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靠风是场梦?

时间:2022-08-06 03:48:41

近年来,在雾霾的重压之下,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南京、广州、郑州、西安、合肥等城市纷纷提出规划“城市风道”治理雾霾。

什么是“城市风道”?引风进城对治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又如何?这种方法是否能为城市雾霾带来新的解决办法?

首都也建“城市风道”

针对近年国内日趋严峻的大气形势以及频繁发生雾霾围城的状况,全国各大城市可谓绞尽脑汁,首都北京也不例外。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14城市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市环科院生态与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刘春兰就介绍, 目前北京正在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有专门的章节阐述城市风道内容,国家和北京气象部门也正在加紧研究,内容包括哪些地区是北京主导风向的通道、通道应该如何维持等等。

事实上,北京并不是国内第一个提出城市风道的大型城市。在近年雾霾治理的重压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开始青睐利用“城市风道”治霾的方式。近年来上海、武汉、杭州、南京、广州、郑州、西安、合肥等大型城市纷纷提出规划“城市风道”治理雾霾。“城市风道”风靡一时,它究竟是什么东东?

原来,“城市风道”也叫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静稳无风、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下,为防止污染物堆积,在规划里考虑留出主风向和次风向通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在城市局部区域打开一个通风口,让郊区的风吹向主城区,增加城市空气流动性的一种规划措施。目前,国内外不少研究报告表明,城市风道对遏制“城市热岛效应 ”,缓解城市雾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引风进城的先行者

香港可以说是研究城市风道的先行者。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委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规划师吴恩融对城市气候和通风状况进行研究。吴恩融研究发现,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以及各式各样巨大的广告招牌,都可能形成了“屏风”,左右城市中大气的流向。他建议,城市规划部门在作城市规划时,应研究城市季风的方向,保留城市的主风道,避免招牌等障碍物阻碍通风,尽量将空旷地方连成一体;临海、临江、临湖的楼宇需注意高度的排列,以免影响后面房屋的通风。

当时,在国际上仅有德国有过类似的研究,而在亚洲还是首次。此后,吴恩融经过数年规划,制作出了香港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并提出相关理论,最后得到香港特区政府的采纳,并纳入“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在香港旧机场、关塘、上环等旧区改造,西九龙文化区、新市政区等大型城市新区改造规划中发挥了作用。

国内城市争相建设

在内地,运用“引风进城”这一办法来解决空气流通问题的城市里,走在前列的要数武汉。早在2008年,武汉的城市规划中就采纳了专家的意见,利用六片放射型生态楔形绿地,形成六条风道,为城区送来凉风。众所周知,武汉是出名的“火炉城市”,夏季一到武汉城常被喻为“蒸笼”。

武汉建设城市风道的初衷最初也偏向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对抗高温。随着近年国内各大城市大气环境的持续恶化,武汉在2013年更是一度决定立法,“画出红线,保护风道”,单独规划出1566平方公里生态底线区,仅允许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等4类项目进入,以避免高楼阻挡风道。

无独有偶,南京市近年也通过利用山体河谷等自然条件,规划预留出6条“生态通风走廊”。在气象部门的统计中,南京城区一年中平均有一半以上的天数都笼罩在灰霾之中。相关专家分析原因后发现,南京市地理位置有其特殊性,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空气对流条件很差。加上城区建筑太密集、高层住房太多,污染物难以自然扩散。因此,规划城市主风道为南京的大气环境提供了一线生机。

“引风进城”只能解一时之困?

然而,对于利用城市风道进行“治霾”的办法,也有人提出担心:假如城市建成“城市风道”,将灰霾“吹”向别处,本城的空气是变清新了,但其风口下游的灰霾天气势必会加重,生活在此地的百姓会不会“永无解脱希望”。如此一来,城市风道又是否会变成治理雾霾的“旁门左道”呢?

对此,各领域的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引风进城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城市空气的流通,从而缓解雾霾围城的现状。然而,随着雾霾的日益频繁、日益深重,依靠城市风道、城市风口缓解城市雾霾也许只是杯水车薪。如果跳出一个城市的视角,从全盘来考虑,城市风道或许并非驱霾良策,反而可能成为循环污染的根源。我国城市密集,今天吹走了这个城市的雾霾,明天郊区或者邻城却可能遭了殃。即使从短期来看,利用风的力量虽然可以让雾霾大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但随着污染物的不断增多,风并不能真正消除雾霾,而只是起到转移雾霾的作用。

在提及“城市风道”的治霾效果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吴唯佳认为,城市风道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风向运动。但“城市风道”对大范围区域的雾霾没有效果,只有在小范围局地雾霾时才能对城市内部的通风状况起到改善作用。

有鉴于此,相关专家指出,在利益一体化的情况下,治霾实际上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整体联动,区域甚至全国一盘棋;“引风进城”只能解一时之困,要彻底摆脱城市雾霾,应该从发展方式转型、节能减排和降低能耗等多个方面综合入手,防止和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产生。

上一篇:重唤美丽要战“痘” 下一篇:离开没有祝福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