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06 03:29:40

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初步观察该方药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机理。方法:随机将140例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每疗程为1个月。比较两组瘙痒程度、皮损面积、苔藓样变等积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慢性湿疹;阴虚风燥型;疗效

慢性湿疹是由于内外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属于常见病以及多发病[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多形损害、剧烈瘙痒、病程迁延等。湿疹是遗传、环境、免疫以及生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目前,其病理机制尚未明确。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职业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3]。临床上往往采用对症治疗,应用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非特异性抗敏药等方法,这些措施虽有疗效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中医治疗湿疹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本研究选择140例例慢性湿疹患者,探讨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初步观察该方药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机理。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140例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每疗程为1个月。其中观察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33.56±7.68)岁;对照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4.01±8.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1)由于急性湿疹多次发作引起;(2)皮损为局限性,表面粗糙,有色素聚集;(3)痒感剧烈,病程慢,常急性发作。(二)中医诊断标准:病程常,多次发作,临床表现为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感剧烈;有口干,五心烦热,头晕;舌淡,苔白,脉弦细。

1.3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以及中医诊断标准;(2)愿意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近期服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3)有严重心脑肾等器官严重并发症患者。

1.4 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药益阴活血止痒方:熟地30g,当归20g,白芍15g,川芎12g,桃仁9g,玄参20g,麦冬15g,茯苓20g,首乌藤20g,白鲜皮30g,地肤子15g,全虫9g,香附15g,甘草9g,每日一剂,一天两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外用药:采用老鹳草软膏,涂敷患处,1次/d。复方氟米松软膏,涂敷患处,1次/d。对照组:采用口服润燥止痒胶囊,3次/d。于晚饭后半小时服用。外用药:采用老鹳草软膏以及复方氟米松软膏。两药用法与观察组相同。

1.5评判指标 (1)采用EASI评分法;(2)根据皮损面积大小评分:无皮疹,为0分;小于10%,为1分;依次类推; 90%~ 100% ,为6分。

1.6评判标准 总积分下降指数超过95%,则为痊愈;总积分下降指数大于60%,但小于95%,则为显效;有效:总积分下降指数大于30%,但小于60%,则为无效;总积分下降指数小于30%。总有效率= ( 痊愈+ 显效) / 总例数× 100%。

1.7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 70 39(55.71%) 30(42.86%) 1(1.43%) 98.57%

对照组 70 29 (41.43%) 24 (34.29%) 17 (24.29%) 75.71%

P 0.01

3.讨论

湿疹是由内外因素导致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益阴活血止痒方是根据益阴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而发明的。本研究认为风、湿、热是导致湿疹的重要原因,慢性湿疹是由于患者阴液亏虚、化火伤阴、耗伤肾阴以及阴液被劫都能够引起伤阴耗血,导致皮肤肥厚、血燥生风,风从内生,风盛则瘙痒。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临床证明效果显著。熟地、白芍、白鲜皮、地肤子、甘草等是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常用药[4-5]。其药理作用包括多个方面。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中药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止痒以及改善血液流变等作用。而外治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调和气血、透达腠理等作用,发挥直接治疗功效。两者联合,疗效十分显著。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复发率低,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炎症反应、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以及止痒等有关。

参考文献

1. 陈学林,鹿宇林,万秀.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 28) 4: 40-41.

2. 石珉,白国强.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湿疹20 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 28) 3: 34-35.

3.王远红,焦彦民,孙慧敏,等. 祛风饮内服外用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50 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 18) 1: 30-30.

4. 贺成彪,李萍,罗南英. 经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6: 372-373.

5. 呼荟茹. 玉红膏治疗手部皲裂性湿疹疗效观察[J]. 西部中医药,2012,( 25) 1: 75-76.

上一篇:药品调剂差错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下一篇:医院给排水系统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