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乾隆仿石釉堆贴蟠螭纹瓶

时间:2022-10-27 03:46:05

清代是景德镇制瓷业最为鼎盛发达的时期,特别是乾隆时期,无论工艺水平还是品种、数量,都达到了历史顶峰。此时,除了传统的青花、五彩、粉彩以及各种色彩斑斓的单色釉瓷器外,用陶瓷模仿的金、银、铜、木、石等不同质地的手工艺品以及各种干鲜水果、小动物等象生瓷,维妙维肖,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充分显示了当时景德镇高超、纯熟的制瓷技术。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的《陶说》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景德镇陶瓷模仿各种手工艺品的情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甸、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从流传至今的传世品看,乾隆官窑模仿的作品最为精彩,例如用低温红釉模仿的剔红漆器,先在胎体上用模印技法印出花纹,经剔雕修整后入窑素烧,然后施特别配制的红釉低温烧成,无论造型还是色泽,都与原物十分相象,看上去颇有雕漆的感觉。用茶叶末釉模仿的青铜器则利用釉料在烧造时产生的窑变,巧妙地将铜器的色泽、锈斑表现出来,如不细看几乎可以乱真。烧造这类仿真作品无疑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反复试验,因此精美之作大多出自不惜工本、务求完美的御窑厂。

在官窑的影响下,乾隆时期民窑也烧造模仿漆、木、石等不同质地的工艺品,虽然比不上官窑作品那么精真,但也别有一番情趣。这件乾隆仿石釉堆贴蟠螭纹赏瓶,高38、口径9.3、足径12.5厘米。侈口,长颈,丰肩,鼓腹,圈足外撇,足根呈铁黑色。肩部堆贴一条昂首盘曲的蟠螭,系用手工捏塑,四足张开紧抓瓶壁,身体线条流畅,张力十足,尾部沿瓶颈高高扬起,神态生动,颇具艺术感染力。通体施晶莹明亮的豆青釉,瓶的口、颈、肩、腹以及蟠螭的头身等部位,点染不规则的褐红色斑块。足内中心用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青花色泽深沉浓艳。

这件瓶的造型是仿造官窑瓷器中赏瓶的样式,器型规整,线条挺拔流畅。豆青釉的色泽淡雅明亮,随意点染的彩斑如片片云霞,而这种在豆青釉上点染彩斑的手法正是民窑模仿天然大理石的品种――仿石釉。

清代豆青釉是中国传统青瓷的延续。我国早在商代晚期就成功地烧制出最早的青瓷――原始青瓷,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瓷一直是我国瓷器的主流产品。青瓷以氧化铁作为呈色剂,烧造时胎釉中铁含量的多少、窑内气氛的状态以及烧造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青瓷的呈色。因此,虽然我国早在南宋时期已经能够烧出色调鲜艳的粉青、梅子青等名贵青瓷,但对釉色的控制仍不稳定,难以烧出釉色一致的产品。直到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的制瓷匠师才真正掌握了青釉的烧造技术,烧出了色调一致、纯净淡雅的豆青釉。乾隆时期,受官窑仿石釉作品的影响,聪明的制瓷工匠在淡雅的豆青釉上点染褐红色彩斑来模仿大理石的纹理,虽然与官窑那种力求酷似、逼真的作品有较大差距,但这种利用现成釉色稍加改进的做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符合民窑瓷器的商品属性。

民窑仿石釉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写意的模仿,虽然无法与官窑那种几可乱真的作品相比,但釉面上那似石非石、似云非云的彩斑,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翩翩遐想。模仿大理石的象生瓷作品主要流行于乾隆时期,传世品中见到的多为笔筒、小方瓶等小件文房用品、案头摆设,大件器皿极为罕见。这件仿石釉赏瓶形体高大,造型规整,釉面上的彩斑生动自然,手工捏制的蟠螭栩栩如生,实为难得的民窑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上一篇:北京古旧家具市场比拼 下一篇:西安唐墓出土的镇墓兽