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需要“四个转变”

时间:2022-08-06 01:46:08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需要“四个转变”

【编者按】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核心。有效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对其适应社会生活,以及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对“数据分析”认识的偏差而导致的教学目标未能圆满达成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期话题关注教师对数据分析观念的正确认知,以及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养成策略”的研究。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核心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后,特别是在2015年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以来,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数据分析是反映由一组数据引发的思考,人们可以分析与推测出可能的结论。数据分析强调的是数据,是实证判断,而不是凭感觉臆断,既要回顾分析,又要做出预期,既要关注局部,又要关注整体。因此,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需要学生亲历与体验。

史宁中教授在他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方法》一书中指出:“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产生数据背景的信息。”统计学与数学有所不同,数学研究的基础是抽象了的定义与假设,而统计学强调的是数据,是数据分析观念。如平均数在数学里只是一个算式的运算结果,而在统计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使用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水平以及产生的影响。

当前,教师们关注与研究更多的是数学,对统计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出现偏差。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更好地促进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呢?笔者认为,“统计与概率”教学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资源利用变虚拟为真实

教材提供的活动设计,或出现的一组数据,本质上都是虚拟情境,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经历与体验,如果开发真实的活动资源,经历真实的统计过程,效果更佳。

例如,教师组织课堂内的统计活动――摸球游戏:袋子里装了10颗球,有红球和黄球。不打开袋子看,你怎样才能知道红球多还是黄球多?要求先讨论摸球规则,再分组进行“我摸你猜”的摸球游戏。学生根据小组内的摸球统计数据,初步猜想哪种颜色的球多,感受小数据信息的作用。接着,学生进行小组摸球情况对比,分析与大多数摸球情况不同的个案,探讨能让实验判断更为准确的方法。最后,汇总全班数据,感受数据信息量变大之后给“哪种球多”的判断带来的变化。学生经历试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感受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以及随机现象背后隐藏的一般规律。有些统计活动还可以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亲历实实在在的统计过程。

二、统计活动变“一般”为内涵

小学阶段的统计方式最为简单,无非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与简单的数据分析,但从统计背景和统计学的视角看,在统计过程中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挖掘内涵。

1. 样本感知。

例如,教学中进行“全班学生最喜欢哪个体育项目”的调查活动,教师不应着急调查统计,让学生先对样本的选择有初步的感受。引导学生选择与讨论:三种调查方法,哪种比较合适?(1)问自己最要好的几位同学;(2)问自己小组的所有同学;(3)问全班同学。然后,再次讨论:要知道全校同学最喜欢哪种体育项目,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合适?(1)问全校学生;(2)调查每个年级的一个班级学生;(3)在校门随机询问部分学生。引导学生聚焦样本的代表性与可操作性,建立样本概念,感知总体与抽样调查的样本选择。

2. 尝试方法。

在收集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过程中,不同情况下采用的统计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尝试不同方法的机会,感受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和不同方法的优点。

例如,每学年末的不同学科教师的满意度调查,先采用逐一询问同学后画正字的统计方式,让学生感受该方法效率的低下;然后采用全班举手的方式,学生感受快捷与方便,但又发现这样统计真实性受到影响,学生对这样的调查统计没有心理安全感,进而讨论更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最后采用不记名问卷统计完成调查任务,学生对无记名问卷的真实性有了初步的感受。如果用网络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在不同地方完成问卷,时效更佳。

3. 体会价值。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教师都会让学生说一说统计与统计结果的用处,比如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那么就可以建议学校多开展这项体育活动,但这就像是一场模拟活动,学生还是没有获得真切的价值体验。我们所期待的效果是,通过统计活动,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让他们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体验统计的价值。

例如,笔者针对校园周边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周边脏乱差现象的成因是小摊小贩占道经营,不仅阻碍学生通行,还留下了许多垃圾。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在小摊贩购买早餐的主要群体是学生。进一步在五年级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发现:经常在小摊贩吃早餐的学生占全年级总数的34%,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2%,主要原因是父母没时间准备早餐。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后,由学生策划的“家里吃早餐,安全又健康”的活动随即展开:给家长一封倡议书,开设保健与养生课,与街道、城管等多部门齐抓共管,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在调查、统计、分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真切感受到调查统计对具体事物所产生的变化,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

三、统计图的选择变“绝对”为“相对”

在小学阶段,主要有三种统计图供教学选择,它们都可以直接表述数据,但还是有各自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述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述数量所占的比例,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述数量的变化情况。一般统计图选择的标准是:离散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连续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但统计学与数学不同,统计图的选择只有“好坏”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也就是说,要表述离散数据的变化规律或发展趋势,也可以采用折线统计图,要表述连续数据的多少,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例如,要表述两个班在运动会4个项目上的成绩对比。

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也能清楚地反映1班各个项目成绩总体高于2班,但在第三个项目成绩对比中出现反差,2班的得分明显高于1班,要引起1班的重视,查找原因;而2班在第三个项目上总结成功经验,在其他项目上要总结经验教训、改变策略。

因此,统计图选择的关键在于你要表达什么,能达到目的即可,教学时切忌一刀切。

四、统计课程变单一学科教学为学科整合

“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课程重要内容,分布在每一册教材中,它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模块,意味着课时量有限,让学生充分体验统计过程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拓展统计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将统计活动渗透到各个相关学科的教学中,与学科教师合作,整合课程内容,更好地培养统计意识,达成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水平的目的。

举例来说,笔者所在学校开展全员体锻活动一年有余,体育教师感觉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结论要有说服力,就需要用数据证明,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与判断的过程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科教师合作引导学生收集体锻前与体锻后同年级身高、脉搏、近视率,以及各项运动水平的真实数据,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对比前后两年同期学生的健康水平,折线统计图显示同一个学生在体锻前与体锻后健康水平的差异,数据显示,学生的脉搏与近视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让人吃惊,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体验运动的重要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全校师生在数据面前统一了思想认识,全员体锻的理念得到持久地贯彻与落实。

总之,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重要目标之一,应从统计学的视角出发,正确处理“统计与概率”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亲历真实的统计过程,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和价值,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据分析观念的核心目说玫接行落实。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上一篇:高职《水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下一篇: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