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方以智逃禅后的两件书法

时间:2022-08-05 11:40:31

解读方以智逃禅后的两件书法

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藏有方以智有关佛学的两幅书法作品。事关佛理,意涉禅机,玄奥艰深。本文试对其句读、诠释,并就诗偈意旨略陈浅见。

方小智草书轴,宣纸本,绫裱。纵125厘米,横35厘米。文云:

蚁封旋马,案头有《易》,撒手便行无顺逆。今日一众念摩诃,未审常寂。光中如何砍额,一道飞流玉峡香,搴兰自得儿孙力。

蚁封,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旋马,即盘马,谓驰马盘旋。范成大《次韵徐子礼提举莺花亭》诗:“垆下三年世路穷,蚁封盘马竟难工。”有《易》,《易》指《周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孔子作传。它通过八卦,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辨证法的观点。方以智对于《易》有精深研究,有《易系》、《学易纲宗》、《易筹》、《周易图象》等易学著述。他的哲学思想始终利用了《易经》这一古代的思想材料并增添了时代内容。摩诃,即摩耶,音译摩诃摩耶之略,意译“大幻化”或“大术”,为释迦牟尼生母,相传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的女儿,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后。砍额,砍破山额,山额即山头的前缘。至此,作者由室内至室外,看到远处山上的瀑布。玉峡,即碾玉峡,距桐城县治六里许。刘大槐《游碾 玉峡记》:”山之幽丽出奇可喜者无穷,而最近治,最善为碾玉峡。峡形长二十丈。溪水自西北奔入,每往益杂,其中旁掐迫束,水激而鸣,声琮然,为跳珠喷玉之状”。搴兰,搴,拔取。《离骚》:“朝搴陛之木兰兮。”此写跟随大师的弟子为他拔取心爱的幽兰,因喜,故云“得儿孙力”。

另一幅书法作品为行草中堂。宣纸本,绫裱。纵162厘米,横63厘米。诗曰:

旧地同僧别,清风寒影中。闲云多无碍,何必更论空。

旧地,即故地,指桐城浮山(现在枞阳县境旧)。方以智为浮山华严寺第十六代禅师。他居浮山称愚者,在天界称无可,入匡庐名五老,在寿山称墨立,称药地。此幅作品署“愚者智”。清风寒影,清澈之风,寒月之影,喻指高人雅士。欧阳修《会老堂致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之为“空”。《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作者以闲云自况,既然僧人不过是无限无止、无挂无碍的一片闲云,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再去论“空”呢?唐高僧神秀曾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指试,勿使惹尘埃”一偈,表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未得佛教禅宗五祖弘忍赞许。而六祖慧能则以“菩提体无树,明镜亦非台,一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表示对佛理的体会,弘忍便将禅法秘授于他,并传付与法衣。方以智此诗与慧能偈有异曲同工之妙。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安徽桐城人。17世纪杰出的学者、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明亡后,改名吴石公。别号甚多。出家后,名大智,号无可,又称弘智、五老、药地、浮庭、墨历(或木立)、愚者大师、极凡老人,又合浮山、匡庐而号曰浮庐。王夫之说他“姿抱畅达,早以文谊誉望动天下”,全然望说他“尤以博学称”,朱彝尊说他“纷纶五经、融会百氏”。《桐城耆旧传・方密之先生传》说他“凡天人、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逮琴棋、技勇,无不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名流海外。

方以智在少年时代就和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了复社活动,以身许国,有“明季四公子”之称。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于乡,翌年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所中伤,几不免,遂逃到海南,以卖药为生。永历时,任詹事府左中允,后又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清兵入广东后,下令搜索方以智,他不得已在梧州出家,表示决不服事清朝。在平乐就执,清师马蛟腾欲迫降,令官服置左,白刃置右,叫他自己选择。他从容舍左就右,大义凛然。马蛟腾惊服,亲解其缚,更加礼重,听其为僧。此后,奉曹洞宗觉浪道盛(即天界丈人)为师。云游各地,著书立说。康熙十年(1671年),清廷又突然将方以智逮捕,是年农历十月初七日,病死于押解途中惶恐难。

这两年书法作品是方以智出家后所作。他虽为躲避清廷的搜索而走了逃解一路,但这不过是“忘机现前,摆脱厉色淫声”而已。他世路困穷,但放在案头常读的书却不是教人出世的佛教教义,而是让人入世的儒家的《周易》,佛家用来“一众”的“摩诃”,在他看来不过是无人响应而“常寂”。他不为禅囚,“撒手便行无顺逆”,他喜爱的是大自然的壮美和芬芳。他的“闲云多无碍,何必更论空”的诗偈和慧能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有相似之处,但却反其本义:一个是通过修持而达到“本来无一物”的顿悟;一个是既然像闲云一样无一物,何必再去“论空”,整个颠倒个个儿。可以看出,他除了例行仪式上的虚应故事外,毫无坐禅佞佛的迹象。

我们还可以从他康熙四年在生日那天与其子方中通的对话中得到印证:

师诞日,侍子中通请上堂。中通问:“松树即荆条,死路走成生路;祖关穿圣域,钟声敲出铎声。河图五十五点,恰应地户天门,如何是参天立地处?”师云:“挥空一斧,几人知恩?”进云:“半生先天,半生后天,未免打成两橛。”师云:“直下火炉,是奉是背?”进云:“尼山、鹫岭已同时,谁能不辜负去?”师云:“绝壁奔雷,莫自聋公?”进云:“冬炼三时传旧火,天留一磬击新声。”师云:“室内不知,儿孙努力!”礼拜退。

所谓“桧树”、“圣域”、“铎声”、“尼山”,均指儒学。“祖关”、“钟声”、“鹫岭”均指佛教。方中通问语的意思是方以智半生为儒,半生为佛,示免前后矛盾。儒者和禅师集于一身,会阴人们对他信仰和学说的接受。方以智答语则是“自己在儒学领域中开辟的新境界,虽然无“几人知恩”,但他的思想如“绝壁奔雷”,一以贯之,如入熔炉,无向无背。不会引起误解。事实上,方以智的许多重要哲学菱如《药地炮庄》,《遇者禅师语录》等都是在他逃佛之后写作或记录的。正如其子中通评其父所云:“逃世还传救世方”。这也是他诗中所说“何必更论空”的最好注脚。

方以智学问渊博,阅历丰富,而采用禅机的开式,更为人们理解他的作品增加了困难。认真解读他逃禅后的这两幅书法作品,对于让人们更深入的理解他的哲学思想,宗教观点,心怀济世之方地不见容于世、不愿逃世却不得不逃世的悲剧性的战斗人生,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克里姆林宫皇家宝石珍品 下一篇:介绍两种指导古玉收藏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