教授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

“希望通过发展,光电所成为在光电领域不可替代的研究所。我觉得,人一辈子能为国家做成一两件事,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也就没有遗憾了。”采访结束时的短短几句话,除了对自己事业的展望,张雨东作为慈父的一面也跃然于眼前。

小档案:张雨东,1964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系首批省委集体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四川省科学技术带头人。从事光电技术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高频振动法波前校正技术”研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亚微米准分子激光光刻系统”研究并研制成功光刻物镜样机;开展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性能研究及器件研制,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研制的“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发明一等奖。申请和授权国家专利30余件。2002年荣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2004年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奖。

上一篇:迈向科学发展新征程 下一篇:九寨沟:特色文化迷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