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时间:2022-08-06 03:04:52

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工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还充分的体现出来民间艺术的特点,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有着一定的了解。而且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人们在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得木雕艺术的内涵更加的丰富、充实。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分析,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木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木雕艺术;传统文化;思想

所谓的木雕也就是以木质构件为基本的载体,将许多客观事物的艺术特点雕刻在其中,使其艺术内涵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起到一个借物言志的效果,使得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美感得到一定的体现。而我们在第木雕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对其艺术性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来对木雕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特性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木雕工艺得到长远的发展,而且将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相结合,还有利于我国儒家文化的传播。下面我们就对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中国传统文化―“孝”的思想

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儒家思想进行相关的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自古以来,都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并且以仁义、礼仪以及诚信等方面为基本法则,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人们在儒家思想研究的过程中。“孝”的思想作为其基本思想,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实行仁德的根本,还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中重要的一部分。

自汉代以来,社会统治经济都一直提倡以孝治国的方针,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还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从而使得孝悌观念的当时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所接受。而在木雕工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孝”为题材,就爱那个相关的文化和实践通过木雕艺术作品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这样不但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给人们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文化心理。

“孝道”还体现在“续香火”上,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二、体现“忠”、“义”思想

以忠、义为题材,也是木雕艺术的主要内容。在以君主为主宰的社会里,君主是臣子的衣食父母,为臣必须全心全意地维护君主的利益,“尽忠”成为人臣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忠君自然而然地成为臣子们至高无上的人格追求。忠、孝、节、义也常被联系起来表述同一种伦理原则,“孝者必贵于忠”、“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报国尽忠、奉献尽孝两者是一致的。徽州木雕中表现“忠”、“义”这一伦理范畴的作品非常之多,常见的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赵子龙救孤》、《桃园三结义》等。

在男人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处在从属和受支配的地位。程朱理学教化社会的核心观念是“天理”的确立和“人欲”的否定。妇女作为宗法社会的成员之一(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也理所当然地为维护封建礼教尽犬马之劳。“妇德”是“家之隆替,国之废兴”的大事,“三从四德”是每一位妇女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妇女婚前的童贞和婚后的节操被渲染成比生命更重要――“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格守“妇德”、“相夫教子”成为妇女整个生命历程的全部,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完全寄托在丈夫和儿子的身上。在理学渊源之地的徽州,对节烈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据橄人赵吉士评论:“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徽州妇女耳濡目染,铭刻于心,失去丈夫者“动以身殉,……数数见焉,或称未亡人而代养,而抚孤婆居数十终”(徐卓《休宁碎语》)。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歇县“孝贞节烈坊”,便集中表彰了“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人口”。贞节牌坊为不幸的妇女带来了“无尚光荣”,更让千千万万的妇女甘愿受礼教的束缚。因此,恪守“妇德”、“相夫教子”等内容也必然成为徽州木雕中表现的重要题材,如《乳姑不怠》、《闺训女儿经》、《送郎赶考》、《母子图》等。

三、体现 “学”、 “仕”的思想

自从儒学创始人孔子开始宣扬儒家文化以来,儒家便极为重视读书以及从政做官这两个方面。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是儒家文化之中所存在的最佳人生理想。而古人日常生活中的读书和及第等场面和寓意也就成为了木雕艺术之中所存在的一个常用选题。例如《十八学士》、《三进士》、《五子登科》等著名的木雕作品,便充分的体现出了封建文人生活过程中的理想人生发展愿景。

此外,读书从来都不是一件极为轻松的事情,尤其是生存在科举制度之下的儒生,皓首穷经,终身都投入到古籍、名典之中,但是真正能够获得金榜题名的书生确实少之又少。所以,木雕之中也时常会反映出古人在苦读诗书的场面,例如《买臣负薪》,便是从《汉书?朱买臣传》之中脱胎而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直至年岁50,才拜为会稽太守。而《车撒囊萤》这一出自《晋书 车胤传》的名典,也同样是反映出了这一现象。徽州人之所以将业儒当作是高于服贾的存在,其主要原因便是由于“非儒术无以亢吾宗”,即便是富坍王侯,也无法彻底的光宗耀祖,只有业儒之人仕,才能够达到荣宗显祖的效果。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要子弟业儒还是要雅好诗书,其都是过于看重官本位以及儒家重本轻末的思想观念。所以,这些方面的因素直接使得入仕、业儒等方面的主题成为了当前徽州木雕极为热衷的一个重要话题,而这其中较为著名的木雕作品有:《状元及第》、《皓首穷经》、《蟾宫折桂》、《五子登科》等等。

四、体现“中和”的思想

中和在我国古代的哲学文化之中,是一个有形而上的高度,例如在儒家著名的《中庸》之中便详细的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中”是各个矛盾方双方都应当进行一定是程度发展的,这其中不存在着过度或者不及等方面的缺陷,只有中才能够使得矛盾直接处在一个完全平稳的状态之下;“和”则主要是形容与对立因素之间的交融,也就是多样性的一个统一。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和中这两者之间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艺术上所存在的中和之美,便主要是形容在感情、内容、形式、风格等各个方面的适度,促使结构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和谐。

我国的木雕艺术是一门极为传统的古代传承艺术,其木雕工艺自身不但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还呈现出了赏心悦目的山水诗画灵气。木雕艺术可以说是我国文化艺术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从古以来就遵循着完全相同的价值体系挂念,而我们在对木雕艺术进行品味的过程中,就应当以木雕作品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我国的艺术文化精髓。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并且融入了大量现代化的审美和价值体系,但是这远远不够,除了要对木雕工艺的装饰题材各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借鉴、整理以外,还要像其他主流艺术一样,大量的吸收外族的文化精髓、艺术造诣,来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木雕艺术中,促使木雕艺术能够持续的改变、提升、创新。在其自身所拥有的木雕艺术文化基础之上,来使得木雕的饰纹能够更加现代化,并且对以往传统的装饰题材进行充实、丰富,不仅体现出现代化的艺术造诣,还能够充分的宣扬、传承我国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

五、结语

由此可见,在对木雕工艺艺术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在其中,不仅有利于人们对中国木雕工艺的发展历程有着一定的了解,还使得中国木雕艺术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带木雕艺术当中,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从而使得木雕艺术的装饰提成更加的丰富,进而为我国传统木雕工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抗生.民间木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李飞.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上一篇:中国传统木雕与现代装饰融合 下一篇:浅析木雕的价值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