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6 12:01:34

发酵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发酵技术和中药研究的联合运用可改善中药治疗疾病的不足之处,扩大传统医学的应用范围,有利于中药的研发,现就其近年来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发酵;中药;应用

近年来,发酵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中药研究中来,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研究技术。该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中药材进行发酵从而得到目标产物或达到改善药效等目的。传统的发酵过程,一般由三种物质组成,即菌体、基质及代谢产物,从前我们只考虑发酵过程中菌体和代谢产物的变化,故而通过传统发酵得到的是微生物菌丝体、代谢酶制剂和初级、次级代谢产物[1],随着发酵技术与中药研发技术的联合运用,人们渐渐的开始关注基质的变化[2],从而衍生出微生物发酵转化技术,它具有改变毒性、提高药效、加速吸收[3]、改善口味[4]等优点,现就得到不同发酵产物的发酵方法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进行了简略的分析。

1 菌丝体发酵

菌丝体的发酵是一种通过固态发酵来获取微生物菌丝体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获取菌丝体。由于药用真菌可于菌丝体等内产生具有药理活性物质,为扩大药源,改进真菌类药物的生产方法,或者寻找与昂贵中药相同药效的代用品[5],故而近年来常采用菌丝体发酵。如裂褶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各种疾病,但其来源较为有限从而限制了它的开发,李雪[6]采用了深层发酵获得了该种大型真菌的菌丝体,并对其进行了药理研究,实验证明它有抗肿瘤等活性。

2 微生物酶发酵

微生物发酵技术是通过发酵方式来从微生物细胞中获取人们所需要的酶制剂,该方法具有繁殖快、周期短、产量高、方法简单等优点。由于人们对酶制剂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故对微生物酶发酵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一般地,微生物酶发酵技术的生产方法包括传统固体发酵、液体深层发酵和固定化细胞发酵,可通过控制发酵条件、添加诱导物、降低阻遏物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和酶促进剂等方式来提高酶的产量。

微生物酶发酵技术的应用之一是常被用来制作药曲,它是由曲类中药在一定条件下由霉菌和酶的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制成的[7],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散解表、健脾开胃的必备良药。

3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

该方法是通过发酵方式获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包括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发酵的主要类型,也是早期发酵技术的主要方向。因经发酵提取的蛋白质、多糖、生物碱、抗生素等具有很强的药理作用和保健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好氧发酵的能量代谢产物基本上都是有机酸,而厌氧型发酵会得到一些特殊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的发酵、丙酮/丁醇的发酵等。

由于该方法起步早,故发展较为成熟,近年来已有原来单纯的培养方法和提取代谢产物的方法研究转变到了结合新技术分析鉴定代谢产物[8]和对发酵过程中的代谢调控[1]。

4 微生物转化发酵

该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发酵技术,近年来在中药领域被广泛的研究。它是以微生物作为一种天然的反应器,通过发酵手段对天然产物的结构进行修饰及转化从而达到改善药效等目的。将发酵技术运用于中药研发中,可将中药大分子转化为人体易吸收的小分子,还可增加某些有效成分的含量,从而增加药效。

薛慧玲[9]曾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黄芩的研究,实验表明在酶的作用下,增加了黄岑苷的水溶性,从而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使得发酵品同等剂量时其药效明显优于传统药效;而王辉[10]则通过微生物转化法用米曲霉将虎杖中白藜芦醇苷转化为白藜芦醇,与细胞壁上的纤维素被部分水解,得到较高的转化率,加速了产物的溶出,从而解决了白藜芦醇的含量偏低的问题。除了对单味中药的微生物转化外,该方法对复方制剂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如臧建伟[11]曾用光合细菌对六味地黄汤进行微生物转化,结果表明发酵后的处方在治疗肾阴虚、抗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增强,效果优于传统的六味地黄汤。目前,在微生物转化发酵领域研究较为前沿的方法是发酵菌株和中药的双向发酵技术,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药效研究实验,从而选择更优化的转化发酵条件,该方法更有益提高基质中的药用成分,充分发挥其优势[2]。

5 结论

根据发酵产物的性质可将发酵方法分为菌丝体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以及微生物转化发酵,其中前三种是传统的发酵技术,微生物转化发酵将是未来中药研究的新方向,它不仅可以改变某些中药的毒性、提高药效、加速吸收、改善口味等,还可通过发酵对中药中的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从而改变药性,甚至得到新的有效成分,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贾景明.中药生物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许晓燕,郑林用,等.灵丹菌质双向发酵工艺及药效品质研究.中国食用菌.2010,29(2):28-31.

[3] 王延年,董雪,等.中药发酵研究进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3):437-441.

[4] 陆俊,刘佳佳,徐刚标,等.微生物发酵对大蒜风味及活性成分的影响.食品工业科技,2008,29(8):150-152.

[5] 姜文侠,孙武岳,等.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发酵的研究.微生物学通报,1999,26(3):192-194.

[6] 李雪.裂褶菌液体发酵条件及发酵产物的药理活性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 徐志刚.常用曲类中药及临床应用.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12):777.

[8] 那淑敏,贾士芳,等.嗜酸乳杆菌发酵代谢产物分析.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11(5):266-268.

[9] 薛慧玲.微生物发酵转化黄芩的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 王辉.微生物转化虎杖中白藜芦醇苷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1] 臧建伟.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剂的药效学研究.广东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MMP-2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