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食养“24字诀”

时间:2022-08-05 11:53:54

体质食养是一门新兴学科,一方面要辨明每个人的体质类型,另一方面又要认清成百上千的食物性味和功能。不仅如此,还要把两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合错了就会吃错,非但得不到营养还会吃出问题来。为此,我们为体质食养的理论和方法编了24个字的口诀:“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燥则润之,湿则祛之。”现在扼要解释如下:

自1977年开始,我以“两纲八要”为准则,将人体体质分成六个主要类型:正常质、倦质、燥红质、迟冷质、腻滞质和晦涩质。1984-1985年间,我在美国和当地研究人员一起临床观察的结果证明:这个分类法不光适用于黄种人,还适用于白种人和黑种人。

寒则热之

“寒”是人体能量代谢不足的反应,怕冷是其特点:手冷、脚冷、腹冷、背冷、头寒、胃寒、子宫寒等。古医籍上常说“阳虚则外寒”,固然不错,其实真正阳虚时是内外都会寒的。怎么办?《内经》说:“疗寒以热药”。药食同源,我们用热性食物调养。举例来说,喝“鲜金橘姜蜜”,可以有助温肝散寒,行气润燥;喝“紫苏姜红糖茶”,则有助于温肝散寒,理气和胃。同时,忌寒性食物,不要雪上加霜!迟冷质和倦质当用此法。

热则寒之

“热”是人体能量代谢过于亢进的反应。一个人在运动、进食后、情绪激动时,新陈代谢率会暂时升高,产热增多而感到热,这是生理现象。如果是由于某些病理反应,尤其是那些原因不明的,体温表上反映不出来的“热感”,中医学常称此为“虚热”。中医古籍上常提到“阴虚则内热”,其实内外都热的,常会感到“五心烦热”:两手心热、两足心热、舌心热。此外,也多见鼻出气热、口气热、胃热、尿热等。怎么办?“疗热以寒药”。用寒性食物调理,建议饮用“薄荷杞子茶”,有助清泻肝火、平肝明目。同时,忌食热性食物,不要火上加油!燥红质当用此法。

虚则补之

“虚”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指人体机能不足的状态,阴阳、气血、五脏都可能出现虚象。因此,必须分清哪里虚,是阴虚还是阳虚,心肝脾肺肾是哪一脏虚,还是多脏同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补了之!补错了,必有害处,没有好处。这不是危言耸听,惨痛的教训很多。阴虚误补阳,会助阳劫阴而阴更虚;阳虚误补阴,会滋阴潜阳而阳愈虚。五脏之间本来五行生克平衡,相安无事,一旦某脏受损致虚而五脏之间失去了平衡,理应针对虚脏进补,决不能盲目乱补,补错了则更增加其不平衡。道理很简单:一张桌子四只脚,一只脚短了一点,该补这只脚;如果你补错了,补了另一只不短的脚,你能摆平这张桌子吗?不是反而更加不平吗?人比桌子复杂得多,岂能随意进补?

另一个更严重的情况是“无虚乱补”。人们误以为要健康长寿就是多吃点补品。过去没有钱,吃不起,现在有钱了,首先就是想补。目前补品市场之所以兴旺,就在于此。其实不然。补错了,越补越糟,就像上面那张桌子,四只脚都去补,东补点,西补点,最后还是你的那张桌子吗?迟冷质、倦质、燥红质,当分清阴阳气血五脏之虚,再用补法。

实则泻之

“实”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且比“虚”更难懂。中医病理学中有条原理“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意思是人的精气被剥夺了即产生虚象;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产生了强烈的反应时,则现实象。所以“邪实”时,人体常有明显的反应:或痛或肿,或热或寒,或鼓或胀。“实则泻之”,这时候必须用泻法。在此不能望文生义,误认为“泻”就是治疗便秘的大黄。这里指应该用泻去实邪的方法和药食,如利湿邪的冬瓜、白萝卜,化瘀邪的山楂、黑木耳,以及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玫瑰山楂茶”等。腻滞质和晦涩质常用此法,有时当攻补兼施,辨质论食。

燥则润之

“燥”是干燥的意思,是人体内精、津、液不足的表现,或由于吸收不够,或由于损耗过多,尤其以肾精亏损为重要因素。临床上多见口干、舌燥、唇裂皮枯等。多因阴虚而内热,热灼津液而成燥,故可兼见红热之象:手脚心红热、舌心红热、尿赤而热、大便干而易出血等。此时,当“燥则润之”,用增液润燥之法。可用且有养阴清热功能的食物,如山药、木耳、鱼膘、蜂蜜,也可喝黑木耳胶原饮等。燥红质宜用此法。

湿则祛之

“湿”是营养物质在体内经新陈代谢后,应该排出体外,但因某些脏腑功能不足,而积滞于体内的废物。西医学中没有“湿”的概念,对湿没有研究,更不知它为何物。上述概念是我们通过多年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研究后,归纳总结而来的,确能合理解释湿的病机原理和临床实际。湿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不是什么病,而是病理体质状态。有时候,哺乳期婴儿和母亲都可见舌苔厚腻,但并无任何不适。嗜酒湿重者也很多见。有些人平时会有少许黏痰,或少许白带,也多不为病。此时应该进行适当调理,当用“湿则祛之”之法。

祛湿是比较复杂的。首先是利尿,古训有“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其次是应三焦分治:湿在上焦,用芳香化湿,如苦杏仁;湿在中焦,用苦味燥湿,如陈皮;湿在下焦,用淡渗利湿,如冬瓜、薏苡仁、茯苓,或喝“金橘薏米水”有助健脾祛湿。还有湿在肌肤的、在经络的、在骨肉的,都当分别而调,随质加减,但有个总法门“利小便”,让废物通过尿排出体外。

短短24个字已概括了“辨体质,论饮食”的总原则,也是进一步理解体质食养原理的一个向导。

上一篇:退而不休的健康生活 下一篇:根治“便秘”可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